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国内一度出现了上千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以P2P网贷为例,根据网贷之家数据,截至2015年底,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数量就达2595家。这意味着,在互联网金融快速膨胀的同时,整个市场竞争也越发白热化。
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花大力气去开辟“蓝海”市场,比如,不少平台就将目光聚焦到了大学校园,试图通过推出低门槛的“校园贷”产品来满足学生群体的资金需求。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越来越多的事件不仅折射出校园贷的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厦门大二女生深陷校园贷,借款57万被发裸照,最终不堪骚扰在宾馆自杀,此事曝光后立刻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因为类似的事件已经不胜枚举,在这些事件的催化下,很多高校对校园贷甚至互联网金融都是持“抵制”态度,这一点应当引起业界的重视。那么互联网金融应当如何开展,才能避免上述悲剧重演呢?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无稳定收入来源,如果真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借款,那么利率必然会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据部分媒体报道,很多校园贷产品实际借款年利率超过30%,如此高利率堪称“高利贷”,导致不少学生借款容易还款难。在笔者看来,将年化利率控制在10%以下是必须的,如果有可能,甚至应该控制在7%以下,利率调低了,大学生承担的风险就小了,相对而言还款压力没那么大,反而会促进更多学生使用。
上面提到,互联网金融竞争激烈,因此,很多平台对大学校园市场采取的是“短平快”的突击策略,迅速推广、迅速放款,这种策略虽然可以赢得一定的时间优势,但弊端不小。例如,由于没有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征信调查,上面提到的悲剧就很难完全避免。在这方面,笔者建议互联网金融平台与高校展开合作,通过高校的渠道来解决该问题,可以大幅降低风险。
为什么校园贷悲剧频频发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园贷产品鱼龙混杂,所以,对相关部门而言,应当加强监管,杜绝不良产品进入校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应当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在高校消费金融领域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对市场化机构加以规范,设置相应的准入门槛,使其发挥补充辅助作用。换言之,未来在大学校园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正规军应当扮演重要角色。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争相涌入大学校园,原因在于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缺乏,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诱骗。而互联网金融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加上校园贷具备门槛低、方便等优势,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其背后的风险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大学本身,都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使之有一定的风险认知,引导他们合理、规范的使用校园贷产品。
总的来说,笔者并不反对互联网金融在大学校园拓展,但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弊端必须高度重视,并且要从多个层面去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悲剧发生,只有这样,互联网金融才能在大学校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