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包括避免给孩子传递负能量、尊重孩子的成长能量、避免当众纠正孩子、少唠叨、避免哭穷教育以及不向孩子宣泄情绪等。父母应该通过爱和认同为孩子赋能,让孩子成为乐观、阳光、充满正能量的模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避免给孩子传递负能量
父母不应该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避免将委屈、怨恨和不满转移给孩子。吐掉苦水的父母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轻松,但孩子内心却可能积满苦楚和压抑。
关键观点2: 尊重孩子的成长能量
孩子是一个能量体,父母需要不断往孩子内心的杯子里填满'爱'与'亲密',让孩子始终保持一股拼劲。父母应该避免吸食孩子的成长能量。
关键观点3: 避免当众纠正孩子
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应该学会控制情绪,关起门来教育。郑渊洁说过,要想毁掉孩子,首先应该摧毁孩子的自尊,让其在公众场合丢脸是有效的方法。
关键观点4: 少唠叨、多身教
父母应该少唠叨,用行动代替语言去影响孩子。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通过身教,通过行动来展示期望的行为,而不是不停地唠叨和批评。
关键观点5: 避免哭穷教育
哭穷是一种毒药,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感到他们是不配得到美好的东西。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拥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不被贫困捆绑,孩子的内心才能丰盈而富足。
正文
*贴片包含广告
博主曾做过几年家教,也从事过教育培训工作,接触过上百个家庭。
在对比了一些上层家庭和中层家庭的教育方式后,她发现: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拼能量。
很多富人家庭,他们孩子之所以目标感强,综合能力高,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气场强大,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一直在给孩子的成长做“增值”。
比起成绩,他们更专注提升孩子内在的自信,外在的掌控,让孩子始终保有一股拼劲。
而反观一些普通家庭,父母因为自己过得不太好,就把自身的焦虑、压力、情绪通通转嫁在孩子身上,
让家庭充满内耗,让孩子被负能量吸食,逐渐变得自卑、懦弱、消极、悲观……
是啊,孩子是一个能量体,拥有高频能量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在吸食孩子的成长能量。
抱怨卖菜的缺斤少两、
吐槽领导故意刁难、
诉说父亲的各种不负责任。
但凡她稍有不听话,妈妈就会说自己如何命苦,养育她受了哪些罪,忍了哪些委屈。
年幼的她,一度觉得妈妈太苦了,她想拯救妈妈,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坚持做忠实的听众。
可时间久了,她也变得厌世悲观,读初二时就被确诊抑郁症。
直到现在,她每个月都还要走进心理咨询室,去疗愈童年受伤的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毁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父母和孩子抱怨,本质就是“负能量转嫁”:将自己的委屈,怨恨,不满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吐掉苦水的父母,一身轻松,但孩子稚嫩的内心却积满了苦楚和压抑,阳光再也照不进去。
想起看到的一个视频,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
智慧的父母,是纵使生活给了他们一颗酸柠檬,也会把它切成柠檬片,加上蜂蜜水,倒给孩子喝。
父母积极乐观,孩子才能从心中生出无限希望和力量,去活出精彩人生。
《少年说》里有个高一女孩祈求妈妈不要再当众教育她,给她点留面子。
“你不分场合地犯错,妈妈能不纠正你吗?即使在外面,难道孩子的面子比妈妈的还重要?”
将大人的面子与孩子的面子对立,是很多父母没有察觉到的事。
“孩子犯错,家长当众指责,不过是想教育给别人看,以此表明自己不是不管孩子,不是不负责任。”
大庭广众,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父母的面子是维护住了,孩子的自尊却碎了一地。
郑渊洁说过:“要想毁掉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
杀手锏就是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妈妈当着他老师和同学的面,狠狠批评了他一顿,还扇了他几个耳光。
还有位网友,因为去网吧被叫家长,爸爸来了又骂又打,还让他当众下跪,最后孩子慢慢变得不正常了。
所以,下一次孩子犯错时,请学会控制情绪,关起门教育。
被父母的尊重和爱滋养着成长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才能活得无所畏惧,自信而坚定。
《老师请回答》中,就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念叨几句。
儿子在写作业,她过来就是一顿语言炮轰,不是挑剔儿子写得慢,就是挑剔儿子写得不好。
“你是在想题呢,还是想游戏呢?”
“做了几道题了呀!
”
她每天催着、盯着、不停唠叨着,可儿子就是故意似的,越说越不好好学。
后来,儿子更是学会顶嘴、撒谎、离家出走,怎么让妈妈生气,就怎么来。
妈妈不懂,为什么自己费心费力,却始终教育不好儿子。
节目组老师一针见血指出,是她无休止地唠叨,让孩子不得不用叛逆的行为宣泄自己的不满:
从本质上讲,唠叨只是父母的一种心理需要,以关心、讲道理之名,来缓解自己的无力和焦虑。
但被语言炮轰的孩子,接收到的其实只有父母脸上的不耐烦、不信任,还有语气里的埋怨、指责或命令。
少一份说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动代替语言去影响孩子。
“以后上超市不能随便见着东西就拿,一定要先看价格。
这位妈妈其实并无恶意,她大概只是想借机教育女儿,钱来之不易,又或许是下意识地希望女儿感恩父母的付出。
但她不知道,她达到了自己目的的同时,女儿心里也种下了贫瘠的种子。
如父母所愿,她会听话、体贴、懂事,但她却会有深深的“不配得感”。
就像奇葩说辩手席瑞,他从小听得最多的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所以长大后的他,即便努力改变了生活的不富裕,没钱的恐惧感依然如影随形。
直到今天,他去一个消费场所,只要身上没带够3倍以上的钱就会倍感不安。
面对别人对他的好,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而是觉得“我不配。”
所以,如果孩子要求正当,你有能力满足,不妨痛快地答应;
如果没有能力,就坦荡地告诉孩子原因,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有美好的东西。
不被贫困捆绑,孩子的内心才能丰盈而富足,对人生始终充满自信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