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MKT咨询圈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第一自媒体。专业分享、沙龙/峰会、工作猎聘、咨询培训、投融资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我和我的职场搭子 ·  4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防污科技软壳裤实测:泥水倒裤,湿巾1秒还原如新! ·  22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票房破100亿!《哪吒2》庆功海报,“饺子” ... ·  昨天  
创意铺子  ·  《哪吒》热搜又爆了!其实 46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MKT咨询圈

中国制造凭什么让世界瞧得起?董明珠这个演讲说透了!

CMKT咨询圈  · 公众号  ·  · 2017-06-24 21:51

正文

文章来源: 新华网思客


6月22日,新华网思客邀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做客首期《思客讲堂》“创新路·工匠心”系列主题活动。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人物,董明珠结合格力电器发展,畅谈核心科技和工匠精神;


作为优秀企业家,她专注企业创新、聆听消费者需求、遁寻企业家精神,以睿智的战略眼光和企业家特有的情怀,同现场观众共同探讨中国制造发展转型,讲述新时代的创新与匠心。


以下为董明珠在《思客讲堂》的核心观点:


谈创新

全世界都买我的核心部件,才是中国“质”造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含义非常广,不是诞生出一个新产品就是创新。


我经常到一些企业参观,如果问“你的企业创新搞得怎么样”,他们往往说,我的企业创新搞得很好,我们引进了多少外国人才,有多少技术是从外面买进来的,我感觉这里存在一种谬误。


虽说现在国际化了,但是把人家所有的核心技术采购过来,组装出来,难道就是国际化产品吗?甚至核心部件都要依赖别人的技术做出来,这样打造出的产品虽然也有自己的东西,但是微不足道。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做客《思客讲堂》 姚冠华 摄


什么叫创新,什么叫中国“质”造?我认为就是有一天,全世界都要到我这里买我的核心部件,那就是中国“质”造。


中国制造为什么能让世界瞧得起?是因为你在这个领域有话语权,能用技术改变别人,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是你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一种制造。


格力电器从一个没有自己技术的跟随型企业变成创造型企业、引领型企业,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是什么?是挑战自己。


这么多年来,格力对创造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市场销量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很多技术,所以市场量越来越大。企业不能逐利而行,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到对品质的追求、对技术的创新。如果愿意以牺牲自我的精神做创新,这家企业就一定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也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


创新还包括诚信,面对现实、尊重现实,这是一个企业的原则和本性。 如果一个企业不诚信,它很难创造出好的技术。我们不反对别人买技术,不反对别人高薪引进人才,不反对与国外合资,但是有一条,只有自己创造出来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举个例子,格力空调2005年以前没有自己的压缩机,中国的所有家电企业都依赖于别人的压缩机。其中最让我感到心痛的是,1995年日本已经全部用了变频压缩机,2005年我国实现能效等级时才有一级、二级到五级,之前就没有节能概念,只要能吹风,风越大越好,比风扇冷气足就很满意了。 我们买了人家已经淘汰的东西,还要给别人专利费。


虽然从1996年、1997年开始,大家觉得格力空调不错,又便宜,外国空调比我们贵一倍,但它靠什么来的?靠材料堆出来的。


比如噪音问题,我们解决噪音问题很简单,就用隔音棉包,就像房子一样,用双层玻璃效果会好很多,但这不是从技术角度解决问题。2005年以后,格力电器有了自己的压缩机,有了自己的研发基地。


主持人和董明珠对话,主持人提问深度犀利,董明珠睿智回应。 姚冠华 摄


格力现在有8万人,其中技术开发人员近1万人,有9个研究院,这个数字在一般看来不可思议,一个制造业凭什么这么多? 这就是社会责任,我们要尽快把研发出来的技术转换成生产力,我们的技术是让人去享受,而不是一个摆在那儿的理论,这就是创新的价值。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领域里的突破,也是在整个管理体系的突破。比如我们能一眼看出一个人是日本人、德国人或者中国人,为什么?因为一种文化的磁场培育了他的习惯。


习惯对企业创新同样重要。


很多企业模仿我们,但后来没有成功,原因是它不敢去较劲。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许我们今天是正确的,但到了明天就不适应这个时代。要敢于去变革和改变自己。


谈中国制造

我们制造业的短板是急于求成



中国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没人以用了中国产品为骄傲。过去几年中国人喜欢到国外买马桶盖、电饭煲,责任在谁?是消费者吗?是我们中国人不爱国吗?


