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一片喧嚣声中,欧洲大陆老牌的
德意志银行
(Deutsche Bank,下称德银)的第一大股东竟然成了
海航集团
(HNA Group,下称海航)。
5月2日,监管文件显示,海航目前已累计购入
德银
20.6亿股发行股票中的2.047亿股,持股份额达到9.90%,跃居为德银第一大股东,超过此前的前两大股东贝莱德(Black
Rock,持股5.88%)和卡塔尔皇室成员控制的两家投资实体。
德银成立于1871年,不仅是德国第一大银行,也是欧洲大陆最大、最重要的银行。长期以来,德银更擅长国际和投行业务,但在德国国内业务和商行业务方面则长期承压。
不过,由于在上一轮
金融危机
中引发了多次诉讼和重罚,德银已经启动了多轮增发来补充羸弱的资本金,股价也一落千丈,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长期跟踪欧洲银行业的布鲁塞尔智库布勒哲尔(Bruegel)高级研究员维伦(Nicolas
Veron)对财新记者表示,德银的市净率仅为0.38,而目前欧洲大型银行的市净率平均在0.50上下;与德银类似——在危机后面临不少困难、当前也在战略调整和恢复中的瑞信(Credit
Suisse),其市净率目前为0.76。
今年以来的约80天里,海航通过公开市场,频频增持德银。2月中旬,海航通过旗下奥地利资管公司C-Quadrat Investment
AG入股德银,取得3.04%的投票权,账面价值约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4.6亿元)。3月,海航进一步增持,持股比例升至4.76%,这也是德银最新一轮增发的一部分。
4月7日,德银宣布顺利完成80亿欧元的增发计划;80%的原股东参与增资,核心资本充足水平从原先仅略高于监管底线的11.8%上升至14.1%。
海航以平均每股16.6欧元左右的价格买入,与德银最近数月每股16欧元上下的市场价格相当,总体斥资约33亿欧元。
“海航是财务投资,很难超过10%。”一位德银前高管这样告诉财新记者。3月底,海航集团发言人在德国法兰克福表示,海航对德银的管理层有信心,不排除继续“温和”增持,但希望持股比例维持在10%以下;否则,入股行为将需要获得德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并满足更详细的披露要求(reporting
requirement)。由于德银在美国也拥有不少的交易和投行业务,此举也可能引发美国监管机构的审查(scrutiny)。
据德银3月的表态,海航的持股实体有可能获得一个德银监事会的席位,有关提名将在5月18日举行的德银年度股东大会上经股东投票决定。
根据Dealogic的数据,海航是2017年到目前为止排名第一的中企对外投资者。在对德银这轮最新收购之前,海航敲定了55亿美元的收购交易,约占中企境外交易规模的13%。2016年,海航以12%的比例排名第二。自2008年以来,海航已花费425亿美元进行67笔收购,并购范围覆盖从传统的航空和物流到金融服务等众多领域。
海航成立于1993年,由一家海南省的航空公司起步,1999年海南航空(600221.SH)上市,近年来开始大规模海外收购。海航官网显示,2016年收入破6000亿元,集团总资产超过万亿元,其中境外资产占比超过30%。
“飞得离太阳太近”
德银是一家老牌的国际化
投行
,并以债券、衍生品的发行与交易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原本在德国国内的零售市场上,德银并不占优势,直至2008年,德银以总计60亿欧元分阶段买下德国邮政银行(Postbank)。即使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德银仍是欧洲最重要的银行——欧洲央行对南欧债务国救助通过德银来实施;由于德国较好的经济状况和在欧盟的强势地位,德银受到的监管相对宽松,得以重仓其他国际大型银行在危机中退出的金融衍生品,此举后来招致无休止的诉讼,业务也陷入亏损中。过去两年,德银分别录得65亿和14亿欧元的亏损,业务不得不收缩。
2016年9月,美国司法部要求德银以140亿美元就危机前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欺诈案达成和解,这将令德银资本金水平跌破监管底线,股价一度跌至历史低点。经过三个多月的协商和谈判,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德银缴纳的罚款金额降至72亿美元。
面对高额诉讼罚单,德银一度考虑出售德国邮政银行来补充资本金。但今年3月5日德银宣布,决定再次通过增发来补充资本,保留德国邮政银行,并进行整合。2016年以前,德银已进行三轮、总金额达220亿欧元的增发。
德银的战略调整方向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整合德国邮政银行,来解决德银长期缺乏德国国内业务和稳定负债(资金)来源(funding
side)的问题;另一方面寻求投行业务更稳健的增长,继续成为营收和盈利的主要来源。
前述德银前高管表示,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银行家们意识到,银行的负债端可能比资产端更重要。负债端需要相对稳定的、数量众多的小储户,而不是完全依赖市场(如发债等手段)。
德银在负债端面临的困境,与整个德国银行业的治理问题高度相关。德国有三类银行:以德银和德国邮政银行为代表的私有商业银行;国有储蓄银行(包括州层面的landesbank和市级的储蓄银行;前者少于十家,后者有近千家);合作银行(cooperative
