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实在是一个不尊重艺术创作的词,但是对于商业片来说,其文本中必然包括几样能引起票房号召力的零件。商业片的流水线,要求文本能够像福特汽车的零件那样标准化、通用化生产,以做到高效地相互拼装。
令人泄气的是,无数次失望至极地走出影院令你意识到,市面上许多片子都是由大IP和时下流行的文本元素拼凑起来的。像药品一样,文本被封装在一只只小玻璃瓶里,精确地分门别类,贴上小标签,那么文本的内涵必然迎来僵死的那一天——动脉硬化是文本的大敌。
而《加勒比海盗》告诉观众们,一部优秀的大片,除了提供寻常的服务项目——坐拥约翰尼·德普、凯拉·奈特莉、奥兰多·布鲁姆等一线明星,一流的美工与特效,无与伦比的海战片段——
还应该以一种海盗式的离经叛道,用一套极其开放混杂的文本系统带来不寻常的观影愉悦。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把《加勒比》排在《魔戒》之上——两者都是以奇幻故事为前提,所谓奇幻,便是要极力说服观众离开真实世界,进入一个更多彩的虚幻叙事中——从这个意义来说,《魔戒》是尽力走进去,而《加勒比》却要时常走出来,相比于前者的封闭式文本,《加勒比》在奇幻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游走周旋,因此,它的文本系统涉及到两个世界的碰撞,天然具备了更庞大的信息量,所有常见的套路往往突然被搅局、中断,随处可见海盗式的临时起意、随机应变。
(以上的对比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只是为了说明《加勒比》文本之开放性,无意分出高下,仅在笔者个人的趣味中《加勒比》比《魔戒》胜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