都不是,是我们制造业的问题,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好的质量,当不能改变、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董明珠:只有当企业文化真正投射下去的时候,才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姚冠华 摄


我们制造业的短板是急于求成,常常以销量来衡量是否成功,是逐利而行的。


现在市场变了, 消费者首先看的不是价格,是品牌。 所以制造业一定要改变观念,要有吃亏精神,偷工减料可以赚一块钱,不偷工减料只赚一分钱,我也要干只赚一分钱的事,不干赚一块钱的事,这样发展制造业就一定有希望。


中国制造要以诚信为本,那是一种口碑、一种信任,不是广告。要让别人离不开你,当所有人都来买中国的产品,才叫中国“质”造。


关于“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个口号,当时来源于别人对中国制造的偏见,我到南非时,当地经销商说格力空调是做得好,但打的是“中国制造”。我说中国制造怎么不好?他说,中国的插座价钱是便宜,但用了两天就坏了,所以我们觉得品质对于中国制造非常重要。


中国微电影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云与董明珠在活动现场交流  新华网 郭建伟 摄


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好的企业,只是我们的观念要发生变化,要有坚强的信念,走一条挑战自我的战略,才能最终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这两年中国产品的质量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品质的角度也有了新的认识。国家强调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 这两年我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采取倒逼机制 ,下手一定要狠,不合标准就必须关停,而且现在要发动消费者举报机制,很有意义。


所以中国“质”造的提升需要质检总局狠打造假的企业,对不达标的产品不要讲人情,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被打击对象的负责。


谈工匠精神

每道工序每个人都要“零缺陷”



不是有优秀的技术开发队伍,就意味着企业拥有厉害的技术能力, 关键还要看这个企业中的每一个人是否有工匠精神。


董明珠:我认为有一天,全世界都要到我这里买我的核心部件,那就是中国制造。

新华网记者孙韬 摄


什么叫工匠精神?就是当我们一个产品开发出来,走过生产线的每一道工序时, 每个人都要做到极致。


我提倡要让产品“零缺陷”出厂,就是你的产品生产出来不能带着任何瑕疵。如果产品中万分之一是有瑕疵,每年按照4500万套到5000万套的产品销量计算,就会有4500到5000台的产品出问题。何况消费者用了几年以后,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质量问题。


要如何保证每一个消费者百分之百地享受优质服务?这就需要企业员工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价值在于每一个员工都把他的岗位视同是“零缺陷”的,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产品是完美的。


经常有人说日本的电饭煲好,去日本旅游一趟,还会背一个很沉的电饭煲回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国内有些企业没有用工匠精神、挑战自我的精神打造自己的产品。所以我们的企业用一年时间打造电饭煲,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电饭煲,你根本不用去日本买了。


谈消费者

要以消费者的满意度来设计产品



消费者对我们制造业来说是上帝,因为 产品的标准是定在消费者心中的。 我们在技术领域里面改变了过去所谓对标准的认识,很多企业认为我们的产品达到了国家标准,但是有没有想过是否达到了消费者的标准?因为让消费者满意才是企业应真正设定的技术标准。


所以,我们对技术的理解是要做99分而不是60分,不是以国家标准要求我们产品的满意度,而是 以消费者的满意度决定我们对产品设计的满意度, 这是格力电器这几年来不断总结出来的文化。


董明珠谈工匠精神:每道工序每个人都要“零缺陷”  新华网郭建伟 摄


我们技术队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跟随型转型成为创造型 ,我们研发产品的方向就是消费者想要但目前市场上没有的东西。把它打造出来就能引领消费, 制造业不能一直是追随者。


过去讲售后服务好,但这是因为消费者的真正需求,还是消费者的担心创造的呢?实际上我觉得更多的是消费者的忧虑。售后服务好,他们就说买这个东西不怕坏了有人修,但实际上消费者真正渴望的是买了不要坏,这是企业真正要追求的。


所以我们要从骨子里、从深层次里给消费者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变和提高,而不是简单的产品。


谈员工跳槽

员工被挖走反而逼着格力不断创新



过去,格力电器讨论最激烈的一件事就是人走了怎么办。现在的员工“不听话”,年轻人比较活跃、比较自我。但是我觉得,一个企业能够留下来的人,一定是认同你文化的,否则,你强行留下来也没有价值。


有些员工,我们培养了十年八年然后跳槽,对这种随意跳槽或者把企业技术带走的人,目前国家还没有关于这样的惩罚制度,我们希望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我培养了十年的员工,你挖走没有关系,最起码应该有一定的赔偿来制约。 所以,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束手无策,不得不去思考和创新。


董明珠:只要我们不断创造出更好的技术,就不会停留在过去的人手上。 新华网

记者孙韬  摄


我们就大量培养人才,这样的话,走掉的人带走的是过去的技术,但是格力是不断创新的企业, 只要我们不断创造出更好的技术,就不会停留在过去的人手上。


所以不能埋怨走的员工,要埋怨的是我们的管理团队,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来思考如何保留人才。两三年前,别人说格力电器是一个黄埔军校,如果我真是一个黄埔军校,虽然这些人不守规则,挖人的企业也有些不讲道德,但我想这也算是对社会的贡献吧!


因为挖走的人要跟我挑战,不就是逼着我更进一步提升吗?如果用这样的心态看就会很乐观,我们今天不会打官司赔偿我们几百万,一个亿,但这样的官司也会促进国家对专利的保护,因为只有这样,创新型的企业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谈多元化企业

“双智”时代,格力不仅只做空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