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诚信科研注意到,在Pubpeer网站,有相关学者大批量质疑中国学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文章的图片重复使用。诚信科研编辑部随机检测,发现国外某Twin
[还有国内的衍生版某Twin及某瞳
(
点击阅读
)
]
出现
严重漏查
,要是使用这种系统帮学者去检测未发表文章的图片,极其容易出现
大量漏查
,势必会对学者的声誉
产生严重影响
。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学者选用靠谱的检测系统(比如iFigures),去核查图片。另外,对于即将要更正的文章(如
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章),请务必
选用靠谱的检测系统(比如iFigures)去核查文章所有的图片,不然出现漏的重复图片,极有可能会面临撤稿。
另外,使用
国外某Twin
[还有国内的衍生版某Twin及某瞳
(
点击阅读
)
]
检测系统是需要学者将数据给对方检测公司,有极高的数据泄露风险。
iFigures是一个软件(单机版),由学者自己操作检测图片,不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1]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题为“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Smad2 and Smad3 by profilin-2 promotes lung cancer growth and metastasis
”的研究论文,存在5对图片重复使用。
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
对所有图片(非蛋白印迹)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文章内4对图片出现重叠:
对所有图片(非蛋白印迹)进行检测,iProteins(阈值调整为98%)发现文章内1对图片出现重叠(出现极少量的假阳性结果):
最后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
(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
,与杂志社联系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
诚信科研编辑部发现,在Pubpeer上使用某Twin(包括国内衍生版某Twin)检测系统,严重漏查(只是检出3对),如若作者就按
Pubpeer的指引,势必会导致这篇文章面临撤回的风险。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8C59285343DDB63F657C5DD8C00FA0#1
[2]
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
华中科技大学
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的题为
“
Delivery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 tumou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
的研究论文
,存在2对图片重复使用。
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该文章的图片(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
对所有图片(非蛋白印迹)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文章内2对图片出现重叠:图1E-3及5A-2出现部分重叠,1F-1及5A-1
出现部分重叠。
最后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
(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
,与杂志社联系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
诚信科研编辑部发现,在Pubpeer对该文章质疑,严重漏查
(只发现1对图片重复)
,如若作者就按
Pubpeer的指引,势必会导致这篇文章面临撤回的风险。
参考消息: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D3F54BA383E08793CA36A5F4DDBE4#1
[3]
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
中国科学院
李乐乐团队于2019 年 6 月 28 日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的题为
“
NIR-light-mediated spatially selective triggering of anti-tumor immunity via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based immunodevices
”
文章
,涉嫌文章内的
图片重复使用。
首先获取该文章的所有图片(共计98张图):
最后,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有
6
对图片涉嫌重复使用:
最后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
(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
,与杂志社联系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
[4]
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于
2014年10月6日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的题为
“
ABRO1 suppresses tumourigenesis and regulates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by stabilizing p53
”
的研究论文
,发现文章存在7对
图片重复使用。
诚信科研编辑部首先获取这篇文章的图片(由于是快速筛查,没有检测蛋白印迹;截图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如果有Merge类的图片,只获取Merge后的图片;如果有放大类的图片,只获取放大/放大前的图片)。
对所有图片进行检测,iFigures发现这篇文章存在3对图片(结合人工发现7对图片)重复使用:3E-12及3E-18是重复的,3E-21及3E-9是重复的,S1C-1及S1C-3是重复的。由于诚信科研是获取Merge后的图片,进一步获取Merge前的图片,发现更多的重复图片。
最后诚信科研编辑部建议作者核查原始数据
(背后更多的原始数据,尤其是重复实验组)
,与杂志社联系更正文章重复的图片。
诚信科研编辑部发现,在Pubpeer对该文章质疑,严重漏查
(只发现3对图片重复)
,如若作者就按
Pubpeer的指引,势必会导致这篇文章面临撤回的风险。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E79DDB8C58D6E835C18E28E3621C3A#1
[5]
诚信科研编辑部通过筛库,发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
团队于
2018 年 12 月 27 日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的题为
“
Vasculogenic mimicry formation in EBV-associated epithelial malignancies
”
的研究论文,文章至少存在2对不合理的图片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