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春城  ·  巨头宣布:永不合作! ·  2 天前  
昆明发布  ·  今起预约!“手把手”教你操作→ ·  2 天前  
春城晚报  ·  病情恶化!39岁男歌手突然去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什么垃圾垃圾分类啊啊啊!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7-04 22:11

正文

7月1日垃圾分类政策正式开始实施以前,上海人民的主旋律就早已转成了“哆啦西”;设计师的世界里不再有五彩斑斓的黑,只有乐色;市民们都在成长,慢慢学会“拎得清”。我们,进入了垃圾分类的时代。

关于垃圾分类的热点和话题铺天盖地,但对于这件事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和理解都各有不同。于是,我们邀请了以下六位关心垃圾分类的蘑菇头们与我们共同探讨垃圾分类这件事。


李佳隽

// BottleDream 首席共益官,硬核垃圾分类老公主 //


黄宁宁

// 可持续潮牌 好瓶HowBottle 主理人 //


Benny

// 广告人,孤品潮包“回向GIVINGBACK“联合创始人 //


Yoni

// 「什么垃圾」APP联合创始人,徘徊在社会创新圈和广告圈的设计师 //


Bowen

// TRASHAUS项目经理,捡垃圾的小姑娘, Someone digging the trashy world //


Michelle

// 环保主义者,做有执行力的梦想家,focus on creating value //


我们向他们提了三个问题,共同探讨年轻人是如何看待垃圾分类的,以及他们对垃圾分类切身的感受是什么。

1.对于垃圾分类这件事,你的理解或者切身的感受是什么?

2.关于环境和垃圾分类,你有什么推荐的生活方式、消费品或文化内容吗?

3.你推荐这些好物或者生活方式的理由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被访年轻人选择的背后透露着哪些看法吧。

@李佳隽:

在垃圾分类热议,实际上因为大家都被政府逼得没有办法,都在夹缝中求生存。既然规定已经出台,那不如讲些段子让自己开心一点。

与其消费,不如选择不消费。少买,少产生垃圾,少丢垃圾。 期待大家做到的是消费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没有消费品是会对垃圾分类有帮助的。没有消费,就不会产生垃圾。


关于垃圾分类的文化,可以关注一下台湾的垃圾分类,他们规划得蛮清楚的。比如,居民每天固定时段扔垃圾,需要在店里买专门的垃圾袋,垃圾是不能随便套个垃圾袋去扔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整个垃圾分类的生态系统就是可持续的。

我希望对于垃圾分类这件事,大家都能上点心,而不是只当做一个热点内容在调侃。 需要真正去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原理和逻辑是什么。毕竟现在真正在做的人在少数。

△ 使用环保餐具和非一次性吸管


@黄宁宁:

我开始觉得这事挺有影响力,是从我跟杭州的老朋友见面时感受到的:杭州还没有实行,但隔壁的上海要这么做时,垃圾分类都已经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新话题。他们会调动自己的经历储备,很有参与性的讨论说这件事。之前他们一直知道我在做环保相关的事情,但我们几乎不聊环保这件事。

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发自心里的开心: 尤其是看到我们小区那些监督大家垃圾分类、穿着小绿褂红袖标的叔叔阿姨们,觉得真的实行起来了!

△ 可持续环境下办公

我在操作垃圾分类这件事上,会换一些更方便做垃圾分类的装备,比如,分类垃圾桶。对,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消费,对地球而言是新的负担之物,这其实也违背可持续性。但我发现分类垃圾桶做得好的,基本都是日本进口的,而且价格被抬高了,还限购1件或者断货……这样的现象足以见得大家的热情,而有些服务还没跟上。

△ 小区垃圾分类执法队


@Benny:

前几天也看到余文乐发布的北极熊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吞食塑料袋的视频,再一次被震惊! 但很高兴的是能够看到我们国家开始有规范地进行了垃圾分类试验, 我们作为当下的年轻人应该自觉的去做好它,这或许是我们一辈子的日常。

我发现,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逐渐有意识地去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比如少点外卖,出门尽可能带杯子。购买商品的同事会考虑他可持续性的背景,平时在要丢弃一件物品的时候会思考到有可能被利用到其他地方。


这几天我做分类的过程中其实发现了很多疑问:国家提倡垃圾分类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该要同时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分类, 分类的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它或许又变成了什么?每天参与分类的老百姓又将从中得到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能够有大量的宣传渠道做解答,甚至垃圾处理厂供大家参观,我相信垃圾分类会变得更加常态化。

△ 广告布料回收再造工作坊


@Yoni:

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社会现象,不管是网络上热议的段子、表情包,还是各种小程序、APP的出现,都表现了这件事情正在突破圈层,同时正在变得年轻化。正因为开始关注,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更多的人也会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包括我和朋友在内,也正在用我们的方式让改变发生。

从年轻人角度来说的话,这样的选择一定是有趣、好用、有态度的。比如说,「什么垃圾」APP,在使用和视觉方面是很新潮的,至少是有别于其他人的, 这会带给年轻人一种优越感,会让我们自己觉得做好事很酷。 比如随行杯、随身餐具,我们会选择高颜值又好用的一样。

我们有个zzz studio ,几周前我们突发奇想,想做一个app来帮助大家度过垃圾分类的适应期,觉得会非常有意思。我们查阅了现有市面上的小程序以及app的同类产品,觉得他们真的只是一个工具,缺少“灵魂”。于是,我们用业余时间,每天深夜花一些时间来做,出街了一款产品叫「什么垃圾」。一方面可以很方便的帮助到大家,另一方面我们把视觉做的精致一些, 把看似枯燥的东西融入我们自己的态度, 吸引了很多年轻朋友的喜欢。


@ Bowen:

一开始像是一个梗,“你是什么垃圾”,但慢慢是越来越多人每天真的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日常聊天都会出现这些内容。

从我自己角度说,可能是家庭(长辈从小分类,牛奶盒都剪开洗干净)包括个人经历影响(在英国留学时,宿舍是要求分类的),垃圾分类已经是一个习惯。所以这个政策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 看到越来越多人做出改变,反而有一种“你们终于开始了”的感觉。 因为在政策之前,这更多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不会去要求别人也做,或者和别人分享什么。

△ 猫咪警长也来视察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里的湿垃圾,因为很容易臭,好几年前在韩国综艺节目看到一个方法,湿垃圾袋打结放冰箱,很推荐。推荐湿垃圾打结的方法,主要是因为我是自己住,又很少做饭,并不会每天产生那么多厨余,这样省袋子也省事。


@Michelle:

我国现在开展垃圾分类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也毋庸置疑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 但是我们也要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

垃圾分类说到根源还是对我们的环境有利,对我们后代有利,所以其实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我们年轻一代的人更应该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虽然目前来看,垃圾分类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养成习惯,其实坚持下来并不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