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我国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全年经济工作围绕结构性改革而部署,突出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回顾这一年工作,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去产能并取得明显成果,特别是,企业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16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在会议中,首次将农业供给侧改革列入其中。由此来看,在工业供给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中央供给侧改革的下一个发力点将在农业。
那么,农业供给结构的改革包含了哪些内容呢?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下会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吗?在经历过工业供给侧改革快速推升大宗商品价格以后,接下来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会带动农产品价格快速上行么?在此篇专题中,我们将一一对此解答。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背景进行了解,继而深入认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含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改革主线、主攻方向以及根本途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度,探究对我国未来农产品消费市场,以及农村地区购买力对我国消费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探究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主要农产品价格影响。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2017工作部署中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出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极高的重视。我们认为,在2016年间,我国在关键工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这之后,农业是中央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改革主线上,一是要去库存,二是要降成本,三是要补短板。
2.从农业供给侧角度看消费:农村地区购买动能释放,对消费市场形成有力支撑
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对消费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食品质量、加快食品品牌建设,会进一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完善我国高端食品市场建设。
另一方面,未来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增收。叠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有所改善,耐用品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以及电商网络辐射范围扩大,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农村地区消费具有较强动能,对耐用品以及服务业消费形成有力支撑。此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发达程度弱于东部、中部,农村居民比例相对较高,受惠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更大,未来这部分地区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总体来看,农村地区消费强大的增长动能将会对我国整体消费形成有力支撑,消费总体表现继续平稳,经济难言大幅下滑,基本面因素短期内难以成为债市形成趋势性行情的理由。
3. 对通胀影响偏长期,农产品有涨价动力
主粮供给侧改革重在调整价格机制,价格压力有待持续关注。目前在主粮方面,农业供给侧改革集中在对原有定价体制改革,调整收储政策,以引导价格更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引导主粮满足多层次需求。本次改革粮食价格逐渐向市场化转变,对通胀影响或较为有限,影响周期较为长,值得持续关注。另外,应关注主粮价格逐渐上升推升饲料成本,对养殖业带来的成本压力,进而推升禽肉(特别是猪肉)价格,从而对通胀造成影响。
新猪周期显示价格底部抬升,养殖业产品有较强涨价动力。养殖业的供给侧改革核心是要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产品的质量,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农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优良优价,养殖业有较强涨价动力。猪肉价格而言,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得新猪周期呈现新特点,同时我们注意到猪肉价格底部正在抬升,下一轮猪周期高点或有可能突破前期。水产品方面,由于供给端的缩量,未来水产品价格或有一定程度上涨压力。
四,怎么看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债券市场影响
经济基本面:在央行货币偏紧的严监管下,地产投资的融资都受到较大约束,基建投资增长较为平稳,整体看投资增速对经济回暖的支撑难以延续;不过外需的改善对出口拉动以及我国消费动能成为有力因素,其中出口回暖尚处在初期,更多经济总量动能来自于消费的力量。农村地区消费强大的增长动能将会对我国整体消费形成有力支撑,消费总体表现将会继续平稳,这就保证了经济是不会出现大幅下滑的。虽然明年经济数据上可能比今年要差一点,但只要在政府认为的合理区间波动,就不会演化成经济下滑导致货币政策放松,进而引发债券利率下行。
通胀方面,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于农产品价格提升作用对通胀的影响偏长期,主要源于改革更侧重于通过对产业的优化去改善农产品价格。短期的食品价格影响因素主要来还是自于食品价格本身的商品周期。具体来看通胀,2017年年初食品项基数较低,我们认为这将主要影响明年年初食品项对CPI重新产生较大的正向贡献,有望拉动CPI上升至2.5%以上。另外,明年的CPI压力主要来自于非食品方面,一是油价反弹会对非食品项产生较大压力;二是PPI持续高位时间越长,对CPI的传导会越明显。整体来看,明年CPI的上升压力要明显大于今年,CPI中枢有望上升至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采用需求管理模式,集中在投资与出口两个方向上发力。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需求侧管理产生的问题日益明显,特别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外需一路下滑,已不能对中国经济形成重要支撑。由于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我国经济也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为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先后采用过加大投资、降息降准等方式,但是以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所取得的效果已大不如前。在此背景下,要解决经济存在的问题,转型升级更为迫切,因此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逐渐突出。2015年11月,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重大调整。2016年是我国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全年经济工作围绕结构性改革而部署,突出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2016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在会议中,首次将农业供给侧改革列入其中。我们认为,在工业供给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中央供给侧改革的下一个发力点将在农业。
