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严肃八卦
擦亮眼睛谨防山寨,正版的严肃八卦没有认证,不信请到@萝贝贝 的微博扫置顶二维码。||严肃一点,我们在八卦呐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严肃八卦

王家卫啊,流量有毒,慎服。

严肃八卦  · 公众号  · 娱乐  · 2016-12-26 21:41

正文

【严肃八卦(微信号yansubagua)禁止未经许可的转载,转载及合作请询@萝贝贝,或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ps当然欢迎你们把原文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大概也是我在吐了一年槽之后的岁末总结陈词吧。)


昨天几个群里一直叮叮作响,说王家卫发了微博自称喜欢《摆渡人》,几个小鲜肉小鲜花都在转发。


乍一听也没什么特别,自己到微博上点开转发现场,才知道效果实在震撼。


拍哭戏拍到昏厥的杨洋、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李易峰、百花奖最佳女配角Angelababy和她的老公黄晓明、代表作品“天仙攻”的刘亦菲、代表作为美瞳的唐嫣……都在热切地表示对《摆渡人》的支持。



另一边,王家卫这条微博的热门网友评论,仍然是吐槽

↓↓↓



唯一一个例外是隔空喊话“我不喜欢”的王传君。我以为他有可能被怀疑在蹭热度或者是情商低,谁知道他的微博评论和转发里,大家都在夸他是耿直、清流。



他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出色表演也被表扬了一下。


王家卫可以看走眼,可以偏执,有权认为自己拍的东西怎么看都好,他开心就好。



但看着王家卫被“流量担当”们簇拥歌颂,内心感受是这样:有个人摔了一跤头晕目眩,一群在地上的人,生怕他很快爬起来恢复意识,索性再拖住他让他别起来:“这样也很快活呐。”


尤其是:“流量担当”们再一次发挥了“粉丝多”的特长。


看王家卫微博,评论3万条,转发50万条。


这50万条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家粉丝的分工:

杨洋粉丝转了13万、李易峰粉丝转了11万、AB粉丝6万、唐嫣粉丝5万、刘亦菲粉丝2万、宋茜粉丝2万、张天爱粉丝2万,加起来已经是41万了,还有其他明星的转发,粉丝跟进没过万的。


一个流量的时代啊,把王家卫包围其中。


————————


话说,到底什么叫流量呢?



一开始是个IT名词,然后变成了明星、影视剧和娱乐话题在网络上所能掀起的声浪大小,最后直接变成了热门艺人和影视剧的代名词。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概念,“粉丝经济”而已。


但一个明星或者一部戏,“粉丝”概念大于其他,应该也是“除了粉丝没人欣赏”的标志吧。


我记忆里在电影票房的问题上,“粉丝经济”第一次产生巨大作用是2011年韩庚演的《大武生》和杨幂演的《孤岛惊魂》。



《大武生》上映的时候韩庚粉丝的应援震惊到了娱记们。他们训练有素地把零食和电影票送给记者,比公关公司更专业。



同样是2011年,杨幂还是刚红的电视剧明星,她身上还有个标签是嫩模。《孤岛惊魂》是一部怎么看都没什么胜算的惊悚片,但在杨幂粉丝的消费力支撑下,它最终票房有9000万。



之后的2013年,鹿晗微博评论数破纪录,各个媒体都开始科普他。


到了《古剑奇谭》创造了两个火速走红的奇迹偶像:李易峰和陈伟霆。


这些旧事发生的节点,媒体都像发现一个新大陆一样在报道,这是崭新的世界,敏锐的人能嗅出其中的商机。


我自己也是不断被刷新世界观的媒体中的一个,我无数次地去采访粉丝、从业者,想去分析这些数量庞大的偶像消费从何而来,试图给这些粉丝经济找理由:为什么某些明星和某些作品会受“粉丝”欢迎而非“粉丝”的人完全理解不了?


偶像们漂亮、直观、有很简单直接的刺激,不需要太深沉的思考;或者说,漂亮外表给粉丝带来的满足,可以让他们直接脑补出后续所有的情感唤醒。


应该是这样的吧,我只能尽最大努力去理解那个答案,因为我无法变成她们中的一部分。


采访过若干个粉丝,除了饭圈的脑回路导致大家都很容易撕x之外,她们都活得挺开心,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让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只要不干扰别人,谁也管不着,快乐至上。现在的中年人也追过四大天王啊。


————————


问题在于,粉丝经济如此成规模影视剧从业者们在创造力匮乏又特别想挣钱的情况下,直接把拍戏做成了“流量变现”。


所有我们吐槽过的烂片,共同点都是不会写故事,不会想角色怎么可爱。他们先定了主演,然后剧情和拍摄整体都变成了以流量为中心展开。


皮囊好看的人只要出现摆摆动作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真正的风流和韵味。


“找有粉丝的人,让他们的粉丝买单,这盘生意不会亏。”这是资方常见的思维。


而每一次流量爱豆去担大任,都有圈内资深人士在推荐他们。


徐静蕾《有一个地方》的时候说吴亦凡眼睛里有故事,有演员的天赋。


演员的天赋↓



《老炮儿》导演管虎夸李易峰:“有好演员的潜能。”



