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是由国务院批准,中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作为艺术节支柱性品牌活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是目前中国最具有国际性、演艺界层次最高、最注重成效的国际性交易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男子心脏骤停10余分钟,只因一种锻炼方式…… ·  13 小时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招聘 | 视频实习生 ·  3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打工人约会指南,买一赠一包开心的 ·  2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期待!北京两大老牌商场升级改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

亚洲演艺对话 | 文明互鉴、艺术多彩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  · 公众号  ·  · 2019-10-22 21:16

正文

2019年10月22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洲演艺对话在上海市静安洲际酒店圆满举办。本次对话汇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蒙古、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亚洲地区文化演艺机构的精英,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代表。


此次对话以 “让世界看见多彩的亚洲艺术” “新艺术场馆的多元开发与利用” 为主题,聚焦亚洲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的特色与定位,并探讨了艺术场馆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分组讨论的形式下,两组嘉宾针对话题深入探讨,各抒己见,进行了和谐有效的交流,体现了亚洲文明平等对话的和谐共进局面。


参与对话讨论的嘉宾有日本交响乐团联盟总经理桑原浩(Hiroshi Kuwabara),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筝独奏家、国家一级演员罗小慈,韩国艺术经营支援中心演出事业总部部长金甡娥(Shinah Kim),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国际合作部主任蒙昆·蒙赛可汗(Munkhuu Munkhsaikhan),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CEO谭光雪(Yvonne Tham),马来西亚雨林艺穗节总监、太子城LIFT艺术节总监乔·西迪克(Joe Sidek),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

在第一组讨论 “让世界看见多彩的亚洲艺术” 中桑原浩先生谈到日本向西方世界敞开文化艺术的历史过程,以及在现今日本经济增速放缓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团体面临着资金短缺、任务繁冗的艰难挑战,继而说明利用艺术推广活动拓宽人们的兴趣是当下的应对之道。罗小慈女士回忆起数月前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表演、互动带来的的深刻印象,并借其中一句爱的短诗“我想来到你在的地方,拆掉各处的墙”,阐发了对亚洲艺术丰富的感慨。金甡娥女士结合自身游历各国的经历和对各国艺术异同的发现,指出多国艺术相互尊重、交流共进的重要性,诸如如何面对在演艺艺术领域培养下一代艺术家的挑战方面,金女士提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至关重要。蒙昆·蒙赛可汗先生谈起广受欢迎的“the hu”摇滚乐队,以此说明蒙古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缘由——传统音乐和当代元素的恰当结合。


接下来,主持人抛出“优秀的艺术节目该如何进行国际合作”、“我们怎么能够在国际合作之中获得认可”两个问题,引起热烈讨论。四位嘉宾以不同的领域视角观察,也有着不同的宝贵经验:桑原浩先生认为如果仅仅模仿西洋乐,是没有意义的,当民族元素以西洋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才会拥有生命。罗小慈女士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保持观众对音乐的好奇心,本土观众对本土艺术的亲切和熟悉往往会稀释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制作者需考虑到音乐和演奏者的关系、观众和音乐的关系,使观众能将自身融入其中。金甡娥女士基于韩国作为亚洲艺术中心之一的经验,提出“连接”的概念,阐释了国际艺术合作的巨大潜力。蒙赛可汗先生从新媒体运营角度,谈到“the hu”乐队专注创作,把运营的部分交付给合作伙伴的尝试,这样新型的合作关系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有力借鉴。总结环节,桑原浩着重指出了版权与传播的重要性。而罗小慈女士认为艺术及艺术的推广没有标准答案,金甡娥女士举了韩国相关机构“挖掘”观众品味过程的例子,说明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是重中之重,蒙赛可汗先生则强调了工坊、艺术节等平台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讨论围绕新艺术场馆的多元开发与利用展开。谭光雪女士借新场馆的落成引出“我们为什么做这个项目”、“它会带来什么变革”、“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什么”三个问题。公共空间皆是艺术空间、建设数字场馆及数字艺术、为新加坡的艺术家塑造身份,谭女士提出了建设场馆乃至场馆艺术的三点建议。乔·西迪克先生回忆当初受限于太子城的规模,在没有固定场所的条件下,把整个城市作为演艺场所,过去的短板却成了现今的优势,市民与游客都能身处其中、浸入其中。张惠庆女士认为当下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是当下相关从业者辛勤付出的动力和结果。此外张女士就机构发展定位问题谈到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文化服务型企业”的定位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的重要基石。


盈利与公共服务这双重定位之间如何平衡?主持人向嘉宾们提出此问题以试图探讨破除两者矛盾的可能性。谭光雪女士提出了在公共服务方面与企业合作,以弥补政府补贴外的所需资金,并且在盈利方面触及小孩老年人,以及灵活使用租赁等生动的解决方案。西迪克先生面向未来,强调培养潜在观众的必要性,如用艺术教育学生、培养新一代观众艺术欣赏品味及习惯。张惠庆女士根据票价的相关数据,提议以可承担的票价培养观众看剧的长期习惯,提出“回馈社会,也是回馈自己”的观点,并且强调经济效益永远是社会效益的前提,正如生存是意义的前提。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谭光雪女士认为核心在于社会性的提高,艺术作为影响因素将深刻改变一个社区的生活现状,以及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艺术将广受需求。与谭光雪女士的观点不谋而合,西迪克先生也认为随着“快闪式”艺术作品更多地被呈现,以演艺中心为核心的观念即将过时。张惠庆女士则设想在有活力、快节奏的上海当下及未来社会中,面对受众因素的频繁变化,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以长线调控应对这些不确定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