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导购产品已经从1.0时代跨越到2.0时代。
1.0时代更注重人和货的匹配。从产品上来看,用户规模和体量是重点;而从运营端来看,当时的有好货更关注短期效应,弱个性化推荐,只是基于用户当下浏览行为做简单匹配。
当2016年阿里巴巴CEO张勇(花名:逍遥子)提出“人货场”概念,相应的,导购产品也发生较大变化。在有好货运营小二史炜(花名:天潼)看来,通常情况下,平台产品迭代速度不会超过半年,而对于商家运营而言,他们都需要挖掘背后的逻辑,而不是被动地追随。
如何理解“人货场”?所谓的“人”即人群,要了解他们的基础属性、行为偏好等;“场”即手淘的各个场景,有有好货、爱逛街和淘抢购等不同产品;“货”即商品池。在导购产品的2.0时代,要达到人货场匹配,就需要根据品类规划、商家需求,通过人群的线上线下行为和相应场景对应到需要达到的用户,更强调联动性。其中千人千面,就是帮助商家更为精准地匹配商品和人群,未来将会有一套更完整的算法。
线下沙龙现场
同时,阿里巴巴在去年7月提出“三位一体”,即产品+算法+运营。产品即前台,解决栏目和场景如何圈定用户的问题;算法即展现逻辑和精准引导转化;运营即后端,相当于产品和商品规划。
传统的做法是,商品根据搜索结果与人群匹配,未来将加入更多人为因素,根据人的行为变化不断升级。因此对于商家而言,团队在现在的电商环境下不仅需要运营人才,还需要了解部分算法逻辑,这决定了店铺商品能否浮现。
打磨现有的优质和特色商品,也是未来淘宝的主要方向之一。那么,三位一体下如何为商品定位?
手淘有好货页面
据史炜(花名:天潼)介绍,有好货希望吸引手淘的中高端用户。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好货偏向于以下几种类别的商品和内容:
1高品质、有调性的小众品牌;
2有一定设计品味,比如“外貌”协会、原创设计、有腔调等;
3外观和功能上有一定的创意创新;
4特殊款式,比如具备稀缺性和收藏价值,还可以是限量款、明星款;
5认知度不高的海外商品。
从品牌角度来看,它们大都聚焦于奢侈、轻奢品牌、知名高端品牌、小众品牌、设计师品牌和潮牌等。而从商品层面来看,有好货更青睐于新品,往往上市时间为3个月内;经典款,比如明星产品和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潜爆款,引领当下流行趋势;通过限量、联名和定制的特殊款。
有好货的这些门槛,便自觉将平台上常见、品质差的品牌和商品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