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一位女士刚从“动批”进完货。她背后是已经被摘了广告牌和市场招牌的万容商城。(晁星/图)
全文共5463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你将看到以下内容: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50岁的河北人陈立海在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已经卖了三十多年服装,他经历过市场从地摊、铁皮大棚,到退路进厅的多次变迁。而如今,和其他万余名商户一样,陈立海在等待着离开这个他从17岁就闯荡的地方。
动物园批发市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地处寸土寸金的北京西二环与西三环之间,属西城区展览路街道辖区。由于它与北京动物园一街之隔,其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动批”。
这个有3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商圈,曾由天皓城、金开利德、东鼎、万容商城、世纪天乐、天和白马等几大市场组成,总计有1.3万个摊位,20余家物流企业,3万多从业人员。
“动批”是出名的商业交通堵点,2013年1月,北京市西城区两会上,时任西城区区委书记王宁算过一笔账,“‘动批’每年给西城经济带来效益约6000万元,但政府支付的交通、环境等管理费用超过1亿元。”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3个月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敲定四大重点,其中就包括“区域性批发市场”。之后,“动批”被列为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区域,其撤出北京也被赋予更高层次的意义。
从那以后,北京正式开始疏解数十家批发市场。因临近北京动物园而得名的“动批”,也正在告别动物园,撤出北京。
11年前,“动批”里的金开利德市场开业,陈立海花了近50万,买下了两个摊位。
“动批”外迁消息刚传出一年多,陈立海一直比较乐观,“当时大家都觉得,单是我们金开利德就有2500多家商户,和市场签订的20年租赁合同也没到期,哪能说搬就搬。”
2015年1月,“动批”出现了第一家关门闭市的市场——天皓城,但陈立海依然对留在动物园抱有希望,“天皓城市场商铺很少,而且和几大市场隔着川流不息的西直门外大街,属于‘动批’边缘市场。”
然而,3个月后,陈立海彻底断了还能留下的念想。2015年4月,政府开始拆除各个市场外的违建广告。几个月的时间,该区域两百多块户外广告牌匾被全部拆除,各市场鲜艳醒目的大红漆招牌也被摘掉。对此,陈立海很难接受,“招牌没了,生意还不就散了,不走也得走了。”
2015年9月,北展地区建设指挥部公开发布《致动物园商圈商户朋友的一封信》,给出了商圈疏解时间表,“2015年的疏解任务是:四达大厦内各市场、众合市场、天和白马、万容商城、聚龙市场。2016年的疏解任务是:世纪天乐市场和东鼎商城。”
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四达大厦各市场(含金开利德)、聚龙市场已闭市,其它已经被摘牌的市场,还在正常营业。原本在聚龙和金开利德卖服装的很多商户,便辗转到其他商城,租个铺位,继续做生意。重庆人汤诚便是其中之一,撤出金开利德后,他又在万容商城租了一个摊位。
“这边也要搬,所以租金很便宜。”汤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现在租的十几平米的铺子,租金以往一个月1万多,现在只要两千多。一个铺位的租金,跌幅差不多80%。”
虽说租金便宜了,但是汤诚却兴奋不起来,“生意不好了,每个月盈利降了一半。
最开始,商户们对于疏解情绪很大。汤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方面,大家接受不了就这么‘被赶走’;另一方面,退而求其次,即使要走,市场整体搬迁也还勉强能接受。”但是“动批”外迁并不是整体搬迁,北京市政府与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多家大型市场签了合作协议,将几家市场定为“动批”疏解地,并积极推介“动批”品牌。至于去或者不去,要去哪里,商户可以自主选择。
两年时间过去了,疏解的消息四散,市场的人流、物流开始减少。2016年初,西城区两会期间,区政府介绍了“动批”疏解相关工作进展,称“动批”的日均客流量已从6万-7万降至1万左右。
“动批”附近的一位物流老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跑的是河北专线,以往一辆40立方米的货车,一天平均要发出2趟货。可从今年开始,一天一箱货也装不满。以前雇了6个人,现在还剩3个。”
正在营业的几家市场,和商户签的多是20年的租赁合同。由于不确定性增多,很多市场和商户约定,租金由原来的一年一交,变成了现在的三个月一交。
事实上,根据《致动物园商圈商户的一封信》,此次“动批”产业疏解不是拆迁,只涉及提前解约补偿,责任主体是产权方和市场方,要求产权方、市场方、商户都要按照合同约定依法履行债权债务。
2015年12月31日,“动批”聚龙市场闭市,在规定时间内疏解的商户,按摊位经营面积每平方米可获得8000元补偿。今年2月,金开利德闭市时,在政府协调下,市场将商户11年前交的23.8万元的入场费如数退还,给了商户两个月的时间搬迁,并免掉了这两个月的租金,同时奖励按期搬离的商户4万元。
现在,商户都接受了迟早要搬走的事实。只是,没人知道何时要搬走。各市场管理方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也不知道市场何时要关门闭市。
目前正在营业的几家市场,境遇也各不相同。
1998年开业的东鼎、2005年开业的世纪天乐等老市场,人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平日里,市场内人头攒动,依然很热闹,各种打包好的货物堆满了过道。而且,几乎每家每户都挂着招导购的招牌。
