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知识雷锋
中国建筑界最富影响力的唯一纯原创自媒体。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老师发起,UCA事务所合伙人陈柏旭与九源国际董事长江曼联合创始。全球五大洲50名校200余知识雷锋整理提炼,每周为你快递当代建筑最in新知,10分钟洞悉世界建筑最前沿讲座精华。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知识雷锋

藤村龙至——柔软且长满毛的建筑思考

全球知识雷锋  · 公众号  ·  · 2019-04-16 17:07

正文


“当下的建筑家应该判断时代的走向并用线连接不同的事物。最好是画尽可能长的,连接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线。”


——藤村龍至

图1:藤村与超线性设计论模型    ©新津保建秀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 98 篇讲座,

本文章由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同学张启帆以 2018 年 8 月 9 日TOTOギャラリー間「ちのかたち 建築的思考のプロトタイプとその応 用」講演会为基调,结合藤村龍至的著作及私人采访总结整理而成。由东京大学特任研究员成潜魏推荐。 启帆成文后表示将稿酬捐给雷锋,支持知识共享。也特别感谢 藤村老师的支持, 藤村表示,如果有人在文章后面提问,他会亲自回答的。


演讲者:

藤村龍至


1976年日本琦玉县出生

2000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社会工学科

2002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修士 2002年-2004年留学于Berlage Institute

2004 年-2006 年 共同建立 ISSHO 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3 年-2008 年 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博士课程学分修满退学

2005 年 建立藤村龍至建筑设计事务所

2010 年 就任东洋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科讲师

2016 年 就任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建筑学科副教授

2018 年 建筑杂志编辑委员长


作者: 张启帆


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堺アトリエ图书管理员(微信号:zhangqifanjapan)




推荐人: 成潜魏

东京大学特任研究员

屡获日本各类建筑竞赛奖项,与竞飞、张卓群合伙创立 堺アトリエ




建筑思考可以是柔软且长满了毛的


成潜魏


偶然知道藤村龙至,是在2013年,在推特上。


那时候的藤村还只是东洋大学的讲师,远不如现在东京艺术大学副教授的头衔光鲜醒目。他的头像背景永远是他和他的一堆模型。这个人以平均每天十几条的长篇大论在SNS殚精竭虑地刷屏。当时初出茅庐的我不甘屈服于这些文字的轰炸,于是将他取关。因为那时觉得有些文字常常被描绘得天花乱坠,然后掉进社会学的虚无大坑,这让刚沉迷于纯粹建筑空间的我感觉很不真实。


藤村的推特上的7万多条推文

藤村SNS的日常。文章长度是普通人的N倍


再之后我长大了一点,跟着当时的老师古泽大辅混上了和东京圈建筑师们的饭局。于是得以洗耳恭听一整晚的藤村,那时候藤村还没有写他的 「批判工学主义的建筑」 ,一天24小时在线活跃在各种建筑访谈和脱口秀中。


真实的藤村和网络上的藤村还是那么一致,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回答大家抛出的问题,不断地打着嘴炮,就像是中世纪的传教。却意想不到的真挚。


“工学主义不能对抗,只能批判。”


“小建筑事务所想要像大公司一样生存,除了在保持创造力的同时加快设计的效率之外,别无选择。独立建筑师们想要活得像个艺术家,那么他生存的方式必须确保绝对的独特性,提高工作品质的同时提高设计费单价。但这些只是凤毛麟角,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99%的建筑学生已经宣称他们不会去做一个独立建筑师了。”


“超线性设计到最终,是为了展示一个任何人都能创造有相当密度建筑的架构过程。这是非建筑设计出身的我研究超线性设计的最直接动机。”


“通过高效地处理麻烦而无趣的事情,来确保场所的独特性,然后将事物本身作为交流的工具,超越线性(自我设计的范畴),从而确保创造性的生产过程。”


“风景可以点缀得很丰富,但生活的形象并不总是那么有趣。”


“作品的复杂性必然会削弱它的作家性(某种可理解性),这样就很难赢得竞赛了。”


“我认为建筑师的没落和社区设计师的发展与当今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是平行的。”


“在社区设计中,我们只能人为地将社区住民飘渺多变的意愿形象化。”


“一般的社区设计和形态生成之间最终会形成断崖,就像埃森曼的概念和形式之间的矛盾一样。我会把每次工作坊讨论的形状变化过程用模型精细地记录下来,这不知不觉成为了更为可靠地连接两者的方法。”


“由于日本已经完成了现代化,大家会认识到社区设计迫在眉睫。相反,正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和巴西城市的规划者是不可能充分理解社区设计的必要性的。”


“田中角荣在我看来是最著名的建筑师……我们有必要再次展示接近政治的建筑概念。”


“在建筑设计中,我认为有的放矢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就算作为学生,表述毫无章法,不会总结的人不适合学设计,更不擅长去卖东西。”


“上一代建筑师总是说,设计的时候要先想概念,然后赋予概念一个形状,这让我感受到以前在社区设计工作中所遇到的极限。把大家的想法和故事归纳在一个图表中不难,但如果要把它们变化成形状,突然就会无所适从,因为你不知道大家所谈论的一切应该如何和形状联系在一起。”


“我的设计理论中强调过程的原则实际上是我从社区规划和社区设计领域中学到的。”


“磯崎先生最近常说,黑川紀章先生也是值得歌颂一番的,因为作为一个建筑师,他尝试着走近政治,虽然一不小心挂了。”


藤村口若悬河,这些碎片的话题不只是停留在建筑业,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规划,郊外住宅区到购物中心,土地规划到政治。如果发现了一个感兴趣的社会议题,他会仔细研究并用建筑的思维 提出假设。 藤村是一个从社会的角度思考建筑问题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个从建筑角度思考社会问题的设计师。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这样专注于自我,他对任何人的话题都饶有兴致。藤村的这种倾听对于建筑业尤其重要,处在建筑业最中心的人往往会主动失去倾听外部声音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从最开始避开建筑学,然后避开去建筑事务所的藤村,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看似很浅显的道理。即便周遭对他有强烈的批判,赞同,愤怒或者冷漠,在建筑理论思考方式悄然转变的日本,他逐渐成为了另一个强而有力的标准。


