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鄞州,人们惧怕战乱、动荡,把安居乐业、长治久安当做美好的愿望,这种心态在鄞州地名中也表现出来。东吴镇的“万寿路”、东钱湖镇的“永安桥”、邱隘镇的“万龄港”等皆由此得名。
美好意愿的寄托最具典型意义的当属五乡镇的仁久村。仁久村古时全村以徐、吴两大姓为主,分居在经堂和夹塘两个自然村,因此大家习惯叫仁久村为经堂或是夹塘。仁久村的村名来自于村内的一座仁久桥,意为仁义长久。
江南水乡自古多桥,
桥也是文武百官造福乡里的一大景观。在仁久村还有多座桥梁,除了仁久桥还有碧环桥、下驾桥、斗门桥等。碧环桥据传为夹塘自然村的吴姓先祖所建,位于防洪的两座堰塘之间,寓意碧水环村、五谷丰登。
同样在五乡镇还有个宝同村,村内有个同岙自然村,因为东、西两个山岙的村民都是从同一个谷口出入,所以古时称为同谷。据传,该村是宋代大儒王应麟的家庙所在地,王应麟年幼时经常随父母前来祈福许愿。有一年,王应麟前来看到村内氛围有些紧张,一问才知两村村民在斗气,都夸自家山岙风水好。
王应麟知晓后,邀请大家一起来读《礼记·礼运》,用天下大同的理念进行调解,并留下了一句脍炙人口的民谣:东岙兴、西岙旺,皆是同谷好;同谷称同岙,天下大同好。同岙的村名随即流传至今。
寺院庙宇的取名同样寄托着百姓的美好意愿。长寿寺,恐怕是国内重名最多的寺院,光在宁波就有好几座。在中河街道潘一村,同样有座长寿寺。其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初名为长寿庵,后更名为长寿寺。寓意国泰方能民安寿长,反映着古人强烈希望结束战乱,实现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寺旁原本有条小路名为长寿路,随着鄞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寿路逐渐改建成为一条城市主要道路。
在横溪菜场不远的航船埠头,有一个响亮的别名叫来富埠头。据史料记载,该埠头由当地村民邬来富四处奔波,集资募捐所建。除了这座航船埠头,邬来富还集资建了三座凉亭,三座桥梁。老江东城区内的镇安桥和镇安凉亭也是由他主管建造而成。1921年,邬来富在家乡横溪主持成立了鄞州、奉化、象山等三县合办的“三邑利济会”,专做慈善事业。1923年,这位当时鄞县知名的乡贤在筹资建造姜村桥时,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座埠头命名为来富桥。另一方面,也寄托着百姓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望。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蕴含了当地人民对于家的浓烈情感。地名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断演变,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语言文字的发展对地名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文字对地名变化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由繁到简的转变,二是由俗到雅的转变。实际上,在地名变更中,这两方面会有矛盾,因为简单易读的字往往也是“俗”字。但地名变化的总体存在从俗或繁向雅或简转变的趋势,用谐音为主要方法,最终以符合易读、易写、易记三原则的雅化地名为目标。
古人取地名还有一个传统做法是就地取材,所以不少地名的原名较为粗俗,而后人则通过雅化来表达美好意愿,当然这种雅化多是在与本地方言相近似的范围内进行的。如
咸祥镇的镇名就改自“盐场
”
,为了雅化而改成咸祥,有大家都吉祥如意的意思。
东吴镇的平窑自然村
,村西有旧时窑址,该窑以烧瓶为主,村以窑名,为“瓶窑”。后人将其雅化为平窑,寄托着平安的愿望。瞻岐镇岐化村,附近有池塘,塘形状弯曲似袋,聚落形如一只大虾向袋口爬去,故原名虾爬袋。这一村名十分形象,但是过俗。因地属瞻岐镇,故取瞻岐的“岐”字,并将虾爬袋的“虾”字改为与方言读音相近的“化”,变为如今的岐化村。
五乡镇明堂岙村,
据传宋时,李氏祖先因触犯朝廷逃到此地山岙避难,以采药材为生。一日将一株小竹插入水中,几天后,竹叶萌发,认为此是活地,在此定居今后必子孙满堂,故称此山岙为萌堂岙,后为书写方便变“萌”为“明”,同时也蕴含了让山岙光明、幸福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