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静象】最神秘的寺庙——西黄寺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3-17 06:04

正文

这是一座坐落于北京市中轴线上的寺院,由清代帝王下旨修建, 既是皇家寺院,也是藏传佛教中规格极高的一座寺院。


它不仅是几代达赖、班禅访问北京的停驻之地,而且拥有着中国藏传佛教最高学府,培养了众多高僧大德。


这座寺庙,就是北京西黄寺。


悠久传奇的历史,加之一直没有对游人开放,使得西黄寺更富神秘色彩。

若不是亲眼见到这红墙黄瓦,很难想象现代化高楼林立的市区中间,竟隐藏着这样一座古老的寺院。


在师父的引领下,走过 “谢绝来访” 的牌子, 我们终于踏入寺内。


今天天空虽蓝,冷风却如刀子一般直往脸上招呼。然而刚缩着脖子走了没几步,却不由得又伸长了脖子——


因着忽然嗅到这风中,隐有暗香传来。


循着香味儿望过去,原来是殿前一棵老树,枝干遒劲处,点点繁花盛放,如白雪莹莹而缀。


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言不虚。

“这株梅树已经有上百年了,”带我们参访寺院的师父微笑道,“今年它第一次开花,就被你们遇上了。”


望着这一树盛放的白梅,我们暗自欣喜:“菩提行”首次探访藏传佛教寺院,就遇到“老树新花”的祥瑞景象,不知是该说万分幸运,还是说缘分使然。


步入寺内庭院,师父告诉我们, 左手边即是当年十世班禅工作之所



未行几步,已见圣迹,还未来得及慨叹,师父又向对面一指:


“那边是赵朴老接待处,以及特别贵宾首长们在本院活动期间休息的地方。”


两处圣所遥遥相对,中间矗立着京城里最古老的几株寒柏。庭树无言,却令人肃然起敬。


穿过庭院,我们跟随师父的脚步,向西黄寺主殿走去。


藏传佛寺的大殿结构与汉传佛寺颇不相同。

踏入殿门后,我们并不能直接面见主佛,而是先经过了一条狭窄悠长的通幽之径。


转过隔墙,眼前才现豁然金光,一尊藏传弥勒佛矗立于大殿之内,庄严生辉。


弥勒金身


西黄寺这尊弥勒佛像面容安详,眉目端庄。头戴宝冠,身披佛衣,右手结无畏印,左手持红白黄三色哈达,在背后繁复纹饰的簇拥下,分外华美。两旁有观音菩萨像侍立,色彩鲜明,栩栩如生。

佛像由西藏工匠纯手工塑成, 具有藏传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与汉传佛像中喜笑颜开的大肚弥勒形象迥然不同。

除了藏传佛教造像的共有特征外, 这尊佛像还有一个特殊之处, 那就是他的坐姿



这尊弥勒佛并没有像常见的佛像一般采取站姿或盘膝而坐的姿态,而是将两腿分开,垂于地面,膝部呈一个标准的直角。这个坐姿有着极为深远的寓意。

弥勒佛身为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是司掌未来之佛。 这一坐姿,寓意他即将站立起来,从释迦牟尼佛手中接过普度众生的任务,开启未来世界的大门。

因此,支撑其身体站立的膝部就成为福源最深的地方。


师父让我们以头触碰佛像的膝盖,默诵心愿。附身将额头贴在鎏金铜像上,却意外地不感觉冰冷,只觉头顶仿佛有弥勒目光注视,冥冥之中仿佛有着无限福佑的能量。


收回目光,但见弥勒像前供奉的,并非寺院中常见的香炉,而是一排净水杯和金银色烛台。

双手接过师父分发的香烛,我们依次走近佛前,小心翼翼地引燃香烛,放入烛台。


火光摇曳中,我们默念着愿望和祝福,内心一片温暖光明。



三世佛


拜过弥勒佛,再次转身,便可见殿中主佛——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宝相庄严,端居莲台之上,目光下落,俯瞰众生。身披袈裟,左手持钵及黄白哈达,线条简洁流畅。


释迦牟尼佛左侧为阿弥陀佛,右侧为药师佛,三佛合称为横三世佛,分掌不同世界。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现在佛,唯有释迦牟尼佛是此娑婆世界现在佛。



金色佛龛,班禅圣像


释迦牟尼佛与未来佛遥遥相望,两尊佛像之间,是一堵布满佛龛的墙壁。一尊尊金色塑像高居其中,辉煌灿烂。

左侧是藏传佛教佛像、菩萨像,右侧是藏传佛教历史上起着重要意义的诸位高僧塑像。


佛龛中每一尊塑像都由西藏工匠亲手雕成,不难想象在一点一点的精雕细琢中,凝聚了多少他们的心血与信仰。

而居于正中的正是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之像,左、右分别为 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 至为神圣。