著名社区设计师山崎亮曾经质疑藤村的批判工学主义和以往的建筑设计没什么不同,并要求藤村举出实际案例阐述。当时手头还没有几个项目的藤村没有回答上来。之后藤村在推特里写道「无法回应这个问题简直太尴尬了!」。


直到2014年与东洋大学社会设计工作坊的学生以及工藤和美教授合作的“鹤岛太阳能发电站-环境教育设施”落成,这个项目对藤村确立自己的设计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直接让当地居民参与设计,例如采用纪念性山墙和居民自己绘制外墙等手段,这些手段让设计的参数成倍地增加。这个项目虽然只是大规模扩建项目的一小部分,但它是连接了环境,业主和设计的原动力,为未来的社区发展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框架。藤村抛弃了固有的建筑师主导全局的形式,建立了一种新的自我表达和本地交流开放相融合的“模式语言”。


同年,藤村完成了「批判工学主义的建筑」这本在当年亚马逊建筑栏目排行第一的畅销书,或许这是当时懊恼的藤村对山崎亮最完美的回击。


21岁的达利在讽刺柯布西耶时曾说,未来的建筑是柔软且长满了毛的东西。把当时处在鼎盛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气得够呛。


柔软且长满了毛的建筑草图@遠野未来


但或许,藤村想跟大家分享的建筑像,也像达利梦中的建筑空间一样。他始终相信, 柔软而有亲和力的建筑思考在未来的日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文章全长13,351字,阅读完需要16分钟


图2:日本列岛改造论2.0  ©新津保建秀


丹下健三终生都未能摆脱轴线这一手法,但在其之后尤其是年轻一代日本建筑家鲜有人愿意画连接关系的线。这种线不只是地理意义上连接土地与建筑的关系,更是在建筑家的作品中。日本建筑家的线越来越柔软而暧昧,轻量化的不只是建筑空间也是建筑家自己的理念和职业路径。筱原一男经常把建筑设计称为数学的练习问题。其东京工业大学谱系之后的几代出现了极为相似的年轻建筑家。


“建筑设计是消解建筑形态和文脉不合的过程。”


藤村至今的建筑生涯有着远超同辈建筑家的一贯性。他的作品也从始至终贯彻他独特的建筑设计论-超线性设计论。从处女作BUILDING K开始就能看到其早熟的建筑师手腕。对结构和细节的重视,极为漂亮的平面和尺寸数字,沿袭东工大筱原一男谱系的构成论以及符号论。构成论和符号学上的探索运用在House HOUSE(家の家)上达到了极致。大概也就是这时候开始厌倦了构成要素和符号意义,通过一连的集合住宅设计慢慢转向到连续体设计上。OM TERRACE等一系列社会性极强的设计完成了对于连续体的探索,在Subaru保育院这一作品上对于建筑连续体的试错和超线性设计论的极限以及局限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通过椅子形态的大数据分析以及深度学习的试错拓展了超线性设计论的未来。


藤村龍至的建筑又有着极强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尤其在集合住宅的转向连续体的研究之后,强调与周围文脉的一致性以及发动市民运动的手腕让人联想到Jane Jacobs和黑川纪章。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与福岛核泄漏事件是日本建筑界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的绝大多数日本建筑家致力于设计自给自足的建筑理想乡。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东浩纪和村上隆等人合作的《日本2.0》让人反思现实的同时又提供未来新的可能性和思想论。其提出的列岛改造论2.0更是极为罕有敢在二战后向海外画出了发展战略的线。他极为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和东日本大地震对于日本社会的影响,以新秩序构筑者的姿态完成了一系列的著作和建筑作品。


目录

0   1995年以后的日本和311日本大地震

0.1   无法解释的“动物化日本后现代”

0.2   95年后日本建筑家们的尝试

0.3   311日本大地震


1   批判工学主义建筑&超线性设计论

1.1   工学主义建筑

1.2   批判工学主义建筑

1.3   Timeline

1.4   超线性设计论的三原则及操作方法


2   超线性设计论的实践

2.1   个人的“知”且符号化的形态

BUILDING K     家之家

2.2   个人的“知”且连续性的形态

APARTMRNT N   Subaru 保育园

2.3   集体的“知”且符号化的形态

鹤岛project2012

2.4   集体的“知”且连续化的形态

OM TERRACE   小高pioneer village


3   从连续到离散的尝试

3.1   G Chair& Deep Learning Chair

3.2   G House 符号残片的嘲讽

3.3   离散空间的实践


4   问题与答案共存的轴线——列岛改造论2.0

4.1   田中角荣的列岛改造论

4.2   问题之轴:福岛-琦玉-滨松-冲绳 (核泄漏-郊区化-移民-美军基地)

4.3   列岛改造论2.0 延长线: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4.4   Toward a Social Architecture



讲座正文


0

1995年以后日本和311日本大地震

0.1 无法解释的“动物化日本后现代”


从十八世纪末开始到二十世纪中叶为止,世界各国都已其完备的制度系统和劳动观念构筑起的大叙事环境到了60年代开始慢慢凋零。以劳动为前提,以国民意识与近代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主体政治思想,经济上以出产效率为有限的这一近代叙事体系在日本经由两次石油危机和全学共斗会事件,开始走下坡路。这台“高效”的机器开始经常性的故障,理想时代(1945-1970)走向了结束。放任消费主义圈养人类失去对自然的反抗逐渐完成了人类的动物化。充斥着犬儒主义”不反抗的清醒“的虚构时代(1970-1995)也终于在奥姆真理教自杀式的沙林毒气事件之后迎来了终焉。


