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遇上高考,家长们又燃起了熊熊鸡娃热情!不知道多少家长看完高考数学题又给孩子报了暑假AMC班的?
吴军博士发现过去10年来,硅谷华裔高中生已经“卷”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几乎人人成绩全A,修10+门AP课,运动州级冠军,还是学生会会长。但,华裔二代进入名校的总数并没有增长。
东亚鸡娃违背了教育节奏!已经走入死路!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吴军博士两个女儿进MIT、JHU的教育经验是什么?端午假期第一天,我们来读吴军博士的新书《卓越》。
吴军博士讲教育的新书《卓越》上市,熟悉他的家长都很激动:
“终于可以‘偷师’他把一对女儿送进MIT、约翰霍普金斯的方法了!”
△豆瓣的读者书评
“爸爸真棒”曾经多次采访过吴军博士:
然而对于广大家长而言,可能最好奇的还是:
他和太太是怎样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一对女儿的?
几年来在吴军博士的书里,偶尔可以窥见一些大女儿梦华、小女儿梦馨的成长经历:
她们读中学期间,都在有名的美国私校
The Harker School
成绩名列前茅;
前几年大女儿进入
MIT
学习,如今已经读到了
计算机博士
;
2022年,二女儿也进入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而当我们翻开吴军博士专门讲教育的新书
《卓越》
,以及之前给两个女儿的信
《态度》
时,无疑收获了惊喜——他培养女儿们的
“教育秘籍”
尽在其中。
教育的目标
“家里有矿”要学博雅教育,
中产要培养一技之长
身处教育第一线,可能很多家长都时常感到有点“精神分裂”。
那么,那些美好的教育理想都是假的吗?
吴军说,那是因为他们误解了:
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目标是两回事。
对于每个人来说,教育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
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教育是
让灵魂完成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向”
;
用杜威的话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
“成长”
;
用赫尔巴特的话来说,
教育是让人过上好的生活
,而不是片面的生活(斯巴达战士、古希腊奴隶和“996”以至于生活中只有工作的人,过的就是片面的生活)。
但是不同的人,应该为自己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
企业家、上层想要让孩子在原有家业的基础上超过自己,需要让孩子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掌握更新的技术,二是有见识。
因此,他们的教育目标,就应该是让孩子接受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增长见识。
但对一个来自中层或中下层家庭的孩子来说,掌握有效的、能够发挥自己专长的谋生手段应该是教育的第一个目标。
达成这个目标之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一定成就感,可以作为第二个目标。
如果孩子或家庭设置了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就无法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因而感到迷茫,甚至怀疑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吴军有位朋友,父亲是美国一家大餐饮公司的大股东,虽然希望孩子继承家业,却没有要求他一定学商业或金融,而是让他自由发展,增长见识。
于是孩子学习了数学专业,养成了很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后来进入自家企业,从基层一直做到CEO,企业蒸蒸日上。
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也没有要求一定读藤校,而是把孩子都送进了最好的文理学院。
另一方面,曾有3位中上层工薪阶层的朋友向吴军咨询过选专业的事,他们的孩子上的都是藤校,而且都不满足于去“大厂”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希望将来成为商界或政界的领袖,因此目标都是读法学院。
吴军给他们的建议是,本科认真学好一个专业,而不是学通识教育。因为美国只有研究生才能读法学院,收费昂贵,而对本科专业是不要求的。
因此,本科学好一个专业,万一申请法学院不顺利,至少还能养活自己。后来,这3个孩子分别读了
工程、商科和通识教育
。
几年后--
学工程
的孩子毕业当了几年工程师,觉得没意思,就申请了法学院,最后做了专利律师。
学商科
的孩子成绩最好,毕业直接申到了法学院,但家里没有足够的钱交学费,于是去华尔街工作了两年,攒够了学费才去读。
第三个孩子在藤校拿到了
经济学和新闻双学位
,但这两个专业在美国都很难找工作,他最后只能在硅谷小公司打零工,还要靠家里补贴。
这几个孩子的故事虽然都是个例,但还挺具有代表性的。即使最终受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工薪家庭和“家里有矿”的孩子,阶段性的目标也会不同,也就是说走的路不会一样。
一个人如果缺乏通识教育,当然难以走远,可如果你希望在本科毕业后找到工作,大学阶段就不能全留给通识教育,完全可以等工作一两年,有了积蓄后再回到学校,或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自己在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
比如现在网络教育资源极度丰富,通识教育其实可以通过MOOC等方式完成。
许多人认为哈佛就一定比伯克利好,或者觉得人文环境好的大学就是比普通大学好,说前者培养业界领袖,后者培养工匠。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没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没给自己设定好教育每一个阶段的目标。
就拿求职来说,如果本科毕业去申请谷歌、微软的工作,面试官肯定会把MIT和卡内基梅隆,甚至伯克利和密歇根安娜堡毕业生的简历放在哈佛毕业生的前面。
要知道,虽然哈佛毕业生日后在各个领域做出成就的有很多,但是这部分人占比很低,大部分名校毕业生日后发展都非常平庸。而
平庸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缺乏一技之长。
不过,千万别把“一技之长”曲解为理工科。吴军也特地谈了理科VS文科的问题,他觉得,
中国的理工科学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至于具体原因,可以参考《卓越》原书,这里就不再赘述。
△
《卓越》书籍封面
教育的节奏
“东亚式鸡娃”为什么已经走到了死路?