潜能↓



《解密》的导演安建夸陈学冬演技了得:“我敢说在这个年纪,绝大部分的演员是完不成这样的拍摄的。但是陈学冬完成了。”


绝大部分演员完不成这样的拍摄↓


王家卫如是夸赞《摆渡人》里的Angelababy:“我相信看过《摆渡人》这部电影,大家会觉得Angelababy不再是一个偶像了,而是一名演员。”


一名演员↓


流量的另一个衍生物是“IP”。


应该是2014年夏天,电影市场完全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时候,《后会无期》《小时代》《老男孩》(筷子兄弟版)这些所谓的“IP电影”在票房上高歌猛进。各路资金都在抢着往影视剧市场里跑,商人和程序员热衷于兜售“IP”概念,仿佛握住了一把钥匙,立刻就打开了拍戏挣钱的大门。


之后的2015年被称为“影视剧IP年”,很多地摊文学质量的网络作品被接二连三地买走,只因为网上的点击率高。有名点的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栀子花开》这些都被敷衍成了电影电视剧,最可怕的是连电台讲鬼故事的《张震讲故事》都一度号称要拍十个电影系列。



有位公司高管宣称他们不再需要编剧,他们会找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搞一场写故事的大逃杀,写不好的淘汰,写得好的人给重金奖励和署名:

“我是在给在座的编剧指出一生路,改编作品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方式,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已经成为热门的网络小说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不断淘汰,最后哪个人写得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


当然,还是有操作得好的IP,因为编剧还在讲故事、演员还在演戏、导演还在控质量;但手握高点击IP再加上鲜肉鲜花大家一起面瘫也是照样不愁话题的。


这样一路到现在,影视剧的质量评价变成了一个说不清的事情。


一旦片子出来,有人吐槽烂,片方就觉得自己被冤枉了。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大家都不喜欢看的片子遭遇了吐槽狂潮,片方使用过的自辩关键词包括:键盘侠、网络暴力、行业不正当竞争、新媒体大号在勒索式报道……


商业收益和口碑常常是分裂的,但商业收益成为片方的骄傲,他们自信地宣称:观众说了算,观众在用脚投票!


前几天还有一部争议电影喊出了一个口号:豆瓣评价都不算数,他们都是装x犯,呼吁大家去“正经网站”看影评。


这样的时代,吐槽可以全民参与,片方也可以轻而易举制造反向的声音,一片乱哄哄中,主演和导演再出来煽情一下鸡汤一下,被群嘲没演技还可以自认没演技,是为豁达自黑,新的话题起来,一切就过去了。


——————


虽然我自称是吐槽业从业者,但说实话,明明是良心剧安利更开心啊。谁愿意把烂片拆开来说不好看在哪里,捏着鼻子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大家:这是屎,不要吃!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多数烂片的点击率收视率票房都很可观。)


但观众已然被“流量”割裂成了两个群体。


一端是认为影视剧质量需要被评价的我们;另一端是那些在为流量买单的人。


谁也无法说服谁。


假如我说这是反智,会有粉丝指责我:你站在这么自恋的制高点不冷吗,你怎么知道自己喜欢的是“智”?


这就永远也聊不下去了。


每一部烂剧都能催生一场同题吐槽大赛;但这些吐槽会阻止另一部分人去消费烂剧吗?《爵迹》扑街了貌似是口碑导致观众不买账,没过多久《锦绣未央》又在吹屏霸了。


最终效果就是世界在下沉。


(考虑到观众已经割裂成两种了,也许只能说是“我们”觉得在下沉。)


良心历史剧导演张黎刚刚投身进练功升级玄幻大IP的拍摄,虽然他认真说自己想拍个属于东方的幻想,但仍然让人心里直哆嗦。希望是我想多了。



大拿们的表现也让人无话可说。


张艺谋说观众双标,要是《聂隐娘》是自己拍的,早就被骂死了



王家卫再去给《长城》点赞。


现在周星驰说自己喜欢《摆渡人》,我又跟着一肝儿颤,还是希望我想多了。


————————


昨天王家卫微博被流量转发的盛况,至少让“我们”这一部分人震惊到心痛,因为传说中最不在乎钱不在乎商业的王家卫,好像要被“另一部分人”拖走了。


一个老生常谈:影视剧不只是流量考评和销售业绩比赛,还有它创造出的文化价值。张艺谋和王家卫的江湖地位不就是来自于作品有文化价值吗?


但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相信这件事了。


王家卫买下了金宇澄的《繁花》好几年,现在有人怀疑Angelababy要去演了,信息源是《钱江晚报》采访。记者问她是否要出演,她答“还没开始吧”。




又有一个脑洞是说:正是因为王家卫接下来要拍《繁花》,此片非大投资不能拿下,所以他要先挣一笔钱,给资方看到业绩,才能顺利推进这个项目。



如果是这样的话,仍旧是很难过的。


这时代,需要这样的吃相去挣钱,才能完成一个严肃的拍摄计划吗?


失去体面才可以吗?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