图3. 1973年日本遭受石油危机民众疯狂抢购生活日用品照片

©朝日新闻


图4  1968-1969年的全国大学生的武力抗争运动  图为日本学生占林东京大学安田讲堂照片  ©朝日新闻


图5 2017年 Comic Market户外cosplay show  ©大白


图6 东京市中心景象 摄于东京SKY TREE  ©张启帆


正好在此时以日本“御宅族”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开始蔓延。日本思想家东浩纪指出,象征动物时代的御宅文化可以由表面的拟像(simulacre:只作为复制品存在,没有实体的符号)层和数据库(database:决定深层的人设和世界观架构)层组成的数据库读取模型(読み込みモデル)解释。


表层的拟像被读取后根据数据库读取的人设和时间观架构可以任意且自动地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同人周边的衍生。在这里,没有复制品也没有本体。同时东浩纪还指出日本高层住宅开发乃至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根据法规和计算机算法这个大数据库所自动设计而成,不管怎么寻找城市的个性和都市的社会学意义都是徒劳。95年之后的日本从都市景观到超市的内装都可以看成是仓库,生活家具以及招牌的机械化的组合。1995年以后的日本建筑家和城市规划家对于动物化时代来临后的城市景观和内在机制都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0.2 95年后日本建筑家们的尝试


图7 2017年东京哆啦A梦展 村上隆的作品  ©森美术馆


扁平化的本质还是带有批判精神的当代艺术注定和御宅族群体不和。而当西方建筑界在用Maya和Rhnio等软件绘制有厚度的立体形态时,日本建筑家走向了超扁平的极端。


SANAA,隈研吾,青木淳都是用二次元的平屋顶或者立面构成表现没有厚度这一主题。巨大的薄平屋顶和白色空间,木栅格和玻璃幕墙,立面表皮的细碎化,这三种不同的路径的尝试可以说是1995年以后日本建筑对世界商业建筑的一大贡献。


图8 ©SANAA



0.3 311日本大地震


藤村最初的想法是让住在受到核污染土地上的人们维持现有的社区团体并集体迁移。日本历史上也有过奈良县十津川町的住民因为受到大规模水灾集体迁移到北海道建立新十津川村的先例。正好受灾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在的双叶町的行政机关迁到了关东的琦玉县。琦玉县在311日本大地震中死伤人数为零,同时受灾区域也极少。针对大量的福岛县居民到琦玉县避难这一情况,最终他发表了在琦玉县重新建设福岛县居民新家的城市规划。

图9 藤村的双叶町迁移计划 总平图  ©RFA(藤村龍至建筑事务所)


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日本郊外的居住用地平均人口密度为一公顷100人。要安置福岛八万的难民需要8平方公里的土地。以一平方公里为一个巨型规划单位,大约配置九个单位,规划一个边长为3公里的四方形的城市。从从日本东北福岛所在地放射一根轴线,穿过四方形城镇对角线以此规划主要街道。在丑寅方位(东北角)配置“丑寅森林”。每年3月11日人们在森林集会,为故乡福岛祈福为亡者镇魂。


在曾经的双叶町,福岛第一核电站及其基础设施支撑着地区财政。迁走意味着要有替代过去电力财政收入的新收入。二十世纪初因为电力产业的整备以及送电系统的建设使得各个工厂开始独立经营,也为大城市发展提供了条件。到了21世纪,巨大的数据中心和大容量的信息传输网络的电缆整备为信息化时代铺平了道路。


图10. Google的数据中心  ©Google


数据中心在当代社会的地位等同于世纪的发电厂,冷却大型服务器使用的大型冷却塔也被称为信息发电站。琦玉县平坦的土地和丰富的河流水源为双叶町新时代的信息发电站提供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数据中心24小时运转的特征可以让能源的利用更为复合化。用于发电的天然气资源还可以用于燃料电池的生产,冷却后的热水还可以用于地区的供暖。以此为中心构筑起医院,物流系统,食品加工厂和工作人员的住房等。公共服务的24小时化能生产出更多的附加价值。藤村提案的福岛迁移重建计划第一目标是提供新的居住空间和精神空间,并且维持至今所有的社区生活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提供新产业的方向和城市未来的走向。


图11. 藤村提案的双叶町发展方向表现图  刊登在《思想地图2》©RFA


1

批判工学主义建筑&超线性设计论

1.1 工学主义建筑


1995年以后,信息化的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割裂越来越大,建筑家的使命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建筑的意匠被孤立,工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发被重视。动物化时代被消费主义圈养的人们周遭的环境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完成一整套工业化。在高度工学化的社会里人们的喜好,规定人举止的法规,成本,技术条件的数据库越加完备。建筑的形态,空间与功能也由这个巨大的数据库所决定,高层住宅,城市高速路的开发,郊外的大型购物中心随之自动生成。人在其中被表面的视觉多样化所迷惑为之疯狂的同时行为举止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控制。我把这种高度依存于技术和背后体系的建筑称为“工学主义建筑”,并从它与建筑形态的关系定义如下:

(1) 建筑形态是由数据库(法规,消费者喜好,成本,技术条件等)自动设计而生成。

(2)   人的行为被建筑形态即物性地控制。

(3)   建筑是位于数据库与人行为之间的中间媒体


1.2 批判工学主义建筑


类比工业化之于功能主义,藤村尝试转译一下信息化之于工学主义的关系。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初的工业化之后建筑家们对于功能主义的三种态度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肯定工业化的成果并全盘接收功能至上的态度。也就是对单纯的功能主义。为了短时间内大量复制而标准化的工厂建筑和劳动者住宅,学校,医院等等都是其体现。第二种是否定并且反抗功能主义的一种立场。他们厌恶机械化大规模量产崇尚手工业的少量制作。William Morris的art and crafts movements就是其典型代表。第三种立场的建筑家接受功能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原理,通过分析和战略性的重构指明了20世纪的新建筑运动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Gropius,Le Corbusier所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藤村把它称为批判性的功能主义建筑。他尝试把这三种立场根据信息化时代的现状进行整理出三种可能的方向。第一种就是肯定工学主义建筑,毫无批判地适用在世家建筑设计生产中的群体。日本大型组织事务所日本设计,日建,大林组等深层派均属这一类。第二种,通过极为表皮化的意匠以及把玩概念已达到反对工学主义的反工学主义派。安藤忠雄,隈研吾,内藤广以及青木淳等表层派的作品均属于这类。第三种,把工学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原理,通过分析和战略性的重构指明21世纪建筑运动的批判工学主义建筑派。主体是建筑家的组织化事务等新的设计事务所团体。


