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草书而言,药名是总纲,统率此下各项,故言“每药标一总名,正大纲也”。孔子说“必也正名乎”,现代药物有通用名、别名、商品名、化学名诸项,古代药物同样也有处方常用名、地方习用名、经书雅名、民间俗名等情况,如何从中确定具体药物之“总名(正名)”,颇有考究。不仅如此,厘清名称的来龙去脉,更需要文字训诂功夫。
本草具有实用性,故从《本草经》以来就有以处方常用名为正名,经书雅名作别名的倾向。
比如《本草经》车前子,雅名为“芣苢”,《诗经》之“采采芣苢”即是此物,本草乃将芣苢作为别名。又如远志,据《说文》“蒬,棘蒬也”,《尔雅·释草》“葽绕,蕀蒬”皆是其雅名,《本草经》则用远志为正名。《本草纲目》继承这一方向,在药物正名选择上大致也有“用俗名存雅名”的特点。
所谓“用俗名存雅名”,即以临床常用之名为正名,将经传出现的雅名作为别名备参。
比如人参,从《本草经》以来都作此名,而据《说文》“薓,人薓,药草,出上党”,故知“薓”乃是此药的正字雅名。《本草纲目》仍取人参为正名,将人薓等列为别名,李时珍专门解释说:“人薓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薓、神草。薓字从
,亦浸渐之义。
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然承误日久,亦不能变矣,惟张仲景《伤寒论》尚作薓字。
《别录》一名人微,微乃薓字之讹也。
”
《本草纲目》在释名项不仅罗列该药异名,还对名称来历予以诠释,所以该项实际兼具《尔雅》《释名》两书的性质。方以智《通雅》专门提到:“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盖各方各代随时变更,东璧(李时珍)穷一生之力,已正唐宋舛误十之五六,而犹有误者。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李时珍在释名中充分利用语源、语音、语义,推考药名来历,不仅局限于词汇学、名物学,也涉及自然科学多个领域。
一些药名因特别的掌故而来,比如刘寄奴、使君子、何首乌之类,李时珍博览经史,解释名称来历。如《新修本草》之刘寄奴草,《日华子本草》又名金寄奴,李时珍释名说:
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傅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
使君子载《开宝本草》,原书有解释:“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按,郭使君不知何人,潘州则是初唐改南宕州而来,其地在今广东茂名地区,如此使君子的药用历史只能推到唐代。李时珍在释名项专门指出:“按嵇含《南方草木状》谓之留求子,疗婴孺之疾。则自魏、晋已用,但名异耳。”追本溯源,意义已在简单名词解释之上。
更多的释名则结合药物本身形态做出推断,比如牵牛子治疗水肿,陶弘景说:“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易药,故以名之。”《本草纲目》补记别名黑丑、草金铃、盆甑草、狗耳草等,李时珍逐一解释:“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盖以丑属牛也。金铃象子形,盆甑、狗耳象叶形。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盆甑草蔓如薯蓣,结实后断之,状如盆甑是矣。”
声训是训诂的重要手段,李时珍在药物释名中使用尤其娴熟。比如释稻米中的籼说:“籼亦粳属之先熟而鲜明之者,故谓之籼。”释荔枝别名离支云:“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释矿物药礞石云:“其色蒙蒙然,故名。”释豌豆云:“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
牵牛子图《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声之转”最为训诂家所常用,正好用来解释一些别名的由来,比如羊踯躅别名闹羊花,李时珍解释说:“闹当作恼。恼,乱也。”意思是羊食用此花而狂乱。又如天名精,李时珍说:“天名精乃天蔓菁之讹也。”又说:“昔人谓之活鹿草,俗人因其气臊,讹为狐狸臊者,是也。”
声训也可用来澄清名实,比如《新修本草》药物葎草,李时珍认为即是《名医别录》之勒草,释名说:“此草茎有细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讹为葎草。”于是合并为一。循此思路,我们还可注意到,《履巉岩本草》之辣母藤应该也是“勒”的音转,所描绘的亦是葎草。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葎草图
注意方音变化,也是音训重要的一项。比如山柰别名山辣、三柰,李时珍认为:“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如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
但滥用音训也为人诟病。比如莽草是毒草,李时珍说:“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则恐未必然。
李时珍充分利用字书材料来解说药名,比如释梅云:“梅,古文作
,象子在木上之形。
梅乃杏类,故反杏为
。
书家讹为甘木。
后作梅,从每,谐声也。
”释竹云:
“竹字象形。
许慎《说文》云:
竹,冬生艸也。
故字从倒艸。
”此皆直接借用《说文》的意见。
结合药物特征解释名称由来,比如解释蘩缕之名云:“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俗呼鹅儿肠菜,象形也。易于滋长,故曰滋草。《古乐府》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滋乃草名,即此也。”生动形象,应该就是此物得名的本源。
《本草纲目》解字释词也有望文生义之处,比如螳螂别名蟷螂,释作:“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释琥珀云:“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
(本文摘自《〈本草纲目〉通识》,原标题为《诠释雅俗药名:本草如何命名?》)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本草纲目》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亦被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称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然而,普通读者往往望而生畏,想读亦难寻入门之径;即使是文科学者,对医药文献,尤其是隐藏在其中的本草文献也同样感到陌生。该如何阅读这部皇皇巨著,《〈本草纲目〉通识》提供了一种路径。
本书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起,介绍了中国本草源流及各时期的代表著作,又从医药学、博物学视角,详细剖析《本草纲目》的体例架构与版本沿革。行文中不仅多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药用知识、经验,还涉及《本草纲目》中有趣的“冷知识”,如食物相克中蜂蜜反葱的例子、同名异物中此鲨鱼“非海中沙鱼”的例子等,令读者在兴味盎然中了解《本草纲目》的真面目。
王家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