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彪,1944年
作者|窦春芳
转自|《党史纵横》
本文转自公号静嘉读书
林彪活了64岁,他从出生体质就差,一辈子与疾病相伴。
1907年12月5日黎明时分,林彪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今团风县)中部
回龙山
的一个大户人家。其父林明卿当时已30岁,听着初生婴儿柔弱的哭声,心想这孩子的哭声怎么这么小,出于对儿子的爱怜,就给儿子取名“林育蓉”。
也许是这个名字过于女性化,幼年的林彪总是体弱多病,直到他17岁读中学了,身体还是瘦弱不堪。
“颠车”解决失眠头痛
1925年冬,林彪到上海报考黄埔军校,填写报名表时,改名林彪。“彪”是小老虎的意思,此后,林彪的身体居然真的变得结实起来。
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学习。1926年10月,林彪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第3连任见习排长。这个独立团就是在北伐战争中被称为“铁军”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初,升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11军
25师。在与奉系军阀的一次战斗中,林彪凭机智、果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连长。
不久,林彪所在的25师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撤广东的途中,朱德发现林彪是个做大事的材料,提拔林彪为营长。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每次打仗林彪都苦苦思考,最终都能凭智慧以少胜多。1928年6月,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经再三考虑,决定由林彪接任红四军“钢铁团”团长职务,这年,林彪年仅21岁。
长征途中,林彪又指挥了不少战斗。到抗日战争爆发,30岁的林彪患上了失眠的毛病,这个病随后伴随了他一生。抗战胜利后,中央命令林彪率领十万人马抢占东北,因为东北不是革命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林彪的失眠症更加严重了。
因为长期失眠,林彪的病又发展到头痛,而且越来越厉害,有时痛得直晃头。1949年后,他被这个病折磨得彻夜难眠。林彪的司机楚成瑞发现,当年打仗时,军用卡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林彪坐在车里却睡得很香。于是楚成瑞就找了一辆卡车,用车颠林彪睡觉,而且专找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试验了一次,林彪很满意,认为找到了当年打仗时紧张忙碌的感觉,果真解决了睡眠问题。以后,林彪每天睡觉几乎都要用车颠一趟。
有一段时间,林彪到杭州疗养。期间,他提出“颠车”的想法,给工作人员出了难题,因为在杭州找不到北方那样的石子路。杭州方面请一位工程师为林彪专门设计了一个电动颠床,一开马达,床就轰隆隆地上下左右震动。结果,林彪只过来“震”了一次,就再也不来了。他认为这种震法与军用卡车在路上猛颠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
吸毒缓解枪伤之痛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115师从日本板垣师团丢弃的大量辎重中取得了大量的补给,团以上所有干部都得到了一件日本黄呢子军大衣,师长林彪也不例外。林彪还从战利品中挑了一匹良种白马。
1938年3月,林彪率部队到吕梁山、太岳山脉,开辟晋西抗日根据地。一天清晨,林彪穿着日本黄呢子军大衣,出村去遛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阎锡山部队的防区。阎锡山部队的流动哨士兵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穿日本黄呢大衣,骑着日本白色洋马,正朝他们飞驰而来,立即开了枪。林彪中枪摔倒在地,子弹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右肺叶,又从后背出来,严重伤害了林彪的脊神经,落下了不少后遗症。
阎锡山听到消息,大为吃惊,亲自带着他的医官前来为林彪会诊。林彪回延安养伤,毛泽东骑马三十里亲自看望,中央很多领导都来慰问,连蒋介石都发来了慰问电。林彪躺在条件简陋的延安医院里,痛得不能入睡,甚至大小便失禁。那时能用来止痛的,只有鸦片,为此林彪吸了不少鸦片,竟慢慢上了瘾。后来,林彪不得不去苏联治疗。
怕风、怕水、怕光、怕冷
林彪在苏联治疗期间,由于用药不当,得了怕风、怕水、怕光、怕冷,高度神经衰弱的“怪”病,性情也变得暴躁和反复无常。
