最近,由孙俪、罗晋领衔主演的《安家》电视剧正热播。在已播出的剧情中,“跑道房”这一段无疑是最让观众热议的。
所谓跑道房,户型奇葩是它最大的问题。有一个房间是和整体房子分开的,每次去哪个房间,都要经过电梯间和消防通道这样的公共区域。当然,一般这样的户型在价格上则相对优惠很多。
而剧中号称“没有自己卖不出去的房子”的狼性顾问,房似锦是如何将“跑道房”卖给刚需置业的二胎孕妇的?对于电视剧《安家》中那样户型奇葩的跑道房,在现实中你会去买吗?
从户型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跑道房”,但比普通的“跑道房”更过分的是次卧在套外,需要走出家门、走过电梯厅、再过一个可以给孩子开画展的走廊。
最重要的是没有卫生间,住在次卧的人需要经过以上反向路线才能上个厕所。且
走道昏暗,房间的采光很差,连窗户都没有,只有一个天窗。
细心的网友还发现,这个跑道房还客串过《爱情公寓》,胡一菲买的就是这个房子。
那么,我们先来看段视频来简单了解下这个房子情况吧。
视频来源于微博
1、学区房;2、要有储物空间;3、男主人有白天睡觉休息的习惯;4、两位都是博士,需要有办公空间;5、房间剧中人数为夫妻二人+父母二人+一个小男孩(女主人已经怀孕二胎马上出生)。
以上是剧中买房人的基本情况。
拿到这套跑
道房、了解完准客户
宫蓓蓓
的需求之后
,
房似锦是怎么售卖的呢?
我想第一是为人诚恳,最重要的是提前
自掏腰包将
这套跑道房装修了一番。
装修后的房子,客厅是大落地窗,采光充足。餐厅完全够一家人使用,边上还专门装了个书桌,大人和孩子都能用……
不过,装修后的跑道房最大的亮点是原本昏暗的过道,被设计成了一条画廊,挂的全是宫蓓蓓的儿子平时挂的画。趁她正感动的时候,房似锦趁热打铁,说觉得这条过道根本不浪费面积。
而过道尽头这个飞出来的房间,也设计成了卧室,老公平时作息不规律,这就可以作为他的卧室,这样一家人就不会影响对方。
因为层高足够,还隔出了一个阁楼,可以透过天窗看风景,看星空。今天我在抖音上刷到,《安家》中这个连接阁楼的梯子在网上已经有卖的了。
这个装修一新的房子,尽管户型奇葩,但其他部分符合她的一切条件,狠狠切中她的痛点,她几乎立刻决定买下。
实际上,这样的奇葩户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也确实有人买下来了,
因为它们
经过设计师的巧手改造后往往
会令人惊喜。
▲项目改造前后平面图
该案例位于上海浦东一座80年代老公房的顶层,普通层高,手枪户型,使用面积不到34㎡,从南到北仅十三步长,祖孙三代五口人住。
在这个十三步就能走完的家里,“小”压缩了使用空间,牺牲了居住品质,也锁住了一家人曾经极为丰富的爱好,如跳舞、瑜伽、画画、弹琴等等。
改造前室内多为条状的线性空间,使用不便且阻隔视线。而三代五口人的十几种爱好,每一种都需要方正敞亮的大空间与之匹配。
▲项目改造前
▲项目改造后
在这套户型里,层高(2.7m-2.9m)、面宽(3m)、甚至结构(老公房墙体不可拆除或移动)都被全部锁死,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几乎没有改造余地,怎么让只有34㎡的小家看着大?用起来更大?