因为两个女儿要申请大学,最近这些年吴军一直在关注身边硅谷地区华裔二代的申请成绩。他的发现是,大约从
10 年前
也就是 2013年、2014 年开始,
硅谷地区华裔第二代进人美国名校的总数就不再增长了。
10年来,硅谷的华裔高中生和国内一样,已经“卷”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进入Top10大学的,几乎人人成绩全A,修10+AP课,运动州级冠军,可能还是学生会会长。十年前能横扫Top5大学的申请材料,放在今天,能被一所Top10大学录取就算不错了。
因为亚裔要想被名校录取,需要比其他族裔优秀很多,有些人认为,这是美国大学对亚裔的“系统性歧视”,不过也有些人却认为,亚裔学生是靠“鸡娃”才取得好成绩的,离开大学后的表现可不好说。
事实上,如果对比世界范围内亚裔学生在大学之前的表现,和他们后来在科学、工程和艺术领域的贡献,你会发现,早期的那一点点优势在进入大学后荡然无存,甚至很多人进入高中后就后劲不足了。
吴军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
东亚式鸡娃违背了教育的节奏
。
20世纪,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人从婴儿到幼儿,再到少年和青年,心智是逐渐成熟的。
他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应该提供与孩子心智发育一致的内容,如果过早教授大脑难以接受的内容,就会事倍功半。
比如--
虽然有简单的归纳推理能力,但演绎推理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时教他们做几何证明题,就会感到非常吃力。
只需半小时就能学会的几何学内容,10岁的孩子可能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学会。吴军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验,高中时他花一周才搞懂的微积分内容,到大学一天就学会了。
那么,如果孩子小学、初中时家长尊重教育规律,不通过“鸡娃”催熟孩子,孩子落后于“提前学”的同龄人,将来能跟上吗?
答案是,能。
比如美国小学、初中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明显落后于中国城市里的同龄人,但很多这样的孩子到了高中,也能学大学程度的AP课程。
这是因为小学、初中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少,孩子到了高中后,如果有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是可以很快补上来的,甚至有所超越。
吴军在中国、美国都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
当年他和父母所在单位的一批子女从四川来到清华附中,各方面的能力和见识都比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差了很多,但后来这批孩子有1/3进入了清北,比例比北京同龄人还高一点。
他在美国认识的孩子也有不少高中才“逆袭”的例子,甚至他家小女儿梦馨小学、初中成绩也很一般,远不如姐姐那么好,到了高中,总的GPA却超过了姐姐。
美国名校“抛弃”加州或者美国东海岸鸡出来的学霸,从中西部小地方招收了很多平均成绩远不如前者的学生,这批学生照样能跟上学校的课程。
比如在学习压力极大的加州理工学院,招生老师就说,那些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的孩子,有人每天要开车到 30公里之外的社区大学学习微积分,因为他们的高中没有能力开设大学先修课。
这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显然远远超出常人,虽然知识比别人差了一点,但很快就能迎头赶上。
相比之下,一些大城市学生看似在高中做了很多事情,其实只是为了把同龄人比下去,有人在达到这个目标后就不再努力了。
书中提到一个上了美国Top5大学的学生,高中又是创办俱乐部、又是创业,但收到名校录取通知书后,马上就把已经完成 80% 的创业项目扔到一边,俱乐部也交给其他人,自己不再管了。
几年后,这个年轻人在美国Top5大学学得也很吃力,一直在找最容易的选修课凑学分。
这样“鸡”出来的“牛娃”,将来能走多远呢?实在很难说。因此,美国的名校不把所有宝贵的录取名额都给“鸡娃”催出来的学生,有他们的道理。
至于家长,身处“鸡娃旋涡”,可能不卷也没有办法,但一定要把握鸡娃的底线,要记住孩子不管是早期不如同龄人,还是没有进入最Top的大学,都不是最重要的--
教育的方法
不竞赛、不补习,
两个女儿如何进入一流名校?
因为吴军自己和太太的学历都很高,不少人都会想:是不是这俩孩子能进入MIT和约翰霍普金斯,是因为遗传了父母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牛娃”?
其实看两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有很多“弯路”。
两个孩子中学时都一度
花很多时间玩电子游戏
,老爸为此曾经在《态度》里面专门写了一封信,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
他想让女儿们参加学科竞赛,但她们试过以后
没有兴趣
,爸爸也就没有坚持;
大女儿高中用一个暑假去做实习,最后发现自己
完全不适合
某个专业;
小女儿的兴趣也经历过
“烂尾”
,一度喜欢音乐,钢琴练到9级,但后来随着年级增高,学业和其他课外活动繁重,就没有继续在钢琴上挖深,爸妈也没有勉强女儿。
不过,两个孩子都对做研究、做义工、运动很有兴趣,老爸就努力给孩子们创造条件,姐妹俩都在10年级和11年级做了两个暑假的科研,并有一些成果得到了发表;也花了很多时间做义工,甚至大女儿申请大学时,主要的文书就是写她做义工的经历,小女儿则获得了和社会活动有关的全国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