农业供给结构的改革包含了哪些内容呢?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下会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会产生哪些影响?在经历过工业供给侧改革快速推升大宗商品价格以后,接下来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会带动农产品价格快速上行么?在此篇专题中,我们尝试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背景进行了解,继而深入认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含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改革主线、主攻方向以及根本途径;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度,探究对我国未来农产品消费市场,以及农村地区购买力对我国消费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探究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主要农产品价格影响。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2015年中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农村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6年10月,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工业供给侧改革后,农业供给侧改革接力成重点。
由于目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因此改革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2017工作部署中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出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极高的重视。我们认为,在2016年间,我国在关键工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这之后,农业是中央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点。201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业供给侧改革从“着力加强”变为“深入推进”,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经济的主线。在今年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政策指引以及扶持不断升温,中央发布相关文件持续增加,由2015年4项增至2017年10项,力求将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2017年一号文件指出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改革主线主要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具体来看,一是要去库存,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重点在于收储制度改革以及粮食价格市场化;二是要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三权分置为主方向,同时要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三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除此之外,养殖业的污染治理也是短板之一,需要注意养殖的循环发展。
二、从农业供给侧角度看消费:农村地区购买动能释放,对消费市场形成有力支撑
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对消费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提高食品质量、加快食品品牌建设,会进一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完善我国高端食品市场建设。另一方面,未来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增收。叠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有所改善,耐用品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以及电商网络辐射范围扩大,农村物流体系完善,未来农村消费将会耐用品以及服务业消费形成有力支撑。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进品牌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食品消费需求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提升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2005-2014年的10年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发,发生的成因十分复杂,是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累积的必然结果。我国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组织形态以“小、散、低”为主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观,生产与加工环节的多发性具有现实基础;同时由于我国食品工业的基数大、产业链长、触点多,更由于诚信和道德的缺失,且经济处罚与法律制裁不到位。食品生产各链条多种问题交织,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一大痛点。近几年来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初现成效,食品质量情况总体来说稳中向好。未来,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完善食品消费层次,推进品牌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后,公众对食品营养以及健康的追求会有跨越式的发展。而我国2015年人均 GDP 达到7925美元,2016年则超过 8000 美元。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大幅提升,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食品有了健康、安全、有特点等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农产品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并没有满足消费者日益增产的食品的质量以及多元化需求,许多高端农产品以及加工食品市场被外资品牌或进口挤占。随着我国品牌食品质量提升、品牌逐渐打造及推出,国民对产品质量信心度有所提高,将进一步满足国内对于中、高端食品消费需求。同时抢占高端食品市场,有利于提高食品产业利润,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产业链条。
以我国大米为例,吉林大米模式定位中高端,进一步满足高端大米消费需求。中国主粮结构性短缺。
一般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其中我国稻米80%做口粮消费,但品牌大米仅占2%。在此背景下,日本、泰国以优质大米为主力纷纷进入我国,成功抢占我国高端市场。根据海关数据,2012年中国进口大米快速增至231.6万吨,越南、泰国占进口量70%。
由于我国大米需求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高端大米消费市场不断增长,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粮食名牌产品是夺回中高端大米市场的关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 年 9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指出,加强粮食品牌建设顶层设计,通过质量提升、自主 创新、品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粮食名牌产品。