表1 社会边和和建筑家的反应

资料出处:《批判工学主义建筑》第三章 P113


1.3 Timeline


Robert Venturi 曾在他的著作 一 书中呼吁建筑师避免排他的单一化,尝试更为复杂的整体。Venturi 之后的建筑家为了 回避近代主义建筑的单调,通过建筑设计理解复杂的现实状况,并设计出新的复杂现实。 1990 年代互联网刚普及的时候,虚拟空间被置换为现实空间被人们开始慢慢理解。但 2000 年以后不管是 Facebook Instagram 还是 Twitter 在 SNS 上,人们开始理解互联网 整体的时间流(Timeline)是一个整体。


图12 藤村龍至热衷于发twitter 2019年三月底的Timeline  ©藤村龍至


建筑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着眼点也从时间的延展移动到了时间流动(建筑设计过程的切片连续体)。政治术语里也有一个词叫“渐进主义”,指的是在各个不同的政治局势之下分别作出最恰当的判断一点点接近理想状态的思考方式。


实际上藤村通过2011年以后无数次造访福岛的经验得到的一个启示就是,面对福岛重建计划这样一个巨大的课题的时候,一次性明确所有的现状以及细节开始设计是不现实的,先从能理解的部分设定一个出发点,随着时间的流动一点点接近想要的答案。从一开始就决定”what to do”在脑中勾勒一个大概的设计蓝图的手法其实极为空间化。与此相对,先不在脑中定下整体的大致形态,从确定的部分开始逐渐加入各个细节的考量一点点接近终点“what to do”的设计手法实际上非常时间化。通过不断回答每一个设计阶段的问题的往复蓄积后形态会浮现在眼前。


图13.超线性设计论的原型  ©RFA


建筑师有着极强的空间化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其想象往往容易过于空间化,反过来说容易陷入空间思维方式的单纯化。建筑师还有一个强项是时间化的思维,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把已知项置换成形态,重复这个过程确定整体的思考方式就是Timeline(过程的切片连续体)。


1.4 超线性设计论的三原则及操作方法


超线性设计论是为了满足批判工学主义建筑的设计组织的需要而提出的设计方法论。不同于SANAA的飞跃型进化,超线性设计着眼于每一个具体的小变化,通过不断地细微改进来推进。在设计途中绝对不分裂出数个方案,也绝对出现过程上的倒退,单纯不断重复反馈能确定的部分,渐进地进行设计方案地更新,在不断反复之后获得巨大飞跃。

图14. 超线性设计论 ©RFA


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建筑模型,这里指的不是3D模型或者一堆数据而是手工模型。一般来说,推敲方案的模型会在完成数个阶段的方案推敲后为了确定方案的进度状况特别进行手工制作。但在超线性设计论中,每次变更推敲方案都会制作手工模型进行并且作为记录保存下来。同时,每次跟新推敲方案时把需要更改的地方指定为一点。在单纯修改好方案之后每次更新时候就像计算机保存数据记录一样保存下来。期间不允许重制初始条件,重视方案进化的单项过程和设计后的路径可追踪性。


图15 TOTO Gallery MA展出的大量模型  图为BUILDING K一个方案的38个模型 ©张启帆


藤村把这套方法论的条件总结为:“不跳跃”“不分叉”“不后退”。这是超线性设计论的三原则。遵循这三大原则进行设计,设计过程就好像从鱼卵成长为鱼一般清晰被记录在案,建筑形态的生成也达到了极为美观的可视化。设计过程的清晰的效果非常明显。首先在团队内部的信息互换和说明变得极为容易,就算在设计过程中加入了新的成员也能高效传达设计意图,培养新的成员设计能力的教育效果也非常好。超线性方法论可以把每一个领域的专家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转化为方案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是单纯地重复线性的进化过程最终到达看似非线性的飞跃这一过程,藤村把它命名为“超线性设计论”。


图16 鱼卵的成长过程 © Japanese Society of Developmental Biologists


2

超线性设计论的实践

2.1 个人的“知”且符号化的形态


BUILDING K

图17  BUILDING K 主立面  ©鳥村鋼一


藤村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建筑设计,相较周围的同学起步有些晚。出于本能会把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做出模型使之具象为实体的建筑原型。通过模型间不断比较慢慢确立了自己的设计方法论。经过SHOP U内部家具设计的最初实践,他在32岁那年设计出了自己的处女作BUILDING K。


图18  BUILDING K 设计推敲过程  ©RFA


相比SHOP U家具设计的小打小闹,集合住宅BUILDING K的设计体量和功能都复杂了很多。遵循超线性设计论,首先不决定建筑的形态,从能确定的设计事项开始入手。规定的容积率,结构,每户的租金预算,平面功能排布等21项条件。直到敲定最后的方案一共做了38个模型。不回头,不分叉,每步只修改一项,笔直推进整个规划。可以在相邻的两个模型的细微变化上看到每一次推敲留下的痕迹。最终的方案就是设计团队每一个人个人知识的集合与连续。


图19  BUILDING K 平面图  ©RFA


BUILDING K一层是一个巨大的店面,二楼到六楼为集合住宅。一楼竣工照片来看除了四个交通设备核是无柱的一个大平面。完成后的建筑立面非常干净这点也反映了建筑内部设备收纳的高明。同时也能提高建筑使用年数降低维修难度。结构的思考方式基本参考了菊竹清训代表作SKY HOUSE。


图20  SKY HOUSE 和BUILDING K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鳥村鋼一


