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ir电影
曾经,爱电影的人都关注了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笛扬新闻  ·  刚刚,破100亿!集体涌入!柯桥也见证历史 ·  20 小时前  
央广网  ·  破百亿🤩全球第一! ·  2 天前  
央广网  ·  破百亿🤩全球第一! ·  2 天前  
新黄河  ·  突破10000000000!2025年度中国 ... ·  2 天前  
新黄河  ·  突破10000000000!2025年度中国 ... ·  2 天前  
重庆晨报  ·  热搜第一!知名导演回应“啃老”三年 ·  4 天前  
重庆晨报  ·  热搜第一!知名导演回应“啃老”三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ir电影

他的美,今天还是绝杀

Sir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1-01 23:00

正文

不知你是否有和Sir一样的经历。

少年时,只要录像带上“电影工作室”的logo,与“徐克作品”几个大字一出,身体里的血液就不自觉地沸腾了起来。



这意味着一部“武侠爽片”即将开锣。


可惜的是。


徐克北上以来这十几年,这样的“爽感”越来越少了,他去拍探案片(《狄仁杰》系列),去拍战争片(《智取威虎山》《长津湖》系列),去拍魔幻片(《西游伏妖篇》),但偏偏就是不拍武侠片。


直到前些天,《射雕英雄传》预告曝光。


非但让Sir感受到了久违而熟悉的热血沸腾,甚至“徐克镜头美学”也冲上了热搜。



为什么徐克武侠的“料”这么正宗?


以及,我们在聊“徐克镜头美学”的时候,到底期盼的是什么?


今天Sir来聊聊——


在华语片里,一套早已失传的“武功秘籍”。



01


谈论徐克的镜头美学,很多人的印象是两个字——


写意。


可以说,徐克直接开创了香港武侠的大写意时代。


以往的武侠是什么样的?


张彻,赤膊大战。


刘家良,硬桥硬马。


胡金铨,京剧改良。


△ 张彻《新独臂刀》、刘家良《少林三十六房》、胡金铨《侠女》


总之都离不开“规矩”两字。


而徐克呢?


一个例子,佛山无影脚。


当年,在徐克打算给黄飞鸿设计一套“佛山无影脚”招式的时候,任谁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这其中也包括主演李连杰,以及武术指导袁和平。


在空中连踢七脚?

怎么可能?


正常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荒诞的“脱离地心引力”的想法。


可结果呢?


当电影上映,黄飞鸿在空中大吼一声“佛山无影脚”的时候,迎来了观众山呼海啸的掌声。



这不现实的连踢七脚,也成影史经典。


在徐克眼里,电影便是电影,它基于现实,但完全可以跳脱出现实来。


也是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会看到,徐克的电影中,有许多“魔改”的例子。


比如服装——


《东方不败》里,林青霞身着日式服装,一股不属于中原武林的“异域风”。



《倩女幽魂:人间道》中,刘洵头戴藏传佛教的僧帽出场,背后佛光耀眼,但却有种挡不住的诡异。



或者色调——


《青蛇》的开头,不见人物出镜,只有青衣顺水流而下,蓝得离谱。



《刀》里的男人常裸露上身,肌体纹理与红黄色调融合,一股灼烧感冲出银幕,仿佛一团烈火,浇上一瓢水,顷刻间就会化成水蒸汽。



甚至在《射雕英雄传》的预告片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画面。


比如五颜六色的戏班。



以及头上插满英雄胆(绒球)的洪七公。


光是视觉层面就能让观众“醒过来”,给予强烈的视觉刺激。


但问题是,这只是一个顽童的天马行空想象吗?


这也是很多时候,人们误解徐克的地方——


长久以来,我们提到徐克总爱说他怪,说他的想象力,似乎只是一拍脑门就画了张图让人去做似的。


但实际上,徐克有着极强的电影理论基础。


Sir在很久以前看过一则徐克与许鞍华的对谈,大概是为《胡越的故事》做宣传,在对谈过程中,徐克时常向许鞍华提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叙事节奏,视觉节奏等等。


完完全全是一个影评人的思维。


而前几年,在平遥,徐克也做了一个讲座。


讲什么?


“希区柯克的创作技法”。


他几乎是拉片式的聊了几个小时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并详细地分析其中的悬疑技巧。



所以回到他自己的电影里,你会发觉他其实是把“写意”这个词,与电影做了极强的融合,创造出了一套独属于徐克的镜头语言。


比如说,动与静


《射雕英雄传》的预告片有这么一个镜头——


摄影机贴地高速前进。


镜头前瓦砾飞溅,似乎阻止了观众的视线。



这其实是个典型的徐克镜头。


一如《刀》里,最终的一刀封喉。



或者《顺流逆流》里,开场雇佣兵抢劫的那一段镜头推进。


表面上看,这是徐克追求速度感一种手段。


只要是动作场面,摄影机永远不停歇,和他广为人知的快速剪辑如出一辙。


但实际上,这里重要的不是运动。


而是停止。


是在不规则快速运动后,留给观众那一秒钟的喘息空间。


他所把握的,是镜头的节奏感。


除此之外呢?


比如,大与小


还是《射雕英雄传》的预告片,有两个镜头让Sir印象深刻。


一个是郭靖站在山崖的仰拍镜头。



一个是两人面对千军万马的场景。



前者是夸大了人物的大,后者是凸显了角色的小。


熟悉徐克的朋友或许会说了——


这是他的“巨物崇拜症”。


这么说或许没错,不管是在《倩女幽魂》里,还是《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里,我们常见他把怪物设计得巨大无比,以求达到视觉上的压迫感。


而在徐克的大部分电影里,都有着人在环境中的渺小呈现。



但Sir却觉得,巨物崇拜只是表象。


徐克更多的,其实是通过视觉的强烈反差,来引导出观众或激越或胆怯的情绪。


就像《西游伏妖篇》。


一部烂片,但为什么很多人在看到孙悟空从地底爬上来,面对红孩儿的千军万马时,会那么激动?