像“翠玲珑”一样强化斜向对角线的深远,是设计师给出的答案,也是项目最大的改造亮点。“翠玲珑”是苏州园林沧浪亭里的一处景点,折过长长的走道,三个方形的房间角部相连,序列的重复使对角线空间变得极为深远。
▲改造后对斜向空间的利用
▲入口处的“翠玲珑”
▲客厅处的“翠玲珑”
斜向空间的利用不占用室内的宝贵墙面,节省的墙面地面被复合利用成储藏空间,总计达到22㎡,占室内总面积的65%。
▲改造前后加重储藏面积对比
▲魔术盒子般的榻榻米储藏空间
以下分别是房子每个空间的改造效果:
1)入口
▲入口
走过狭长的走道,刚进门的入口相比于原先反倒做了压缩,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铺垫(形成了大量储藏空间),而连续的线性灯带则勾勒出了一道富有仪式感的“
光门
”。
▲留白墙面上新家的LOGO
2)客厅
▲客厅
改造后的客厅用移动隔断替代了原先的隔墙,日常情况下均呈开启状态,南北方向获得了彻底的通畅。
▲客厅移门
电视机的背景墙选择了夯土材料,既能能够有效阻隔声音(之前隔声极差),又浑然天成地重现业主家乡张掖的丹霞地貌。
▲延伸到主卧的夯土墙,酷似丹霞地貌
▲可变家具之茶几
3) 厨房
▲厨房
考虑到业主偏西北的饮食习惯,厨房被设计成内外两个区域,中间以暗藏的玻璃移门分隔,既隔绝油烟,又确保通透。
内厨房被设计成U型,2米长的操作台,0.88米长的多功能水槽极大提升了使用效率。外厨房被设计成直线型,既是顺手的面食操作台,又是临时的餐桌。
▲内外厨房彼此分离又视线通透
为了缓解做饭时的枯燥,老人房和内厨房之间的隔墙在视线高度被局部打通,透过水平的玻璃,老人房内的山水画映入厨房,既是借景也是对景。
▲对景和借景
4) 老人房
改造后的老人房整合了茶室、琴房、卧室、梳妆四大功能。设计师
特别设计了90度的暗藏式移门以避免视线的阻隔,并在奶奶的钢琴台上打通与厨房之间的隔墙,用三面的通透来对抗空间的小所产生的压抑。
▲茶台和琴台
▲老人房移门
5)夹层游戏天地
▲夹层游戏天地
2X2m见方的夹层以绳索保护网、透明玻璃天窗划分出一个独立、并不压抑的童话天地。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整个夹层顶部都被软包覆盖,上下的爬梯也有一定角度且能左右滑动。
▲可移动爬梯
▲上下空间的视线交流
6)主卧室
▲主卧室
12㎡的主卧是家中最大的房间,睡觉、办公、唱歌、跳舞、画画、瑜伽、健身、桌游、电影等诸多活动都将在这里进行。
比如抬高的地台既有床的功能,也可作为唱歌的舞台和看电影的池座;两侧的衣柜实用且不遮挡阳光,地台下六个刻字的箱体分类储藏着各项爱好的设备和独立的折叠婴儿床;极小歌唱厅的打造等等。
▲
主卧一隅
▲
暗藏式的通高镜面收放自如
为了给专业歌唱出身的爷爷奶奶一个更好的练声场所,设计将质地细密的夯土墙延伸到主卧以便隔声,强化了屋顶的斜度并在吊顶上以连续的格栅打破平面反射使声场更均匀,而凹槽状的木饰面则增强了混响效果,使整个空间都可以成为歌唱厅。
▲歌唱厅
四胞胎的“跑道”之家
▲项目改造前后平面图
该案例是对一户四胞胎家庭的住宅改造,地址位于公共交通和城市服务都相对匮乏的上海郊区。这个六口之家已经在这个毛胚小两室出租屋内蜗居了八年,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让这个家更显空空荡荡。
原本极少的生活物品也因为家中缺乏基本储物空间而随处丢弃,厨房和卫生间的使用极度不便,狭小的餐桌甚至坐不下一家人。
父母仅住在8平方米的北向次卧,虽然已经把最好的南向主卧给了孩子们,但四胞胎们还是只能挤在两张床上。
▲项目改造前的实际生活
▲项目改造后
面对着狭小的两室一厅房型、松散的户型、不合理的空间、房东不允许改动的房间格局、四个孩子要求的独立空间等一系列问题,
设计师利用一条连贯的 “空气跑道”方案,
串联起了原先孤立消极的空间。
▲黄浦江的形状是跑道灵感的来源
▲流动的空间
以下是房子每个空间的改造效果:
1)厨房
设计师采用了最符合厨房流线需求的U型岛的操作台,一侧是0.6米的操作台,供父母使用,另一侧则是设有适合儿童使用的迷你水槽、迷你切菜板等。