图21 BUILDING K 剖面图 © RFA


SKY HOUSE用四面钢混墙柱支撑起主体空间,加建的新陈代谢部分吊在下方。藤村的BUILDING 在四个主要设备核墙体内藏钢结构架到五楼楼板,二层到四层用钢结构悬吊在五楼的巨型楼板之下。五楼以上打破了均质网格通过不同户型的开窗营造出城市不断变化的道路风景。


图22 BUILDING K 设备核的增设使得立面整洁的同时极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修难度  ©鳥村鋼一


菊竹清训在竣工后专程来看了藤村的处女作并留下了“空间寸法和钢结构很妙”“设备收纳核 村野藤吾和康早就尝试过了,见怪不怪”“铝板外墙应该都换成透明玻璃”三句评语。BUILDING K作为建筑家处女作对于建筑各个方面和细节的考虑非常早熟,更独特的是设计过程本身成为了概念。


家之家(House HOUSE)

图23 小屋之家和仓库之家对于符号的把玩越来越抽象 ©太田拓実


之后几年,藤村的兴趣从设计过程论开始过渡到各个元素的构成和符号学意义上。除了频繁参与福岛重建的规划之外还设计了几个私人住宅。仓库之家和小屋之家开始慢慢有向筱原一男第二第三样式学习的倾向。也可以看成对东工大清家清-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塚本由晴谱系的继承和发展。终于在2012年家之家(House HOUSE)横空出世。


图24 家之家 主立面(西)©太田拓実


建筑用地位于东京郊外,整个街区过去是农田在七八十年代随着郊外住宅群开发被重新规划建设。在这次要面对的是平坦的住宅区的拐角用地。按部就班从放一个四方的体量开始方案思索推敲。留下一部分土地作庭院,斜坡屋顶等业主的基本要求之后,这次藤村尝试自发性地规定要素开始解题。


图25 家之家 1&2F平面图  ©RFA


主体量的长宽不由建筑用地的边界线所规定,是建筑师人为规定的6000*6000尺寸。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边长6000的长方体副体量。把一楼客厅和外部庭院设定成相同大小,二楼的平面进行四等分设置3000*3000的房间和卫生间。主立面(西立面)设计上只留下日本木造住宅的最基本家的要素——窗,门,斜坡屋顶。门和窗的位置设计在主体量中轴上,但立面整体又不呈现对称。


图26 家之家 1F内部照片 ©太田拓実


同时为了强调窗这个元素在每个立面的独立性,有意识地让窗上沿贴近梁的位置。为了支撑斜坡屋顶,藤村更是有意识在平面中心点放了承重柱(大黑柱)。日本传统住宅中大黑柱既是结构上力由上至下流动的构件也是家中心所在的象征。筱原一男的白色的家(第一样式)和上原之家(第三样式)的中心分的黑柱和方丈柱(双侧斜撑柱)可视为对传统的回归和抽象化诠释。


图27 白色之家(白之家)与上原之家  ©多木浩二


木造二层,斜坡屋顶,喷涂立面表皮这些立面的构成要素看上去和周围的街道无二。但组合方式却和习惯上有些许差异。这些许的差异却营造出整体结构的自由。可视为Venturi母亲之家的东京郊外现代版。


2.2 个人的“知”且连续性的形态


建筑构成元素的符号学意义在House HOUSE到达了顶峰。之后便相当于筱原一男从第三样式的逃离。筱原在第四样式重新燃起了对城市的兴趣。尝试通过简单集合体的穿插来表达都市的混沌(chaos)。与前辈筱原一男不同,藤村没有显示出对于城市混沌和几何学的兴趣,反而通过连续体这一概念尝试连接建筑空间和城市文脉。这两人在对于城市的理解与表达上也充满了时代精神——泡沫经济的混沌与高龄少子化。


图28 通过家之家后三个个集合住宅开始摆脱构成元素单体


从APARTMENT N开始藤村彻底摆脱了构成元素(尤其是窗户)与符号学(的坑)。开始不分等级(hierarchy)作为一个抽象整体设计建筑。APARTMRNT N就是尝试把围绕建筑主体的外廊道也作为建筑整体网格的一部分进行设计而成。平面上根据集合住宅的基本功能统合后进行三等分,剖面图呈现一个九宫格。外廊道的墙壁设定为一米的一个长条通过两条廊道实现整体的三等分。


图29 APARTMENT N 平面图&剖面图 ©RFA


通过三个小规模集合住宅的设计,对建筑的兴趣逐渐从盒子到分割条,从符号转到了连续体。同时对于开窗部分的防水和窗框的细节把控得到了训练和进化。


图30 三个集合住宅开窗剖面细节掌控的进化 ©RFA


Subaru 保育园

图31 屋顶照片 ©太田拓実


经历了2016年熊本地震,在日本九州地区希望能保护儿童的建筑设计委托越来越多。正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之下藤村接到了Subaru保育园设计委托。地点是福冈市郊外的空地。西面为镇守神社的大片森林,东北方向是广袤富饶的水田和连绵的群山。从文脉上自然需要考量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功能上至少需要两个保育室,分别为两个保育室准备了庭院。分别面向镇守神社的森林和水田。为了营造围合庭院的空间感,园舍体量被设计成了两个大弧线。


图32  Subaru保育园平面图 ©RFA


平面功能排布上把教职工休息室放在可以看到室内外孩子的位置,结果上必然就出现了奇怪的S型。推敲屋顶结构的可能性时候,考虑到九州地区强力的台风屋檐设计长出了2米,同时为了满足室内大厅的活动体验屋顶被加高到4米。最终演变成厚度180的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从一端开始绵延到了大厅的位置忽然变化成自由曲面突出的连续体。突起的自由曲面形态并非处于美观,而是为了抵消建筑角部悬挑结构的应变能。


图33 屋顶结构的应力分析图 ©RFA


因为水平连续长窗对远处群山的视觉切割,大厅内侧望去山显得更近。从庭院向东北角看去,突起的曲面屋顶和远山的自然形态相重叠呈现连续的风景。通过计算机算法优化屋顶形态最终得到的连续体更像是个无心的巧合。