佛祖化城,清净无染


走出大殿,一座高大的白色佛塔矗立眼前,阳光照射下,似有佛光环绕。

这就是西黄寺的镇寺之宝,清净化城塔。


久闻白塔之名,今日一见,才知道这尊佛塔比想象中的更为壮观、更为精致。

佛塔依照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形制建立,除主塔外,四角各立一座八角形式经幢,幢身下座绘刻经文,字字隽秀,笔力不凡。

居于正中的主塔高约15米,为藏式覆钵塔,塔上纹饰取材于汉传佛教传统艺术,整体形制以印度菩提伽耶式为基调,主塔为藏式,集藏、汉及古印度佛教诸风格于一身,是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传说享有“北京诸塔之冠”的美誉。




主塔浮雕,诸佛云集


登上须弥座,八幅异常精美的浮雕映入眼帘。


浮雕所刻为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故事。 画中人物精细到每一丝表情、每一捋衣褶,甚至头发丝都看得清清楚楚, 可见雕工之非凡。



须弥座上方是塔阶及塔瓶。塔瓶正南面佛龛中雕刻横三世佛坐像,佛像旁有“八大菩萨”侍立在侧,皆眉目生动,姿态优雅。



龛内三佛,加上塔阶四面各雕八尊佛,共三十二尊佛,合为 “三十五佛”


从塔瓶再向上看,便能看到塔刹,承起塔顶铜制鎏金花瓣宝伞,其上为两个渐小的花苞,称“宝莲”,东西两侧垂带形似莲叶。


由下方仰望,只觉一朵金莲高居天幕之中,闪闪光芒寓意着佛法清净无染。




宝塔介绍参考文献来源-360图书馆《北京西黄寺》:www.360doc.cn/mip/438899162.html



历史传奇,民族团结


要知道,这座清净化城塔,不仅是汉藏佛教建筑艺术的珍品,更是汉藏交流史的见证者。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到京,与顺治帝会面,受到册封,由此开启历世达赖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定例。这座西黄寺,正是顺治帝为五世达赖修建的驻锡之地。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巴丹益喜访京,入驻西黄寺,曾多次为乾隆皇帝讲法,深受乾隆爱戴。

然而天有不测,六世班禅忽染疾病,于十一月初二,圆寂于西黄寺。

噩耗传来,全城哀恸,乾隆皇帝辍朝一天,命令京城所有寺庙诵经七七四十九天,悼念六世班禅。次年二月二十三日,六世班禅舍利金龛被护送回藏,乾隆帝亲自驾临西黄寺拈香送灵。

为纪念这位亦师亦友的藏地活佛,乾隆皇帝于班禅圆寂两年后,敕令在西黄寺内建造清净化城塔,葬六世班禅衣冠。



绕塔祈福,班禅指印


佛塔依托佛意,是诸佛住所。

许多人都知道见佛塔时应绕塔祈福,那究竟应当怎样绕塔呢?

师父指导我们,先心怀愿望,按照顺时针方向绕塔一周, 头上三尺,即是诸佛,福缘最深


而后走下塔基,再绕塔两周。


于是我们合十双掌,集中精神默念着心里的祝愿,一步一步认真行走。

走下塔台时,师父招呼我们:“你们看, 这是班禅大师的指印 ,把自己的拇指按在里面,用头抵住塔基,心中祈祷,就可得历世班禅护佑。”



这就是传说中的班禅指印?我仔细看着这枚指印,觉得特别神奇。


班禅大师在我们心中,本是神圣而遥远的存在,而如今我们却站在班禅圣迹前,可以用自己的手指与班禅的指印相合。


将拇指深深按入指印的一瞬间,内心庄严之感油然而生——仿佛通过手指,能够将自己的灵魂真正与神圣相触。



“这座塔几百年来,有无数人虔心膜拜。祈福的人多了,自然这里就是灵气最为汇聚的地方,是很有能量的。” 师父说道。


绕塔之时,见队伍里一个女生手指冻得通红,师父握住她的手,告诉她将手放进口袋别冻坏了。

“佛会明白你的心意的。” 师父笑眯眯的,像是个疼爱孩子的老人,又像普度众生的佛。那双宽厚手掌的暖意,从指尖流至心田。




东西碑亭,乾隆真迹



绕过佛塔,我们来到塔前的东西两座碑亭。这里,就是乾隆皇帝纪念六世班禅的真迹。


东碑亭内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有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 《清净化城塔记》。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满、蒙、藏文碑刻,除了感叹石碑之高大庄严外,也不由得感叹乾隆爷精通四门语言,门门书法功底了得,真当有才。


