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互联网+教育”产业专业园区;“互联网+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突发:大S流感去世,年仅48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观点丨李永智:审慎看待AIGC的教育应用,为每个人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公众号  ·  · 2024-07-04 11:30

正文


自2022年11月ChatGPT诞生以来,这股“科技风”不断席卷着教育领域。不少学生已经在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自己完成作业,很多教师也在尝试运用它,帮助自己提高教案编写质量与教学水平。人们对这种新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趋势既好奇又有疑虑:我们该如何看待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对当今教育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 认为,师生应对新技术保持积极开放与审慎明辨的心态,一起来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永智


应批判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性发展的时代,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形式、生产关系很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有学者预测,在2026年或一段时间后,一些工作岗位将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这类预测无疑会直接倒逼教育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与变革。因为,若人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那时的社会需要,则会对教育产生质疑,甚至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面对新形势,一个重要前提是: 我们应批判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


我认为, 目前的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系统、全面、准确地运用于教学当中 ,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微观环境中的应用,恐怕还为时尚早。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这种技术的局限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并没有关于“能力界限”的判断,对于无法回答的问题,它会依据概率给出答案,这些信息可能往往包含着错误。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认知与初步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一些必要的图文故事或视频等内容,提升其教案的设计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增强课堂互动性,从而提升育人效果,而不是把新技术作为一种主要教学手段。


提升学生高阶认知能力 和复杂技能的组合应用能力


教师须转变思路,引导学生去学习人工智能无法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较过去, 以在一些仅需要学生重复记忆就能掌握的知识上少花费一些精力,把更多时间用于更重要的思维与技能教学。 这要求教师真正地做到从传统的“以教为主、以师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以生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培养学生提出真问题与建构知识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 提升学生高阶的认知能力和复杂技能的组合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正是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和“强人工智能”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增强未来国家建设者面对颠覆式技术进步的集体韧性。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素养,教师 首先要引导学生增强向这项新技术提问的能力。 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人工智能每次提供的答案里,寻找与最终目标有逻辑契合点的信息,从而逐渐深入,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真实准确的信息。

对中小学生 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管控


学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当使用是需要特别加以防范的。 如果学生过多地依赖它,可能会造成对自身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动力的惰化与损害。 例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如果只是习惯于列出文章观点或结构,将其余步骤交给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久而久之很可能会造成长文本输出能力的丧失,不能独立完成撰写一篇文章。从本质上看,作为学生,如果要在未来社会中具有生存能力与竞争力,就需要有超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例如调用情感能力与跨学科知识撰写高质量的长文本;运用批判思维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和同伴共同完成某个任务项目。


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与学校必须增强防范意识, 担负监督与引导责任 ,对于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进行严格的管控。学校可以通过家校沟通平台渠道,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介绍当今技术应用发展概况,培养规范使用新技术的观念。学校应及时组织开展教师培训等工作,引导教师正确看待新技术,提高数智育人能力。


为每个人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不论是通过课堂、实践或技术来掌握知识与技能,都是学习的形式之一,学习形式的改变不一定会弱化学生的真实体验。例如,在学生学习热带雨林气候的相关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知识、带领学生到当地亲身实践体验或采取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技术形式完成教学。就“让学生掌握关于热带雨林气候的知识”这一目标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沉浸式情景体验与学生到当地亲身实践相比,在效果上的差距,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相反,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可能会强化学生的体验感。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条件到当地进行实践,即使身处热带雨林之中,也只能感受局部环境,而通过VR或AR等技术可以进行全景式体验。

对一些知识的学习而言,如果没有进行实践体验的必要,就无须过于强调与担心新技术的影响,我们在防范新 技术 可能弱化人与人之间交往和真实体验的同时,不要让它遮盖了一些优势,如新技术对于我们认知世界能力的延伸与增长。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给教育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学习机会、更加现代化的学习平等与成长平等。 真正的教育优质均衡,并非让每个人花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 以前有些地区过度强调教学上的平均化,这对于一些学生可能未必公平。 为每个人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是我们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关注官方视频号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