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牛市投资者求生手册 | 专栏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超300亿元!贵州茅台,大手笔!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30万亿资金大撤退!开发商傻了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22 17:13

正文


在国家发改委停止审批开发商境外发债,截断房企重要“粮道”之后。证监会、银监会也出手了,这次后果更严重!

 

519日,证监会在每周五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不得从事让渡管理责任的所谓‘通道业务’”。再加上银监会的类似规定,最终将有至少30万亿资金受到影响,而房企可能首当其冲。

 

所谓“通道业务”,其实就是银行资金逃避央行、银监会的监管,打擦边球,借用信托公司、券商、公募基金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等渠道,以进入贷款限制的领域和企业,把资产转移到表外,谋求较高收益。

 

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崛起、银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之后,银行面临激烈的竞争。为了支付越来越高的资金成本,保证市场占有率,大家竞相通过“通道业务”规避监管,进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

 

一笔典型的通道业务是这样的:


房企甲,准备去拿一块土地,缺少资金。于是,券商乙就设立了一个资管产品,投资于甲的项目,设定回报率和期限。然后找到银行丙,由银行丙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购买券商乙的资管产品。于是,银行丙的一笔资金,就这样绕过了监管,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券商乙的资管产品,事实上由银行丙来操纵,后者是实际监控者。乙只提供通道,收取费用。最终丙是跟甲对接的。但如果甲出现了违约,这时候责任就比较模糊,券商乙的责任很难认定。而房企甲和银行丙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同。

 

在实际操作中,情况可能复杂的多。往往是银行理财产品买了一项券商资管产品,券商资管产品又买了基金的资管产品,基金的又买了信托的,最终的底层资产到底是土地、房屋,还是高科技项目,钱是给了房企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都说不清楚了。这就是所谓的层层嵌套,很难实现穿透式监管。

 

根据公开报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之外的各种资管产品规模如下:

 

1、公募基金资管产品  9.3万亿;

2、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  16.36万亿;

3、券商资管产品  18.77万亿;

4、期货公司资管产品  0.3万亿;

5、私募基金资管产品 8.75万亿;

6、信托资管产品  20万亿。

 

上述资管产品的总规模超过了73万亿,其中大约有一半是通道业务。光大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发布报告,称截到2015年底通道业务的规模是26万亿。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目前通道业务的总量在30万亿以上,应该未超过35万亿。当然,由于存在层层嵌套的现象,这些通道业务有重复计算的现象。

 

证监会管理尺度的收紧,将管住上述6类通道业务的前5类;银监会的6号文和46号文,则可以管住信托类的通道业务。

 

也就是说,通道业务的冬天到来了。如果银行资金需要购买券商、信托等的资管产品,则应该由券商、信托等机构切实承担监管的权责,而不能简单地“出租通道”,最后造成监控真空和难以问责。

 

擦边球没有办法打了,30万亿的“通道业务”性质也发生了巨变,所以规模必将减少。而通道业务的最大资金融入方,则是房企和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

 

换句话说,“通道业务”其实是“大基建+房地产”的奶瓶、粮道。有这个渠道存在,中国的经济转型就无法真正实现,改革就是空话,降低房价也几乎不可能。

 

如果切断“通道业务”,房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大的灰色融资渠道将被切断。房企资金紧张了,就不可能去拿地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不到钱,就很难去搞土地开发的“三平一通”、“四平一通”。

 

当然,“通道业务”禁止之后,在证券市场里兴风作浪的“举牌者”也将底气顿失。至于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业务都将出现萎缩,利润将出现下滑。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韬略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