西碑亭则是乾隆皇帝在六世班禅在京病重期间,为班禅祈寿而亲笔绘制的 《祈寿长椿图》 和题写的 《写寿班禅圣僧并赞》。



乾隆皇帝所画,正是佛祖得道之处。

看到画中这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菩提古树,我们心中更为惊叹:



未曾想在菩提树难以生存的北方,“菩提行”居然又能见菩提树,冥冥之中,似有缘分指引,妙不可言。



清末,西黄寺历经战火浩劫,建筑大半湮没于历史,无人知晓。只有清净化城塔及碑亭,饱经风霜,留存至今。

站在塔下,不禁心生感慨:历史云烟都已消逝。留存的唯有佛法之光与佛艺之美,静为永恒。




百年石基,承载新生


绕过佛塔,一座两层的楼阁出现在我们眼前。



此阁名为慧香阁,内中奉有藏传佛教众多珍贵的古老经卷,司掌智慧的文殊菩萨于此护佑。



文殊菩萨法相威严,右手持金刚宝剑,象征智能之利,可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


“你们学生应该好好拜一下文殊菩萨,他代表着无上的智慧”,师父微笑着对我们说。




身处浩如烟海的佛经卷帙之中,面对着司长智慧的文殊菩萨,感觉自己真的如遨游于古今知识的浩大宇宙,灵台一片清明。



离开慧香阁时,门旁的介绍牌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它并不像其他介绍牌一样,位于最醒目的地方,反而安放在距慧香阁正门有一点距离的地方。

走近细看,我们恍然大悟:这个牌子介绍的并非高高在上的慧香阁,而是牌子背后鲜有问津的台基。



清末战乱中,慧香阁和其他寺内建筑一样,惨遭毁灭。建国以后,大批文物修复专家来到寺中,和僧人们一起研究考证,尽力恢复西黄寺原貌。


当时,慧香阁因受损严重,本要完全重建,却在考察中发现台基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古迹。



为保护古迹,专家与僧人们联名倡议,不仅改变了全部重建的原计划,还在台基前立下介绍牌,告知后来人这座台基的历史价值。

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屹立于此的百年台基。




走过整座西黄寺,从大殿古塔、碑亭到佛学院,穿过历史沧桑,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藏传佛教的神秘与神圣。

在这里,一切浮华喧嚣都不复存在。虽身处闹市,我们却感觉如在雪域高原,在那离净空最近的地方,精心聆听师父开示,感觉身心魂灵都在亘古的佛光普照与智慧启迪之中,得以升华。


据说,西黄寺将于今年年中对外有限度地开放。相信届时,将会有更多人能有机会来到这所传奇古刹拜访、祈福,感受神圣,荡涤心灵。


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才能报考这座十世班禅亲手建立的中国藏传佛教最高学府?



“要学完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中的前四部:《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和《俱舍论》,学识深厚、写作能力好,在寺庙修行多年,而且有寺庙和当地相关管理部门推荐的僧人”。


这,是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高级学衔班招生报考条件。


要知道,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僧人是非常少的。而且佛学院的师父强调,想进入佛学院,光有学识不行,还要有“德”。


“你考大学的时候,高考卷子不问你的德行的。但是佛学院报考的条件里面,‘大德’是必要的。”师父认真地说。


而符合了这般严苛的条件,还仅仅是有资格参加考试。



因而,每年一届高级学衔班只有12-13名学员,能够获得高级学衔“拓然巴”的只有11人,他们毕业后皆为各大藏传佛寺的中流砥柱。


这座规格极高的佛学院, 由十世班禅大师于1987年在西黄寺主持筹建,并 亲自担任院长。



十世班禅大师,于我们而言是遥远而神圣的,记得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第一次见到十世班禅大师的照片。


之后在许多报道、传记中,看过十世班禅大师关心西藏民生、关注藏传佛教教育事业,并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着力量;看过大师多次亲自出国促进藏传佛教与其他国家佛教交流。


然而,我们从未想到过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十世班禅大师——能够拜访西黄寺。在这里,真切地从班禅圣迹、佛学院的建设中,感受到十世班禅大师的伟大。


由此就更能理解十世班禅大师为何能受到教内外人士的无上爱戴、钦佩与敬仰。


26 年来,这座学院培养学员 1000 余名, 其中高级学衔获得者 88 名、转世活佛 450 余名 ,皆为精通佛法、爱国爱教、具有现代意识的藏传佛教骨干人才。


毕业后的他们,成为一座座藏传佛教寺院的中流砥柱,为中国藏传佛教在当代的发展贡献着巨大力量。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