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
瞭望周刊官方微信,给您有营养的深度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观新闻  ·  刚刚!琼瑶微博更新 ·  2 天前  
哈尔滨交通广播  ·  《哪吒2》,再创纪录! ·  3 天前  
现代快报  ·  知名歌手道歉 ·  3 天前  
现代快报  ·  知名歌手道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

《哪吒2》进入全球票房TOP10!“哪吒”何以“炼”就?

瞭望  · 公众号  · 电影 娱乐  · 2025-02-17 14:5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成就、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对中国电影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包括导演饺子和团队的创作历程,电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以及电影对观众产生的共情共鸣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成就

截至2月17日14:45,《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超120.51亿元,超过《狮子王》,成功进入全球影史票房TOP10。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历史性突破。

关键观点2: 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导演饺子和团队的精心创作。他们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灵感,同时结合当代动画电影创作技术,历经多年积累打磨,才打造出崭新的哪吒形象。

关键观点3: 电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在角色、情节上有所体现,而且在配乐、场景设计、服饰造型等方面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观点4: 电影对观众产生的共情共鸣

电影中的亲情、友情、英雄情怀等情感元素,引发观众的广泛共情共鸣。影片的角色塑造丰富立体,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感动。

关键观点5: 对中国电影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电影的成功不仅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底气,也让中华文化的传播勇气更盛。创作者们开始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电影、动画等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正文

截至2月17日14:45,《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超120.51亿元,超过《狮子王》,成功进入全球影史票房TOP10

哪吒,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腰缠混天绫的3岁孩童,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神话人物,在2025年新春伊始,频创神话。

从2月7日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到2月13日票房突破百亿元,再到2月16日票房突破120亿元,2月17日一举超越《狮子王》,位列全球票房榜第10位 ,电影《哪吒2》实现了我国电影史上的历史性突破,现象级票房更带来一连串文化冲击波。

《哪吒2》风靡全球的背后,凝聚着4000余人主创、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2000个日日夜夜的创意和心血。 以导演饺子为代表的创作团队拧成一股绳,创出一条路,展现着中国国产动画的“新势力”。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台词道出的,是电影创作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国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力量。

“哪吒”何以“炼”就?

根植传统:中国的故事该由中国人自己讲

银幕上,哪吒系列故事让人耳目一新;银幕外,哪吒这一文化现象的讨论持续热烈。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却始终扣人心弦。许多观众都有疑问:这样的“哪吒”到底是如何诞生的?

2月9日,在成都一家影院,观众经过《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的电子海报。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多次走近《哪吒2》制作团队,记者感悟到,这不是攀登一两座高峰,而是攀登无尽的山脉。

“所有的创作都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扎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土壤,汲取养分。” 导演饺子说,“文学经典是动画电影最大的文化IP,应该成为创作的故事宝库和灵感来源。”

“在故事的构思上,一开始是从碎片想的,这也是我们此次创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主创团队用“面壁思过”来形容创作思考的过程。 《哪吒1》的主题是改变自我的命运,第二部则有更大野心,希望哪吒能改变世界。

“沿用《哪吒1》的老办法, 一个逻辑一天想不出来,就想一个月,吃饭睡觉都得想着,总能想出来。 ”主创团队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相信只要想得够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哪吒2》在故事立意上有了方向,然后就是和大家的所知所感融合起来,制作出心目中哪吒的样子。特效也要随之全面升级。

在主创团队的任务单里,总是排满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困难。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也是对自我的挑战。都得解决,一关关过。”导演饺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电影的创作灵感来说本就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很多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中都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哪吒”电影创造的神话背后,正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从唐代《开天传信记》,到元代《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再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明代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千百年来,哪吒这一人物,始终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影视创作者推出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哪吒传奇》等诸多和哪吒相关的影视佳作。

2019年暑期,《哪吒1》上映,影片收获超50亿元票房,位列当年票房榜首位。在主创团队看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离不开对中国故事的深度挖掘,将经典的中华美学观念有机融入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之中,为创作者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应运而生的《哪吒2》,多元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历史在“说话”——

虽然《哪吒2》的故事相比于大家熟知的“哪吒闹海”有了较大改编,但主要人物和情节均来自经典作品。片中石矶娘娘等角色来源《封神演义》,海夜叉、敖丙版哪吒形象均使用诸多《哪吒闹海》的经典元素。

文化在“说话”——

哪吒的服饰造型、太乙真人的法宝、海底龙宫的建筑风格、昆仑仙境的场景设计等,处处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侗族大歌、唢呐、呼麦、大三弦、埙……丰富的民族乐器为影片配乐添彩。

文物在“说话”——

片中“结界兽”形象,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法器天元鼎、石矶娘娘的铜镜纹饰带有青铜时代的古朴神秘感……

“在影片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四川元素,让观众印象深刻。”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总裁、电影制片人刘文章介绍,这样的改编,让角色更生动有趣,也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细品《哪吒2》的精神内核,不仅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延续。

“春节看哪吒,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哪吒的故事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就是因为他有着打破世俗偏见的反叛精神”……互联网上,观众一字一句,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

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口号,到“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的呐喊,哪吒所代表的追求自我、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符号,在影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

事实证明,越是植根文化的经典,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紧扣时代:传统神话要讲出新意

这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的“诞生地”——四川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连日来,《哪吒2》主创团队所在地,四川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门口,游人络绎不绝。

在影迷们看来,来到这里和巨幅哪吒IP宣传画合影,不只是简单的“打卡”,更能感受哪吒的新生与成长。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一路走来,哪吒每一次“重生”,都是在时代变迁中讲述“中国故事”。 这一文化形象历久弥新的背后是坚持守正创新,这是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缩影,也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案例。