然而,2013年开业的两家市场万容商城、天和白马就显得冷清了许多。天和白马市场魏经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去年开始,有一半以上的商户都关门了。”
2012年,刘敏卖了山东老家的房子,加上在“动批”做了8年生意攒下的积蓄,在万容商城买下了一个15平米左右的档口,一笔交清了20年近300万的租金。
但是,刘敏觉得自己的投资失败了,“虽说这个市场2013年开门营业,但是其实一直没有正常营业。首先,我们没有办下来工商营业执照。其次,市场开业没多久,搬迁的消息就到了,人气没聚起来,就散了。”
南方周末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到,万容商城与商户之间的租赁合同纠纷有三十多起,均涉及商户无法办理营业执照的问题。对此工商部门的解释是,“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相关规定,名称注册为‘……市场有限公司’,且经营范围中含有‘承办……市场’字样的经营主体,具备摊群式经营与管理条件的,工商部门可为市场内摊商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北京万容天地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不符合上述规定条件,因此工商部门不予受理在该公司内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申请。”
2013年天和白马开业时,陈立海也买下了一个档口。他也没能成功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但是陈立海认为,有没有执照对生意影响并不大,“工商局也没找我们麻烦,马上要搬走了,也无所谓了。”
近两年,北京市在疏解已有非首都功能产业主体的同时,也在严控这类产业主体新生。2014年,北京发布《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下称《目录》),涉及147个行业种类。这份《目录》被解读为,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舍弃”清单。其中明确指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一律禁止新建和扩建批发市场(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2016年8月,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2014版《目录》发布以来,不予办理各类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5万件。
可以说,河北人陈立海赶上了“动批”发展的黄金时代。
1984年,陈立海闯荡北京时,爹妈卖了家里的猪,给了他90块钱的本钱。刚开始,他从石家庄批发服装,然后拿到动物园附近摆地摊叫卖。几年时间,他的生意渐渐做大,攒下了一万块的本钱,他便坐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去广东进货。
“‘动批’商户的货源基本都是广州,例如广州十三行市场。”在陈立海看来,“广州的服装,尤其是外贸尾货,价格便宜,质量又好。‘动批’也是靠这些质优价廉的服装,渐渐打出了名声。”
从业务类型上看,“动批”的商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做外销为主,服装主要发往俄罗斯;一类以做内销为主,客户主要是华北、东北等地的服装店老板。
陈立海主要做的是外销生意,他把从广东进的货转给北京雅宝路的老板,然后雅宝路再将货外销到俄罗斯著名的集装箱市场——“一只蚂蚁”。2004年左右,陈立海等一批做外销的商户迎来了生意巅峰。那时候,陈立海每天平均能发出两万件衣服,“广东有13家左右的服装厂专门给我供货”。
2005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引导小商品市场加快调整经营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向百货、超市等业态转变。于是,“动批”迎来了大型市场建设时代,金开利德、世纪天乐、众合、聚龙等市场都是在那几年建成营业。各大市场建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户入驻,汤诚、刘敏都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动批”闯荡。
2009年,俄罗斯“一只蚂蚁”市场因“灰色清关”事件被关闭,陈立海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而随着新建市场不断兴盛,“动批”却迎来新的繁荣时代。“2010年左右,生意红火的时候,市场前的道路两旁经常堆满了货,有商户们从广东进的货,也有全国各地客户批发走的货,公交车有时候都进不来。市场里面,一天人流高峰的时候,就像是在挤北京的地铁。”汤诚回忆说。
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动批”年营业额达到两百多亿元,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但是,“动批”走向兴盛的同时,北京城也在极速发展,于是矛盾开始显现。
“北京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城市病随之而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批发市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聚集着大量的人流、物流,无疑加剧了北京的城市问题。”