图34 室内外照片 ©太田拓実


2.3 集体的“知”且符号化的形态


超线性设计论从工学手法满足复杂的条件以抵抗建筑单一化。这一方法论从最初的 SHOP U 开始经过数次的操作演习逐渐定型。藤村从 2006 年开始任教于东洋大学建筑 系,以此为契机通过“social design project”开展了对公共政策的介入,同时寻求超线性 设计论在更大范围内的运用。2012 年“鹤岛 project2012”获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project 正式作为东洋大学建筑系设计课程的一部分开始了漫长的试错之路。

图35 超线性设计论 集体多线共同推进 ©RFA


鹤岛project2012


鹤岛市位于神奈川县郊外,是一个人口七万的小城市。比较靠近东京的鹤岛车站周围原先是荒地和农田,经由60年代的住宅区开发公共设施也得到了完善。住宅区和农田的边界线上建成了鹤岛第二小学和南共民馆。 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公共设施都面临严重的老化,当年大量流入的劳动力人口也面临老龄化危机。这也是现在日本社会面临的问题——地方老龄化导致的财政困难和设施统合。


学生拿到设计课题内容里不仅包括基本的设计要求(面积,功能等),还包括方案对住民的设计主旨说明。设计课题完全立足于社会现状,着眼于一般市民的日常使用。审查制度参考瑞士公共设施设计案选拔时的住民投票制度。因此参赛方案需要提交的不只是图纸还有1/500的模型。1/500的模型是建筑师能想象细节的极限缩尺,而且还能清晰地分析周围文脉关系。可以说是城市和建筑相交叉的一个缩尺。


图36 鹤岛project参与的九组学生方案模型 ©東洋大学建築学科


在日本和地区政府和市民一起举行的建筑设计演习其实早已普及。东洋大学至今也多次和市政府合作,但在最后一周进行的发表会上不管学生如何强调自己事先做的社会调查和文脉分析,对于一般市民来说提案都难以升华成有现实感的内容。不限于学生,职业建筑家在新的地区发表新的提案的时候也遇到一样的挫折。市民们最终也就只留下宛如统一了口径一般的“有很努力在想呢”之类的日式讽刺评价。


图37 市民参与投票和对学生方案的讨论 ©東洋大学建築学科


因此共同参与的制度设计尤为重要,这也可能是藤村最擅长的领域——政治学。他将所有学生组成九个设计团队每周和老师进行一次报告和研讨,同样遵循超线性设计论三原则——“不跳跃”“不分叉”“不后退”,按部就班推进设计。每两周进行一次公开会议,一共五次定期举行。每次只有两小时,前一个小时为presentation和预备投票。最后一小时讨论和最终投票。投票只是为了引起人们参与度的一种制度而不是通过票的多少来决定最终方案。投票结束后通过归纳总结出每一个方案的优劣之处,再统合不同方案构成要素上的长处得到最终方案。最终的方案里或多或少会存在每个方案的影子(构成要素)。

图38 超线性设计论的统合过程 ©RFA


超线性设计论的手法在设计手法的公开透明度这点上甚至有意识消解了建筑师创作的神秘感。当十个统一缩尺的模型按时间线一字排开,从开始单纯基于某一个象征性得出的造型到细节的完善一步步计划呈现在面前,最有说服力的早就不以最开始的设计概念,而是能基于复杂的设计条件做出的清晰梳理。梳理后的建筑构成要素的总和成为了最终方案。


图39 超线性设计论集体知的模型展示 ©東洋大学建築学科


为了实现project,藤村动员市民在后期举行研讨会,通过和市民对话在地区议会的之间斡旋多次调停公开说明设计意图,最后发动媒体报道和经济专家的背书实际落成了项目。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在之后的OM TERRACE和小高pioneer village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4 集体的“知”且连续性的形态


鹤岛 project2012 中超线性设计论分为两个部分:多人进行的单线并列进化(推演) +统合性的进化(总结)。可看作多人同时进行的超线性设计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 抽出每一个分支的符号化特征进行拼贴这一操作本身有相当的即兴主观成分在内。这 一操作的依据多半是来自基层的反馈,通过灵活的应对可以避免陷入现代主义的僵直 单一化中。反而言之,看似对于现代主义的反思的渐进主义也容易陷入临场拼贴的僵 化。或许是出于这层考量,藤村在世界格局开始分裂的 2016 年在自己的建筑中有意 识地引入连续体的概念。尝试建筑内在和周遭环境的连续性来反抗新的僵化。


OM TERRACE

图40 位于琦玉县大宫车站东口的OM TERRACE  ©太田拓実&RFA


OM TERRACE项目的初衷单纯是做车站空地上公共厕所的改修。市政府要求在琦玉县大宫车站前的空地上做一个公共厕所。当时情况都谈不上设计,找到藤村的时候只是希望藤村定下厕所的朝向。同时大宫市为了承办东京奥运会一部分竞技项目希望加强自身的国际亲和力。政府希望藤村能在市民和政府之间起到斡旋找到能够增强国际亲和力的功能。


问卷调查得道德答案中居多的要求是公共厕所和Wi-Fi。用地附件的商业街的老板们希望可以把这块地用来做新店家的孵化器。开放的公共空间,连接小路的广场公园,共享单车租赁点等功能也慢慢浮出水面。


图41 藤村龍至步步为营地引导市民运动  ©埼玉県大宮市


通过和市政府的预算磋商,从三种不同的单线进化方案(露天,回廊,大屋顶)里分别选取元素,有意识地整合成动线与环境连接的连续体。在连续体的概念下共存着几个建筑师意图的细节操作和反转。首先是极细的结构柱撑起轻盈的天台,若没有笨重的电梯核,轻快的台阶会显得整体更加轻盈。其次OM TERRACE在构建的搭配上人为制造了一种混乱。一般建筑都由粗壮有力的主体结构(1级构件)配上轻盈明快的细节构件(2级构件)。通体钢结构的OM TERRACE在组成结构上有一混淆其寸法,通过扶手的笨重细节设计让其在视觉上产生了一二级构件的混同(1.5级构件)。