解放战争期间,林彪率领四野挥师南下。部队到达湖北老家时,刚好赶上桃子成熟的季节,林彪在汉口吃了两个桃子,又得上了拉肚子的毛病。从那时起,林彪对水果几乎就不碰了。
当时的林彪才40岁左右,但因为用脑过度,已经秃顶了。
林彪生病时,因为怕光,他的房间就得挂三层窗帘。人走进林彪的房间,就像进了漆黑的山洞,大白天都要打手电筒,工作人员还要把手电筒用布蒙上。房间里只有一个台灯,灯上面还盖了好几层布,只留一道缝是为了看体温表用的。
由于怕风,林彪要求工作人员离他远一点,以防带进风来,他还再三强调工作人员走路不能太快、太急。当时林彪的女儿豆豆正在上小学,每次来看林彪,林彪就让女儿给他跳个舞,因为林彪怕风,豆豆只能隔着窗户,在门外为父亲表演。
由于怕水,他几乎不洗澡,连手都不洗。他甚至听到流水的声响,就浑身发抖。他还怕冷、怕热,晚上睡觉时,工作人员要给他换三次被子:开始睡时,只盖被罩;半夜时,要换成毛巾被;凌晨五六点时,又要换成毛毯。
为了治病,林彪去过苏联,国内外那么多专家都没能把他病治好。后来,林彪自己研究医书,给自己开处方,一次,他吃了自己开的药后,竟然休克了。他还在民间广泛搜集偏方,甚至让警卫员给他炼丹。他不信西医,常说西医是骗人的。
粗茶淡饭,沉默寡言
在饮食上,林彪是粗茶淡饭。当年,王淑媛曾经照顾林彪一家的日常生活,据她回忆:林彪的饮食十分简单,主食有麦片粥、玉米粥、馒头等。吃馒头时,林彪总是先把馒头皮剥去,然后切成几片,用开水泡着吃。副食最常吃的是用开水烫过的大白菜叶,不加油盐。其中一个菜在林彪的饮食中是固定的,那就是黄豆:有时是煮着吃,有时是炒着吃,有时是炸着吃,有时是豆腐。不但饭桌上顿顿有黄豆,平时林彪也爱抓着炒熟了的黄豆吃,来客人,他首先端出一盘黄豆来招呼客人。偶尔工作人员也会给林彪弄个鱼头汤之类的,但不能太复杂,如果太复杂了,他就会批评说:“你们又在搞浪费!”
因为怕水,林彪平时不喝水;因为拉稀,林彪也不吃水果。日常生活中,林彪不吸烟、不喝酒。
林彪不爱玩,也没什么嗜好,唯一有点兴趣的就是跳舞。解放战争时期,一次,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举办舞会,林彪应邀参加了那次舞会。舞会上,一个苏联女人嫌林彪个子矮小,一脸病容,拒绝了林彪的邀请,弄得林彪狼狈极了。从那以后,林彪舞就跳得更少了。
▲ 江青1971年为林彪拍摄的照片《孜孜不倦》
林彪的业余爱好就是看书,他看的书多是军事和哲学方面的,而且看得很认真,书中许多处被他用红蓝铅笔画得沟沟道道的。另外,因为健康的问题,林彪非常喜爱看医学书籍,尤其是中医学方面的书籍,而且是边学边用,自己给自己开药方。有一次,他病得不行了,就让秘书去买点砒霜来,他要用砒霜来以毒攻毒,为此险些送命。
林彪的性格孤僻,平时不怎么与人交往,更不到别人家去串门。他住的院子每天都静悄悄的。身体稍微好些,能起床,他就一个人在房间里踱步,同时嘴里念念有词,念到一定程度后,他会写在纸上,然后继续念一会儿,又把写好的纸揉成一团扔掉,重新拿张纸再写。就这样,他日夜不停地想想念念、写写揉揉,有时还独自发笑。所以,林彪生活里的主要内容就是沉思,邓小平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佩服林彪的沉思和寡言。
南京大学高华教授:《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是目前有关长征记叙的最有价值、最真实、最权威的资料
长征原始记录,共收录了109篇文章,比06版和42版都更完整,再现了历史原貌。书中很多内容是斯诺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的资料来源,最全版本,和港版无异,无删改。
编者刘统说:读过《史记》的人都喜欢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等生动情节,成为千古传颂的故事。《红军长征记》的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如实反映了红军战斗、行军、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作家要编写长征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这些回忆录无疑是最有价值、最真实的素材。
本书是毛主席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作者全部为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真实性是本书最宝贵的特征。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原始记录。
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是目前有关长征记叙的最有价值、最真实、最权威的资料。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本书编写于1936年8~10月,在时间上距离长征结束最近,当事人的回忆相对可靠;