当然有音乐辅助。


可这种一夫当关,以一敌百的气势,也通过镜头呈现了出来。


所以说。


所谓徐克的镜头美学,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碾碎,以及对“大写意”这个词的追求之上的。


但他并非率性而为。


而是把镜头语言,追求到了极致,这才是我们“爽感”的源头。


△《新龙门客栈》



02


但问题是,这样的“天马行空”只是视觉风格吗?


当然不是。


虽然我们常说,在徐克的电影里,演员只是个工具,没有太多表演自己的空间。


但徐克电影,永远聚焦在“人”上。


怎么说?


举个例子,《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中,有一段盲眼老人拉着《客途秋恨》的南音。


唱的是什么?


不是“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而是——


飘零去,莫问前因,只见半山残照 

照住一个愁人

去路茫茫,不禁悲来阵阵

前尘惘惘,惹得我泪落纷纷

……



镜头里黄飞鸿凭栏远望,一边是为生活奔波,活出一种烟火气的普通人,一边是兵贼交火,死伤无数的场景。


这段南音有两分多钟。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于主角都鲜少出现。


但徐克为什么会在一部纯粹的动作片里,硬要放进如此长的写意镜头?


其实是要拍那个时代的“人”。


这里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普遍的,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状态。


“他”是乱世之下,每一个“人”。


所以发现了吗?在徐克的镜头下,关于人物的塑造,其实和我们在教科书里理解的不同。


我们往往希望电影能塑造丰满的人。


但徐克,他从来无意于此,他想抓住的是人的某一方面特质,放大,并呈现出来。


这对于演技派演员来说,是个展现魅力的好机会——


比如张曼玉。


《新龙门客栈》里,张曼玉饰演的金镶玉早已成为一代经典。


这个角色的故事丰满吗?


未必。


但徐克抓住的,就是张曼玉身上此前鲜少呈现出来的特质,风尘感。


影片里金镶玉与周淮安讨价还价,在说出那句“老娘钱也要,人也要”时,目光流转,风情万种,不管是声音语气还是表情,都相当到位。



这里不仅是媚。


而是,一个见惯了世间冷漠的风尘女子,在面对明知无望的“情感”时,那种毫无忸怩,毫无“波动”的内心常态。


她也有感情。


但同时,她只能表现得“像这个沙漠一样无情无义”。



那么,对于非演技派明星呢?


这也是个扬长避短的机会——


比如杨颖。


众所周知杨颖的演技,到底是个什么level的。


Sir只能用“大眼瞪小眼”来形容。


可如果回忆其杨颖的银幕形象,首先让你觉得还不错的是什么?


恐怕只能是《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影片里有这么一幕,花魁银睿姬花车出行,在女声低吟中,弹着琵琶出场。


红纱飞舞。


极尽婀娜之色。



没错,如果论演技的话,杨颖在这部片里几乎为零。


但你就是能被她惊艳。


这里有什么玄机?


其实道理很简单,整部影片中,几乎不需要杨颖有什么激烈的表情呈现(唯一一处还是给了背影),她只需要把自己最好的地方,也就是“美”表现出来即可。


也是因此,这几乎成了杨颖从影以来,最能留住观众的角色了。


既然只能用“美”来征服观众。


又何必自暴其短,往演技派的道路上走?


没错。


徐克从不依赖于演员的演技——


比如《笑傲江湖》的男主是歌神许冠杰,《梁祝》的男主是“小鲜肉”吴奇隆,《顺流逆流》的男主角更夸张,一个是刚刚出道的谢霆锋,一个是鲜少演戏的伍佰。



可结果。


三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分别为8.0,8.6,7.5,很少有人会说,这帮“流量”毁了电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徐克总能拍好流量。


就像后期的林更新。


他参与了徐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智取威虎山》《西游伏妖篇》等多部电影,可最终,林更新依然是林更新,对影片没有任何的加成。




只能说,时也命也。


所以总的来说,所谓徐克镜头下的角色一直能够深入人心,并不在于给演员多好的角色设定,也不在于给演员提供多好的表演空间。


而在于徐克从不贪心。


他会抓住演员的某一部分特质,然后嵌入到自己的表达之中,让角色成为故事整体的一份子。


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大材小用。


但至少,不管是谁来演徐克的电影,我们都不可能会有“吃苍蝇”的担心。


我们看到的只是角色,以及时代。




03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回看这个热搜,“徐克的镜头美学”,你会觉得,大家期待的是什么?


其实并不是对徐克有多大的期待。


毕竟他都年过70了。


我们或许是觉得,“想象力”这个词,如今已经在国产片里失传了。


没错。


一眼望去,国产片里各自奇奇怪怪的想象层出不穷。


大量特效堆积,成了“视觉工业垃圾”。



但。


有美学基础支撑的想象叫想象力。


没有美学支撑的想象,那叫胡思乱想。


有着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徐克一直以来靠着自己的想象力在打破着传统,甚至引领着未来。


比如《蝶变》。


影片从一位完全不懂功夫的“江湖旁观者”的角色切入,由他去看待江湖中的“血雨腥风”。


诡异的“蝴蝶”杀人的手法、以及诡异的死状刻画、角色的西方骑士风格的盔甲,此前闻所未闻。



后来徐克透露,在创作之初,他在案件与凶杀景观的设定上参考的就有日本电影《八墓村》、希区柯克的《群鸟》。


而过往中国的武侠电影的影子,几乎没有。


这样的思维,直到几十年后,陈可辛的《武侠》才有所继承。



或者《新蜀山剑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