图42 极细的工字钢   与工字钢混同的扶手细节设计  ©张启帆&RFA


小高pioneer village

图43 小高pioneer village 草图  ©RFA


311福岛核泄漏之后的几年里,委托人希望藤村设计一个灾后复兴的新据点。实现重建家园必须的Maker‘s space,Co-working office, Guesthouse功能之外,藤村把这个建筑诠释为“重新生产受灾区新日常的工厂”。一般来说,工厂是保护企业机密不外泄而对外封闭的工业设施。近几年也出现了积极对外开放工作空间开示制作过程的新工厂。开始设想在内部举行大的活动所以设计了向心性极强的主空间,到后期藤村开始不对功能分主次(hierarchy),把“工作”“住宿”“制作”这三种不同的技能放在一个时间的连续线上进行考虑。


图44 落成后内部照片 ©新津保建秀


对于这个建筑最重要不是向外部发出新的重建的决心,而是在自发地在内部生产出平静而崭新的日常。形式上在连接Co-working space和Maker’s space之间设计大台阶让外人在这里停留听讲座发生交流,参观内部后到达工坊地连续动线。


3

从连续到离散的尝试

超线性设计论的使用在建筑体量,现实条件的可能性以及精力上受到极大的约束。这源于建筑设计巨大的信息以及关系处理的本质,绝非一套设计方法论可以解决。受限于超线性设计论的局限性,藤村开始寻求新的设计工具。


3.1 G Chair& Deep Learning Chair


图45 Deep Learning Chair ©Nacasa and Partners


G Chair的尝试在手法上使用大数据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类型的椅子,通过构成要素的组合统合成各个国家的椅子的原型(prototype)。具体操作是通过Google Image里用不同国家的语言搜索椅子(chair いす Silla…),对检索出来的椅子照片通过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最后通过不同类型要素的拼贴组合生成具体原型。最后通过统合各个国家的椅子原型的要素生成了Global G Chair。


图46 Google检索chair进行归纳  ©東洋大学建築学科


图47 结果令人困惑的G Chair ©東洋大学建築学科


超线性设计论对元素的统合过程中对于元素的选取过去主观,设计美感上会留下很重的硬伤。过了四年,藤村又尝试对九国27种椅子的原型进行3D建模,对比例进行参数化处理制作了一个椅子的pattern language数据库。通过机械语言的深度学习把数据库转化成体素点群(voxel data)。如果说Global G Chair是人类学版本的主观探索,那这次就是纯计算机化的机械尝试。光是体素点群不足以支撑基本力学构造,对点群进行人体工学优化后得到令人困惑的最终形态。


图48 各国椅子特征整理与体素点群计算 ©Nacasa and Partners


图49 Deep Learning Chair的人体工学优化  ©Nacasa and Partners


在现阶段,似乎人类更擅长分析基本类型,抽出原型和特征这一工序。但接下来对数据的解析和再现经典形态这步,可能交给计算机操作更为准确。交由人类来完成这步似乎相比结果的正确与否,人类会更加在乎其形态的可理解性和美感。人类对形体的理解和感受力或许能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单纯同时也会扼杀可能的未来。Global G Chair这一独特的结果其实也可以看作对人类理解力的一种嘲讽。


图50 仿佛在嘲讽人类理解能力的Deep Learning Chair实体 ©Nacasa and Partners


未来因为计算机介入,设计或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可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理解之外的交流方式。就好像我们对Subaru保育园屋顶突起的设计碰巧和周围群山相呼应忍俊不禁一样,算法语言创造的新型设计或许会孕育出人类别样的幽默。


3.2 G House 符号残片的嘲讽


通过图像检索功能设计了啼笑皆非的椅子之后这次尝试设计住宅。同样的手法用日语搜索住宅归纳照片的特征推导出四个基本原型,进行统合后得到了在日本随处可见的住宅典型。


图51 G house的特征整理统合 ©RFA


在此基础上设计最典型的平面和剖面整理出Google版本的日本住宅的原型。更让人捧腹的是,藤村直接把这个方案提交了2019年三月刊的新建筑住宅特集SE构法。这本新建筑特集的本意是日本大型建材商希望向普罗大众兜售SE构法的经济实惠和空间自由度。藤村拿着Google推导出的原型加了梁和柱的概念就刊登出版了。表面是去除梁和柱以外的多余要素,深层恐怕是对大型建材商“广泛用途“和”经济实用性“的嘲讽吧。


图52 2019年三月住宅特集的SE构法特刊 ©新建筑 住宅特集


3.3 离散空间的实践


图53 2018年东京乃木坂TOTO Gallery MA离散空间展示空间 ©Nacasa and Partners


在至今的实践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计算和瓦楞纸的拼接一比一制作了一系列的家具和空间模型。在边长为2.7m的正方形空间里作为结构的六根基本柱通过空间的切断和复杂的连接完成的café吧台“离散空间C”是最初的原型。


图54 离散空间最初的实践 café吧台——离散空间C  ©東京藝術大学藤村研究室


展览的内部空间设计上改用白色厚纸板的拼接创造出更轻盈的结构。空间操作上几乎用同样的手法利用结构柱之间的连接切断营造公共和个人空间的混淆感。视线和身体的分离这个课题本身带有极强的东亚传统色彩,可以说藤村用计算机创造离散空间的尝试带有极强的传统回归的意味。如何用当今的结构和构法重新唤起人们的空间记忆可能是藤村接下来的课题。


4

问题和答案共存的轴线——列岛改造论2.0

4.1 田中角荣的《列岛改造论》


只有小学毕业田中角荣极具战略眼光,为日本战后国土整体开发提供了长 远的规划。田中角荣内政外交手腕极为强硬因此也惹恼了既得利益阶层和背后 的美国势力,不得善果死后身败名裂。至今在日本政治史上都是一个极为敏感 的人物。藤村却认为田中角荣是日本战后最大的 Architect(新秩序的构建者)。 田中角荣所描绘的列岛改造论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覆盖全日本的综合交通网实 现全日本一日行动圈,同时把集中在太平洋一测的工业带重新再分配到全国各 地消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图55