二、毛主席在为本书征稿的动员电报中称,“文字只求清通达义,不求钻研深奥”,加之成书时间又较短(组稿两个月,编选成书共三四个月),故本书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和修饰的成分;
三、本书编写工作由当时党内的大历史学家徐梦秋总负责,另有丁玲和成仿吾协助配合。这些编辑都是重量级人物。
四、本书原本较为稀有,编成后没有公开发行,1942重印后的版本仅在党内传播,目前已知存世的仅有国内的北京、台北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三处。
五、本书是斯诺创作《西行漫记》的原始素材之一,斯诺回到美国后,将自己收藏的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捐献给了哈佛大学图书馆。
1976年8月26日晚9时45分,重病在身的毛泽东突然要秘书去找一部
《容斋随笔》
来。此时,离毛泽东去世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是,毛泽东还向秘书索要该书。秘书很快从北京图书馆把书借来了。8月30日,《容斋随笔》大字本又印出,31日送到了中南海。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到9月9日逝世,毛泽东再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书。可以说,
《容斋随笔》是一部陪伴他走到人生终点的书。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景庐,号容斋。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洪迈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
父亲
洪皓
,在担任南宋礼部尚书的时候,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在荒漠十五年,但他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
被誉为历史上第二个
苏武
。
《宋史》评价说:“皓留北十五年,忠节尤著,高宗谓苏武不能过,诚哉。”洪皓生八子:尤以
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三苏”齐名
。
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右丞相、
同知
枢密院事;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皆为正一品,因此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
洪迈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跟随兄长饱读诗书,他的记忆力不同寻常,每天读书数千言,看一遍就不会忘记。他还博览群书,即使是小说野史,也没有不涉猎的。而且,他读书还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
容斋随笔
》5集,凡74卷。可以说,
《
容斋随笔
》是其读千百部书,集腋成裘的成果,其历时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由于《容斋随笔》是文言文,对于大众来说,略有难度。1993年,我们便组织力量将此书翻译成白话文,出版了
《文白对照全译容斋随笔》,该书甫一问世,就成为当年畅销书,一时洛阳纸贵。
这部白话翻译本《容斋随笔》的
主编王兴亚教授,是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经担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河南人才史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参与注译的,都是有着深厚功底的文史学者,几十年的长销不衰,证明此书实为古籍白话的精品。
近三十年过去,我们此次将
此书再版,后出转精,校订了其中的一些不当之处,重新分为五册出版,依照洪迈编订的次第,更加适宜阅读。
全书设计古朴大方,字体考究,采用高品质的胶版纸,印刷精良,是
一套适合阅读、更适合收藏的古籍今译精品读物。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读史,让人心旷神怡,让人性情豪放。这部让伟人长期带在身边的经典著作,其中魅力,想必也能带给你无穷的思考和益处。
原价256
限时128
出版社直接发书!(包邮,可开发票!售后服务加微信:aizhijun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