“吉林大米”是吉林省粮食部门打造的核心品 牌,定位为中高端大米。质量方面,通过制定《吉林大米地斱标准》以及“吉林稻花香”“吉林长粒香”“吉林圆粒香”“吉林小町”4 个品种的团体标准,并建立大米质量可追溯信息系统;参与主体方面,成立了集大米加工、销售以及品牌策划等企业为主体的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实施“产业联盟+”战略,以大联盟带动区域联盟,以区域联盟带动企业经营。此外,“广西 香米”等产业联盟成立,通过效仿吉林大米模式,打造“广西香米”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以我国乳品消费为例,
我国乳品消费随着城镇化推进而不断增长,在2008年前后,“三聚氰胺”事件彻底引发消费者对我国乳业品牌产生信任危机,之后我国乳制品市场进口维持高速增长,而出口基本无增长。奶粉市场迅速被国外品牌占领,进口奶粉占有率一度高达50%以上,高端品牌市场更是一度超过70%,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高端奶粉几乎被外资品牌占据。除奶粉市场外,外资乳企加快渗入液态奶市场,2013年前几个月国外鲜奶产品在中国销量迅速翻倍。
随着乳品质量逐渐提升,品牌信任有所修复,推动消费从外资品牌向内资品牌转移。
根据星图数据公布的线上乳业销售数据来看,在经历过多年对乳业安全问题的努力以及品牌建设后,我国对液态奶的消费占比不断在提高,并且主要品牌中外资品牌占比不断下降。2015年,液态奶占线上乳制品零售不足20%;2016年,线上液态奶占比上升至31%。
婴儿奶粉方面,婴幼儿奶粉仍然在增长,不过由于液态奶迅速崛起,婴幼儿奶粉占线上乳制品销售比例有所下降。另外,2008年以后,外资品牌快速占据婴幼儿奶粉市场,2015年国人对国有品牌仍然信心较低,TOP10销售品牌中只有一个国产品牌,不过2017年入围TOP10的国内品牌已经增加至3位,体现出国人对国有品牌信任度有所提升,同时,随着国内供给提升,高品质消费从外资品牌向内资品牌转移。另外,以奶粉制造为代表,部分食品需要在优质农产品源地进行加工,因此伴随着我国奶源质量提升,以及国内品牌影响力提升,有利于推动国内此类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食品质量提升、食品品牌建设,将会进一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消费需求,完善我国高端食品市场建设。同时,我国国有品牌抢占高端食品市场,有利于提高自有食品产业利润,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品牌产业链条。
(二)农民效益增强,叠加农村电商辐射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进一步释放
1.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农民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带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什么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体来看: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积极发展初加工,全面发展精深加工,让农民不仅仅是卖农产品,而且通过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条,获得更多收益。
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经销商和经纪人队伍,着力加强产销对接,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让农民获取更多利益。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要以各地探索的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为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仍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必须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加快步伐、大力推进,着力打特色牌、生态牌、产业牌,促进发展绿色可持续。
一二产业的大力发展和融合已开始取得效果,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效益。
通过商务部公布的农村电子商务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电商通过网络销售逐渐实现创收,同时不断发挥农村地区优势为市场提供更加安全、绿色的农产品以及加工食品。2017上半年涵盖大部分农产品及其精深加工品的食品保健行业排名农村实物消费第三名,而2016年上半年却未挤入前三。具体来看,食品保健行业实现网络零售额420.8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2.0%,高出全国该行业增速20.2个百分点,亦高出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增速27.7个百分点,带动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速达到4.1个百分点,贡献率排名实物型行业第一。
未来,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下,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将会推动农村地区在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不断发挥优势,通过网络电商以及品牌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同时,高品质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也会增加农民收入。另外,由于农产品销售渠道被网络打开,有助于农村居民也可通过电商等形式增强收益。
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农村旅游资源、人口和特色产业优势等正在释放。
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农村服务业优势不断带动周边区域服务消费增长。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农村服务型网络零售数据显示,农村在线旅游表现突出,上半年交易额445.35亿元,排名第一,占比达38.52%,高出全国城市该行业占比12.05个百分点。农村在线餐饮、生活服务和休闲娱乐上涨快速,上半年分别实现网络零售额337.25、108.80和46.48亿元,分别高出城市28.91、25.67和23.43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三产业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旅游、农村餐饮以及服务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2.农村消费结构改善,电子商务辐射扩大,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市场
收入增长叠加消费结构改变,农村消费有望快速释放。
截止到2016年末,农村网点832万家,占全网25.8%,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 。《农村网商发展研究报告2016》报告提显示,在家庭特征类似的条件下,与无网商农村家庭比较,去年网商提高家庭平均收入2.05万元,提高家庭财富21.3万元。收入增加必定伴随着消费的提高,从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来看,2000年最终消费支出为1.56万亿,2016年上升至6.41万亿;从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来看,占比由2000年的3.7下降到2016年的2.72,体现出农村消费水平发展速度较快,与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农村消费结构改变,耐用品、服务类消费上升。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农民消费支出在结构上出现了明显变化。从大类消费占比来看,食品消费占比支出开始有明显减少,交通通讯类、居住以及家用设备类占比增加。通过网络平台数据也可侧面印证农村消费结构变化。在2015、2016年农村淘宝销售十大品类发现,家电、服装、铜须消费以及家具均称为销售主力。
