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
点击上方
"
网剧帮
"
↑
与互联网影视人在一起
【每一条微信直击网络影视产业】
导读:
“两会”进行时——近日,文艺界代表、明星委员出席了政治协商会议,针对目前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意见。
今年两会政协委员中的文艺界代表达到了122人,占此次全国政协代表总人数的5.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每年从电影票房中提取‘电影专项资金’,我建议,可以从中划出专项资金,加大对青年导演的扶持力度。”在文艺界别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刚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中国银幕数量预计超过6万块,年产影片约800部,年票房预计达到700亿元。之后产能、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导演稀缺、质量短板将更明显。
冯小刚说,“美国好莱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从全世界招揽人才,但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只能是我们中国导演,只能我们自己培养。”
能否把青年导演完全交给市场来磨练?冯小刚委员说:“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把新导演交给资本,拔苗助长的现实让青年人才早衰。只靠电影学院培养导演也是不够的。导演特别需要实践,在行业中摸爬滚打,要靠全方面的‘传帮带’,才能培养出来。”
冯小刚委员介绍,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指导下,在做一个青年导演扶持计划——“青葱计划”,3年来有近千名青年导演参与。每年从中选出30名青年导演,组织一线的顶级制片人、导演、编剧、剪辑师、美术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最后,选出5名青年导演的项目,由电影局给予每个项目100万元的扶持资金,再由前辈担任监制,帮助他们做出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3年来,有近百位电影人义务帮助这些孩子。也有业内一线公司出力,帮助青年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有一个稳定的出口。”不过,冯小刚委员觉得这些规模和力度还不够。
“我们现在做的事,是为未来中国10年、20年、30年做人才储备。现在中国的青年导演还没有形成梯队的规模。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要中国电影质量的全面提升,完成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所以,人才培养从现在开始就要高度重视。”
郑晓龙认为,前些年中国的影视创作一直在蒙太奇等技术运用方面学习海外,但是在内容上并没有下大功夫。“记得当年拍《渴望》的时候,市里的领导都是直接参与剧本的策划和制作,非常重视。”如果没有好的内容,没有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内容,电视剧产业只能是虚假的繁荣。他举例说,我国现在年产电视剧约1.5万多集,“这是一种繁荣吗?我觉得是巨大的浪费。一年能播出去多少集?8000多集,实际上一半的戏是播不出去的,那不是就有一半的浪费吗?”如果按照现在电视剧一集的制作费用为80万至100万元来计算,8000集最高就要花掉80亿元。“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前边那8000集的制作上,那经费就会更多,就能够创作质量更高的作品。”所以,郑晓龙认为,要实实在在提高影视剧的创作,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抓内容的问题,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另外,郑晓龙认为,影视剧的内容应当敢于触及生活当中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和矛盾。“中央一直在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比如教育、医疗、反腐,都是百姓关心的问题。我们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作品,就应该真正触及这样的问题。而很多作品脱离生活,其实是害怕触及生活当中的问题。”郑晓龙说,好的优秀作品都是对时代的真实反映,是老百姓和人民群众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他认为,应该在内容上鼓励文艺创作者坚持现实主义,能够触及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
而对于所谓的“流量明星”,郑晓龙说,要承认网络上的观众年轻人居多,他们在网络上发出的声音比较大,但并不代表大多数。“影视作品还是应该老少咸宜,而不是只刷‘流量明星’。”郑晓龙认为,影视作品的审美,应该是“审”艺术创作上的优秀表演,影视作品不是选美,不能光看“颜值”。“最近也有好现象,演技派的演员重新受到关注,说明大众总看‘颜值’也会烦。影视创作,演员一定要以演技为标准。”
都市剧脱离现实、不接地气,一直是观众们吐槽的槽点。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谈及此话题时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创作就应该脚踏实地、关注生活,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巩汉林表示,创作者不能凭空把某个人想成什么样,把什么剧情想成什么样,“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我们创作的支点,创作的支点应该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