特别是当电子商务兴盛之后,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实体批发市场的利润率也在下降。此外,北京土地增值很快,随之而来的是租金、物业费等成本升高。
“一个城市中心聚集的永远是最新的产业、收益最高的产业,附加值低、收益率低的产业就会不断被往外挤。”首都经贸大学叶堂林教授长期从事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他认为,“即使政府不提前干预,五到十年的时间它们也终将会被市场机制淘汰。北京城的运行目前处于一个超载状态,城市功能过于臃肿,但是空间却有限,在巨大的交通、环境、人口压力下,北京不得不提前疏解非首都功能,让首都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叶堂林认为,“在北京,实体服装批发市场已经过了黄金时代。”
由于“区域性批发市场”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四大重点之一,“动批”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迁出北京更是势在必行位。
据《新京报》报道,2015年7月,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对疏解非首都功能进行解读时曾举例说,“北京还存在着众多区域性批发市场,具有聚人多、占地多等特点。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群为例,9大市场、30多万平方米经营面积、3万多从业人员、日均人流量6万-7万人、高峰时达10万余人,主要辐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既是堵点,也是典型的非首都功能。”
“动批”疏解地大多选在了河北,包括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保定白沟和道国际、石家庄东城国际贸易城、唐山盛华世家商业广场等。这也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河北省的定位——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京津冀三个地方,北京是需要减肥的,吃得太胖了,影响了身体健康。河北则太瘦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一方面能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同时也给河北一个发展机会。”叶堂林介绍。
2015年10月,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也曾表示,“‘动批’在北京和华北地区乃至国内有一定知名度,曾经很繁华,但发展到今天,批发业态已经不赚钱了,综合成本却很高,不适宜在首都发展。调整疏解势在必行,动批正在有序疏解进行之中。” 但是,南方周末记者询问了很多商户,大部分人没有去河北等疏解地的打算。大家的想法也比较统一,疏解地多数是新市场,有些还比较冷清,一个市场要成长起来,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他们不愿意等。
叶堂林觉得商户们这种心态很正常,相关方利益诉求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阻力,“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目前在北京他们是可以赚钱的,但迁出就会带来不确定性。这需要迁出地和迁入地共同努力,在可为的空间上,把承接地的商贸环境营造好,剩下的就是市场力量的选择。”
叶堂林认为,河北等地想要马上达到北京现有商贸服务的成熟度,很困难,“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今年30岁的北京青年孙柯,就不打算去河北。2008年他投身被外地人占领的“动批”,眼见着曾经繁荣的大市场要搬迁,他也已经做好了下一步打算——开一个工作室,继续做服装批发生意。孙柯自己盘算,8年时间里,他积累了很多老客户,“有些是实体店主,也有些是网店店主,靠这些老客户,生意还可以做下去。”
原本,陈立海打算离开北京,去南方继续做服装生意,但是今年刚来北京工作的儿子,让他对北京又有了挂念。
叶堂林很担忧这种现象,“如果‘业走人留’,疏解非首都功能就很难达到效果。首先,疏解的目的没完全达到,没减人口。其次,服装批发也需要专业人才,‘动批’这些商户干了十几二十年,他们知道商业诀窍,河北承接市场的发展需要这批人。”
对于未来的“动批”地区,西城区政府的规划是,以科技、金融、设计、公共服务为主,实现新的高端业态在“动批”区域的聚集,形成新的功能区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姚永玲教授认为,“动批”地区未来可能主要以金融业为主,附加现代商务服务以及文化产业,“我们曾去距离‘动批’不远的西城区金融街调研,发现金融街的空间受限。‘动批’疏解之后,能给其腾出一些空间。”
对于该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人有别的想法。今年北京两会期间,连玉明委员提案建议,“动批”改造之后,应该建一个中央公园。
目前,最早闭市的天皓城市场,现在已经变身宝蓝金融创新中心,计划导入金融互联网、高新科技、文创设计等产业,目前正在招商中。其余的市场,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陆陆续续关闭。
2016年9月底的一个下午,4点半,正是“动批”商户们下班的时间,人流不断从各市场涌出。陈立海骑着自行车,顺着西直门外南路回家。他的背后是依旧喧闹却距离他越来越远的“动批”。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立海、汤诚、刘敏、孙柯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