明治维新恰逢百年的1968年在田中角荣眼里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用刷新明治百年后的政治格局般的第一人称在《列岛改造论》中叙述了他的列岛改造梦。其实《列岛改造论》的基础是1950年制定的《国土综合开发法》。1960年的新日美安保条约缔结后的体系下,日本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确立了日本进口原材料加工出口创汇的国策。在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下,日本京滨,中京,阪神,北九州西大工业区得到了扶持发展。田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列岛改造梦提出的工业区向四国,日本海,东北地区的分配方针以及全国范围的综合交通网建设为日本之后几十年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愿景。


图56 遍布日本全境的铁路网  ©Japan Railways Group


60年后现在看来,列岛改造论中核心的交通网建设已经全面完成,直至南部的冲绳和北海道的新干线也已经通车。21世纪以后东京人口密度过高,地方老龄化问题显著。日本国内制造业向国外的加速转移和基础设施老化伴随的地方财政困难使得日本地方上失去个性和活力举步维艰。311和阪神大地震暴露出的交通网的脆弱和汽车制造业抗灾能力的低下。灾后丰田和日产车厂也开始在各处分散建立新工厂。伴随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本也在迎来产业调整的摸索阶段。


4.2 问题之轴:福岛-琦玉-滨松-冲绳 (核泄漏-郊区化-移民-美军基地)


图57 问题之轴 ©新津保建秀


列岛改造论奠定了战后日本国土建设的格局,其成立的根本还是在基本的电力开发供应环节。福岛核电站所泄露爆炸事故造成的能源恐慌和真空带影响到战后日本国土建设的基盘。战后对外贸易立国,国土建设和制造业的国家identity因为能源危机受到挑战。


311核泄漏事件后,双叶町灾民被安置到琦玉县。两年以后,整个福岛大多数人都被疏散到琦玉县避难。以福岛为起点,琦玉县正好在西南方向45°。这也正好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风水学)中鬼门线的方向。藤村以这根轴线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延长经由滨松到达冲绳。东京首都人口和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琦玉县郊区化,滨松接纳大量巴西劳动力造成的民族对立,71年冲绳返还后根据日美安保协定驻留冲绳岛美军基地的美军舰队。战后政策造成的诸多艰难课题就聚集在这条轴线上。藤村把战后政策遗留的诸多艰难课题聚集的轴线命名为问题之轴。


4.3 列岛改造论2.0   延长线: 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图58 其延长线——解决之道  ©新津保建秀


日本列岛资源过于集中的国家产业结构问题也可以看作90年代至311大地震为止政党更迭的产物。90年代也出现过重新分配日本产业的具体资源的“道州制”但因为其后数次自民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政权更替未能实现。藤村在《日本2.0》一书中提出JR(Japan Railways Group)是日本战后最大的Architecture,也是未来有战略意义的出口品。回顾战后政治史与日本国土开发的关系,可以说JR是由三代Architect完成的空间政治学的杰作。首先由田中角荣提出基本设计方案(工业再分配与全国范围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交到中曾根首相手里画施工图(国营铁路集团的六分割及民营化),最后由小泉纯一郎进行现场施工管理(政府规制放缓)。


图59 日本战后三大建筑师 田中角荣(基本方案)中曾根(施工图)小泉纯一郎(现场监工)


向海外输出新干线系统(Architecture)的动向在9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1989年首尔-釜山行线路决定引进国外铁路系统,可惜JR刚完成企业重组错过了这个机会。亲日的台湾订单也被欧洲铁路抢走。从2000以后开始的频繁的列车出轨和地震造成的事故让东南亚国家重新关注日本JR的铁路系统。日本新干线和飞机在价格上能对抗的公里数大约在500-1000km。此外日本JR联合民间企业发展车站周围复杂商业设施的经验也可以作为东南亚国家的参考。因此藤村继续延长问题之轴一路经过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借技术和制式的输出发展东南亚经济圈促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还能引进大量的东南亚劳动力通过在全国各地分散外国居留地加强地域建设和观光产业。藤村把通过JR Architecture输出东南亚经济圈开启亚洲改造的计划称为“日本列岛改造论2.0”。“问题之轴的延长线同时也是解决之道。”


图58 日本列岛改造论2.0图解  ©RFA


4.4 Toward a Social Architecture


建筑家过去所承担的设计职能随着虚拟空间的拓展转移到了网页设计者,自 媒体人和程序员一方。藤村龍至在 2014 年出版的著作《批判工学主义建筑》一 书的最后提到:“至少现在,虚拟 Architecture 还不能左右政治。我要做的就是 连接虚拟与现实空间进行开示化的设计。并且不让Architecture暴走引发恐慌。 Architecture or Terrorism. Terrorism can be avoided.” 短短几年间,大数据和算 法的运用使得人们被更国家机器(Architecture)精确定位,政治动员也变得越 来越现实。藤村含沙射影提到虚拟空间的暴走也早已成为现实。建筑师的职能早已不是用充满神秘主义的建筑草图和花哨的表现图去迎合现实。藤村近似疯狂的 实体模型生产消解建筑神秘主义的同时更像是在对新时代主角——民主制度下左右政治的“市民”理性思维的指引。


Toward a Social Architecture!


END


参考资料



左:『ちのかたち 建築的思考のプロトタイプとその応用』

右:『批判的工学主義の建築 ソーシャルアーキテクチャをめざして』


左:『日本 2.0』

右:『思想地図 vol.2


左:『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

右:『日本列島の将来像 21 世紀の建設へ』


左:『模型とのつぶやき』

右:『1995 年以降』


左:『地域主権型道州制の総合研究 社会経済分析の視点から』

右:『日本列島改造論』


『篠原一男 住宅図面』



作者介绍

张启帆

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堺アトリエ图书管理员


推荐人介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