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年全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正式结业。本次培训班是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度培训计划和进一步开展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要求,由总局青少年体育司主办,共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青少处或青少年体育相关处室的近70余位代表参加。
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交流学习 开拓思路
在为期两天的课程中,培训班设置了名称为《发挥体教结合优势 努力培养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和《围绕第十三届全运会成绩介绍近年来山东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情况》的课程;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也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思路》为主题授课,总局青少司各处室同时在培训班上集中介绍和讲解了目前工作的职责及开展经验,并与与会学员进行了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反应良好。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王雷建议每一位青少年工作者都要通过学习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特别要树立两个‘意识’,一是要有市场意识,理解市场决定了供需关系,意识到青少年体育工作平台的重要性,并要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市场来帮助定位价值。其次,能够有更多的宣传意识,利用媒介来传播更多的工作成果、经验、认识。”王雷认为,本次培训班旨在通过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开拓思路,为青少年体育工作贡献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体教结合的典范——体制创新 积极作为
在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表彰名单中,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位列其中。近年来,海淀区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绩——2015年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其代表北京市参加了14个项目比赛,获得4金、4银、2铜的好成绩;里约奥运会上,该区共有6名输送的运动员斩获2枚金牌;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场,则有76名运动员代表北京市参加20余个项目比赛,22人获得奖牌。
海淀区成绩如此优秀的原因是什么?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副局长白雪罡认为,首先要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上的正确领导,其次便是来源于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其中,海淀区积极推进了该区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加强了体教结合来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确定了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是体教结合的关键,并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过去几年,海淀区体育局制定了符合区情的办学模式,把培养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体教结合的目的。同时,该区坚持竞训合一,按需办赛,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服务青少年业训工作,使开展体能训练的需求明显增大。另外,海淀区也根据体教结合促进“三大球”项目开展,并积极主动作为,逐步夯实了冰雪运动基础。而这些举措,如今也正体现着显著效果。
奖牌背后的秘密——三大系统形成人才输送链
在上个月结束的天津全运会上,山东省共有创历史新高的86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在以代表团名义参加的比赛中,山东选手收获58枚金牌、44枚银牌、49枚铜牌,1人1次1项超世界纪录,1人1队2次2项创全国纪录。在以个人名义参赛的田径、游泳等青少年项目比赛方面,山东省则获得11金、13银、12铜,涌现出一批优秀苗子。优秀的全运会成绩也充分说明该省在后备人才培养及业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山东省全省、市、县体校在训运动员达到3.6万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35个,均位居全国前列。对于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该省也建设好包括管理系统、训练系统和竞赛系统在内的“三大系统”——用训练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完成从普通学校到各级体校,乃至全省的青少年运动员统筹注册;用竞赛系统的建设管理完成从社会俱乐部到各级体校,以至于全省青少年运动员的人才平台建设和选材网络。从而保障了全省青少年运动员在不同层次的人才库中,能接受相对系统的训练管理和竞赛展示平台,从而形成人才输送链条。
成功的经验也为其他省市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了示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青少处处长韦建勋以天津全运会为例,认为广西的竞技体育成绩连续下滑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后备人才不够,接下来的后备人才选拔工作将从体教结合和社会俱乐部两个渠道下手,进一步挖掘好苗子培养来达到选材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