这是一群为了动画同向奔赴的“追梦人”。

从小就想当漫画家的饺子,大三那年从医学生转而自学三维动画。或许,动画和抓药一样,火候到了才能出疗效。多年的积累和打磨,他推出自己的处女作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以独特的黑色幽默和丰富内涵拿下多个奖项。2015年,他开始投入到《哪吒1》的创作中,五年磨一剑,他和团队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哪吒形象。

《哪吒2》的制作,更是集合了近140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的创作者形容,中国动画人闻声而动,就像是参加动画界的奥运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力争拿下心目中的那块“金牌”。

——更精彩的视听,呈现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剧本里描述的场景,制作规模和难度都是前所未见的,就看中国的动画工业能不能做到。”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剧本的场景,影片出品人、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说。

从制作层面看,《哪吒2》展现出我国动画的新高度:“科技+文化”的硬核基因。

“制作中注重细节,很多东西都是死磕。”刘文章介绍,“电影中的章鱼和鲨鱼曾经是将领,所以要有比较华丽的铠甲,但他们被尘封数年,还得落魄,铠甲上的鳞片会锈迹斑斑。此外,他们身经百战,上面会有战斗的痕迹,比如刀的砍痕,枪扎的点。”

这是影片中陈塘关大战的前期概念图。 新华社发

影片分镜设计谢小彬表示,制作团队的理念就是,不能偷懒,动画不要魔幻的模糊,要实打实的特效! 像陈塘关大战1分钟的打戏,他们美术概念画了半年。

这是影片中陈塘关大战的前期概念图。 新华社发

记者采访了解到,片中场面宏大的“洪流对战”,因制作难度大、工期紧张,主创团队曾犹豫能否把海妖身上的锁链去掉,或者换成若隐若现、时隐时现的方式。“但锁链对海妖的束缚与影片主题息息相关,在这上面我们不能退步。”刘文章说。

饺子导演(前排左三)和参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制作的四川传媒学院部分师生合影。从动画特效、制片到配音,四川传媒学院多位师生参与了该电影的制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体现在视觉效果提升,更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四川传媒学院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学院教授黄丹红举例,莲藕肉身塑造的场景中,荷花与荷叶的东方美学气息通过3D技术得以生动呈现。这种融合不仅提升影片艺术价值,也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更新颖的形象,让故事表达深入人心。

这是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哪吒雕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影片中,哪吒的“烟熏妆”、小动作,乃至口中的打油诗等,很快吸引了一批青少年“粉丝”;太乙真人被设计为一位会说四川方言、带有喜剧色彩的角色;土拨鼠、虾兵蟹将等形象同样丰富多彩。

为了保证人物形象准确、画面细节完整,全片70%以上的戏份,饺子都自己演过一遍。 经过导演的演绎,动画师能更精准地捕捉表演的层次感。

片中,无量仙翁喝完甘露后皱了皱眉头,这个动作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增加了紧张氛围,让观众误以为无量仙翁尝出破绽。这个细节灵感就来自导演的表演。饺子介绍,无量仙翁被捉弄还不自知,这样的细节既让观众一笑,又能在逻辑上自洽。

“影片角色塑造不扁平不单薄,而是丰富立体。”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范敏说,“例如,申公豹因亲人申小豹到访,内心温情的一面被唤醒;误以为龙族屠杀陈塘关的哪吒虽然满腔愤怒,也要先拯救旧友敖丙;各类小妖的形象也都生动鲜活。”

——更丰沛的情感,引发观众广泛共情共鸣。

一位天性顽劣的混世魔王,成长为保护陈塘关百姓挺身而出的英雄,哪吒发生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是什么?

透过故事情节可以发现,影片给出的答案是亲情的力量。

不同于《封神演义》和《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闹海》把李靖和殷夫人刻画为一对严父慈母的形象。影片尾段,殷夫人用自己的牺牲帮助哪吒重生,更是成为哪吒性格转变的关键因素。

打动人心的,不止有亲情。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影片全面打磨角色关系,从不同层面增进观众的共情。

太乙真人和哪吒间的师徒情、申公豹和申小豹间的兄弟情、敖丙和哪吒间的友情等,都让影片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情感力量,打通了电影和观众的情感连接,让观众产生更多共鸣和感动。

“传统IP能传承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把它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重新创作出一个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希望体现一种时代性。”饺子说。

开启未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火起来”

2月14日,《哪吒2》正式在北美地区上映,仅预售票房就超过近20年华语片首周末票房纪录。许多观影者称赞,精彩程度超出想象。

这不仅是中国电影的远行,更是中华文化的又一次“出海”。跳出国内视野,《哪吒2》正向世界观众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进入新时代,在‘第二个结合’的感召下,传统文化蓬勃复苏。近年来非遗热、文博热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爱上传统文化。”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苟强诗说,哪吒等“新神话”搬上动画银幕,但中国的文学经典远不止这些,关键是用当代的叙事艺术创造性表达,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

哪吒电影的出圈,让创作者志气更坚。

好IP的培育需要好的土壤。

十多年前,饺子在成都开了一家叫“饺克力”的动画工作室。最开始只有几名工作人员,蜗居在一个很小的办公室里面。当团队来到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基地给了一些房租减免、业务对接的帮扶措施,帮助工作室成长。

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负责人金泓宇介绍,当时,“饺克力”工作室承接了武侯祠大庙会数字化项目,完成杜甫草堂等文化地标的动画宣传片等。团队逐步扩大成长,后改名叫可可豆。团队人多了,就搬到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那里产业链更聚集,条件更好,大家更能专心创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