环绕式柜体和斜切面的抽油烟机都大大增加了储物空间,全透明玻璃门的设置使得父母在下厨的同时可以留意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厨房
2)男孩卧室
总体上,男孩卧室采用上下分区的方式,将“睡觉”和“活动”分隔开来:通过悬吊钢结构将两张床“吊”起来,创造出上层睡眠空间。
由于结构的巧妙,下方的无柱空间能极大地扩大视野。同时,为了满足两个男生同住的需要,左右分区的设置使得每人既有独立的私人空间,也能满足相互交流的需求。
▲男孩卧室一隅
▲房间巧用左右结构
▲“举头望明月”的意境
3)客厅
面对着“客厅空间不大”和“必须容纳一家七口需求”的矛盾,设计师设置了具有收缩功能的餐桌。客厅部分地面采用质地柔软的材质铺砌,从而减少孩子打闹时的噪音;极具艺术感的鹅卵石抱枕不仅能装饰起居室,还给孩子们提供了打闹、休息的地方。
▲
客厅一隅
▲
折叠餐桌
▲“聚餐模式”活动空间
4)父母房与女孩房
设计师采用了“空间转换”的方式,使得父母卧室、女孩卧室的空间能在生活模式和睡觉模式中相互切换。
为了满足女孩们的生活起居需求,在女孩卧室中,设计师采用了“一人一台”的模式打造学习空间,并结合抽拉式搁板书桌和隐藏在两个书桌隔断间的化妆镜,满足女孩的学习、打扮需求,上下床模式则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便利。
▲父母房与女孩房布局
▲女孩卧室一隅
父母卧室采用“移动立柜+翻板床”的模式,配合着与女孩卧室相隔断的PVC拉帘,既能满足父母的日常休息需求,还能非休息时间,拉起拉帘“变身”成活动空间,供孩子们活动与嬉戏。
▲睡觉模式——独立房间
▲
活动模式——完整大空间
5)阳台
为了提高景观视野条件,在阳台设计师采用了能和男孩卧室房间的窗户形成对流的落地窗玻璃、木制长条吧台以及立面生态植物园,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自然光经过明透的玻璃窗照进阳台,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对应着生态植物园的七彩植物盒,七色光沿着“空气跑道”分散在室内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这个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
阳台
▲
阳台一隅
该案例位于北京一个胡同里,房屋面积仅40㎡,但却住着祖孙三代五口人,还有一个即将出生的宝宝。准确地说,这是一个过道,一面是旁边大院建筑物的外墙,一面是胡同外墙,两墙一夹变成了家。最窄处只有1.3米宽,室内最高处不足3米。
▲项目改造前平面图
▲项目改造后平面图(注:鼎鼎是孩子)
▲项目改造后平面图
这间窄而长的房子呈L形排列使得过道房终日难见阳光,玄关与女儿女婿的房间偶有光照,但中间的卧室与客厅却需要24小时开灯才能保证照明。
房屋倾斜、墙体开裂、屋顶漏水,
因老旧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给一家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
▲项目
改造前
如何在层高有限,面积有限,房型奇葩,最窄处只有1.3米的空间中安置好这一家六口,打造既有采光通风又有私密空间的新家?
天窗是这个项目的改造亮点。设计师为这家人沿胡同围墙的一侧顶部做了40公分的天窗过道,既保证了每天充裕的阳光照射,也有效的保护了张家的隐私。
▲屋顶改造前后
同时,设计师特意为天窗贴上了新型的隔热膜,虽然薄薄的一层,但是效果立竿见影,解决了张家冬夏季节的保温隔热问题。
▲过道顶部通风天窗
新的屋顶结构因为使用了轧型钢板加混凝土的工艺,重量上比原本的砖木结构轻,而且减少了近30公分的厚度。
以下是房子每个空间的改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