bank)。
第二类分别由德国各州政府和市政府拥有,都存在软预算约束的问题。维伦表示,这些银行经常被用作政治工具,支持特定行业。这些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很差,其中市级储蓄银行数量众多,都是当地垄断性质的。
通过此次增发和战略调整而最终保留德国邮政银行,一方面希望通过德国邮政银行较大的储户基础,来稳定负债端;另一方面,将德国邮政银行网点与德银零售网络进行整合,也有助于让德银在德国国内的网点分布更合理化,从而削减成本。
目前,德银已经关闭了其计划关闭的188个零售网点(branch)中的130个;今年一季度德银裁员1600人。“任何国际性银行都要有强健的本国基础。”前述德银前高管表示,德国邮政银行不一定能带来很多盈利,但是可以削减成本,同时帮助德银强化资产负债表(build
balance sheet)。
在投行业务方面,德银此次调整逆转了此前在投行业务承压环境下作出的将资本市场业务和公司金融业务独立的决定,重新将两者合并,希望通过更多的交叉销售,来帮助投行业务增收。今年一季度,德银的主要创收业务——债券交易——营收增长11%。德银方面称,这得益于利率产品、大宗商品和外汇等的交易激增。
德银CEO克莱恩(John Cryan)在4月增发完成后的致员工信中着重提到“增长”一词,但更强调审慎。
“危机前,我们飞得离太阳太近了。”前述德银前高管坦言,必须把脚坚实地踩在地上,控制衍生品交易的相关风险和成本,扎实地增长。
前景仍待明朗
4月27日,德银公布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由于诉讼费用减少,且债券交易业务反弹,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43%至5.75亿欧元,优于分析师预测的5.22亿欧元。不过,营收同比下降9%至73亿欧元,低于分析师预测的80.5亿欧元。当天德银股价下跌逾3%。
克莱恩在声明中称,德银“与客户的接触很活跃,资产全线回流,各类活动好转”。尽管股票交易营收下降10%,时任首席财务官Marcus
Schenck表示,一季度开局“还算可以”,2017年不会再是亏损的一年。
在推进战略调整的同时,裁员和招人也在分别推进。作为削减成本和优化零售网点的一部分,德银在过去12个月内已经裁撤超过3000名员工。惟一一个在大规模招聘的部门是合规部门,过去一年已招聘370人,计划今年招聘逾1000人。今年5月初,德银从花旗银行招来新任首席财务官James
Von Moltke,监督(oversee)德银的重组。
不过,德银似乎仍未完全摆脱牵涉其过往行为的诉讼阴云。5月3日,两家在机构投资者中颇有影响力的股东服务机构“机构股东服务”(ISS)和Glass
Lewis向投资者发出建议,在5月18日的股东大会上投票支持让外部审计者对德银管理层在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操纵案和俄罗斯交易丑闻中的行为进行独立外部审计。
此前,德银已经对其管理层自审,并被处以总额达150亿欧元的罚单,但拒绝了投资者提出的外部审计的要求,呼吁投资者往前看。
在去年的德银股东大会中,类似要求外部审计的动议获得46.4%股东的支持,略低于50%的可以让两家股东服务机构强行推动外部审计的投票权要求。部分股东还认为,德银在风险管理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改进动作较慢。
麦肯锡在4月发布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报告中,将危机后的德银和瑞银(UBS)列为两个典型。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对财新记者表示,瑞银在危机后削减投行业务,更多回归代客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并对风险管理偏好和风险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而德银直至2016年上半年,对风险偏好和衍生品的敞口基本没有缩小,因此两家银行的股价和业绩呈现天壤之别。
德银未来的业绩表现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改革,还取决于其竞争环境,尤其是德国及欧洲银行业以及监管的变革。至少从德国银行业看,此前景还远未清晰。
在历史上,德国经济形势不差,银行体系出现显著问题的时期却不鲜见。维伦表示,目前,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南欧和欧元区危机国家的银行,总体是在朝私人、商业导向的运营模式转变——这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德国银行体系仍然较大程度上为政府所拥有,在商业导向方面改革进展并不显著。
德国的市级储蓄银行都是在自己的城市开展业务,互相之间并不竞争,在问题行业的敞口很大。一旦出问题,地方政府会让它们互相救助:一家市级储蓄银行出问题,政府会让州内的其他市级储蓄银行救助该银行。一地区内的储蓄银行普遍出问题,联邦政府会让其他州的储蓄银行救助该州银行。各银行间也会互相担保,治理非常复杂,不够透明。
克莱恩曾表示,德国的银行太多了,需要经历合并,银行才能长期获利;而低利率环境也令欧洲银行业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