另外,由于农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且城镇化建设以及网络推动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以及习惯不断趋同,我们认为农村消费结构将不断趋向于城镇居民消费占比,对照后发现,目前衣着、文教娱乐用品占农村居民的消费比例仍然偏小,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电商网络辐射范围扩大,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加快释放农村消费市场。
随着线上购物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淘宝等电商全面布局,农村消费能力得到了更快释放。据统计局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达到3530亿元,同比增长了96%,2016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8945.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约200%。2017年1-9月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8361.4亿元,预计2017年全年将会继续创下新高。另外,农村地区储蓄率较高,同时以传统线下购物为主,运输成本高叠加可选品种种类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地区购买力。不过近年来,移动端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完善,使得农村居民能够直接通过线上购物,叠加物流水平的提高,更快速度地释放了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
(三)农村地区消费蕴含较强动能,未来将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
我们目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以及随着农业PPP项目的等逐步推进,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或有小幅增长,不过由于第一产业目前占GDP权重较小,因此对总量经济影响较为有限。二是,目前农村地区消费蕴含动能较强,未来将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同时,随着近年来消费占总量经济权重不断上升,消费表现平稳,经济也难言大幅下滑。具体来看:
消费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对经济的支撑明显,2016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已经达到64.6%,为10年来最高。2017年,在央行货币偏紧的严监管下,地产投资的融资都受到较大约束,基建投资增长较为平稳,整体看投资增速对经济回暖的支撑难以延续;虽然本轮全球经济逐渐回暖,有利于我国出口改善,但因为海外经济回暖尚处在初期,且复苏周期较长,出口对经济贡献力量仍然较小;而消费今年表现十分平稳,仍将是我国经济的第一驱动力。
西部地区社零增速维持较高水平,我国欠发达地区消费动能仍然较强。
局限于统计数据的欠缺,我们难以获得农村地区社零消费的数据,不过我们按照地域来结构社零数据,也会发现目前我国较为落后地区的消费动能较强。具体来看,若我们将各地区社零销售季度同比按照东部、中部、西部来计算平均值,发现西部地区销售同比近三年成为增速最快地区,并且已维持较高增速,成为我国消费增长新动能。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发达程度弱于东部、中部,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比例相对较高,受惠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更大,因此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该部分地区消费有较高的增速。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未来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增收。同时,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有所改善,耐用品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并且仍有增长空间,叠加网络购物“下乡”助力释放农村购买力,农村地区消费强大的增长动能将会对我国整体消费形成有力支撑,并且农业供给侧改革影响是长期的,这也使得农村消费增长有较强持续性,整体看,消费总体表现继续平稳,经济难言大幅下滑,基本面因素短期内难以成为债市形成趋势性行情的理由。
三、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深远,关注涨价因素对通胀影响
在改革主线上, 2015年农村工作会议所阐述主要路径:一是去库存: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调整种植结构、改革农产品补贴制度),加快粮食加工转化;二是降成本:要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三是补短板: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围绕主要改革路径,未来主要农产品:主粮(玉米、大豆、小麦)以及猪肉、渔牧产品都将会受到影响,具体来看:
(一)推进主粮(玉米、大豆、小麦)定价机制改革,引导价格更真实反映供求关系
1、玉米:新价格机制下,高库存开始回落,价格筑底
201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取消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同时,中央积极调减玉米播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以消化政策性库存。在2016年调减3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2017年将争取调减到4000万亩,新增调减面积1000万亩。2016年开始,我国玉米产量开始回落,2016年产量为2.07亿吨,同比下降10%,2017年产量下降为2.02亿吨,同比下滑2.1%。
下游方面,玉米下游需求来自饲料、工业、食品等,其中饲料与工业是主要两大方向。具体来看,饲料方面,2017年东北地区对饲料企业收购玉米提供补贴,加快去库存速度;并且生猪养殖规模并未出现大幅回落迹象,整体保持平稳。不过工业方面需求较为旺盛,东北三省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出台补贴政策,加快库存去化,同时,政策层面上,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支出要适当扩大东北地区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下游需求有望提升。
综合来看,东北、内蒙取消临储政策后,玉米价格在今年年初出现大幅下跌,之后保持平稳。11月,玉米价格下降趋缓。考虑到目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玉米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库存快速去化,下游深加工和饲料需求稳步增加,预计目前是筑底阶段,近1-2年将迎来价格反弹。未来玉米粮食走势更加贴合市场供需,仍然需要关注玉米价格上涨对养殖业价格的拉动影响。
2. 小麦:重点打造优质品种,提升高端小麦价格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为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咋都等。
对于高筋弱筋小麦的引导,主要是由于随着消费升级,高级烘焙对优质强筋小麦需求不端增长,供给不足,长期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在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各地政府出台支持优质小麦政策,为专用优质小麦提供额外种植补贴。随着农民种植高筋弱筋小麦积极性提高,未来强筋、弱筋种植面积会逐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