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陶身体剧场将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数位系列作品《16》和《17》。这两部作品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委约支持,延续数位系列的简约及质朴,并拓展圆运动技术,在探寻东方身体美学的实践中,展现身体运动实验的感染力。《16》采用不断变换的彩色灯光和跃动的电子舞曲,以游戏舞龙、贪吃蛇为蓝本设计走位。《17》则更注重声音与身体的互动,营造沉凝而广阔的舞台质感。两部作品各具特色,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体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陶身体剧场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数位系列作品《16》和《17》。
这两部作品是陶身体剧场的最新创作,将为国家大剧院的观众带来极具感染力的身体运动实验。
关键观点2: 两部作品获得威尼斯双年展委约支持。
这显示了作品在艺术界的高认可度,也为观众带来了更高的期待。
关键观点3: 作品延续数位系列的简约及质朴,并拓展圆运动技术。
这体现了陶身体剧场在舞蹈创作上的独特风格,以及对新技术的运用和创新。
关键观点4: 《16》采用不断变换的彩色灯光和跃动的电子舞曲,以游戏舞龙、贪吃蛇为蓝本设计走位。
这将为观众带来极具魔性的视听氛围,穿透舞台的互动感将让观众忍不住跟着节奏同频活动头颈。
关键观点5: 《17》更注重声音与身体的互动,营造沉凝而广阔的舞台质感。
舞者的声音和身体运动将同步发生,释放出的能量将在舞者之间和观众身上传导,带来心灵的治愈。
正文
10月6日-7日,
陶身体剧场
数位系列作品
《16》《17》
将登国家大剧院,为观众带来极具感染力的身体运动实验。
获得
威尼斯双年展
委约支持
的两部现代舞新作,延续数位系列的简约及质朴,并进一步拓展了圆运动技术,在探寻
东方身体美学
的实践中,从“顺其惯性”的意象里生发出“瞬间流变”的无限可能性。
上半场的
作品《16》
首次采用不断变换的彩色灯光和跃动的电子舞曲,让剧场空间变成一个巨大的舞池。
以游戏
舞龙、贪吃蛇
为蓝本设计走位,16位舞者排成线性队列,流动、盘旋、行进……身着黑袍的舞者宛若虚拟网络的一个个编码符号,组成
一串时间的线条
不停向前更迭。
舞者在限制性的走位中同步进行繁复而细微的肢体变化,由头部牵引至躯干、足下,带来
头部运动
的极致探索。
扭转的头,旋拧的身,
身体极简,音乐极繁
。
作品《16》
对舞者对观者都是一种冲击和挑战。极具魔性的视听氛围带来穿透舞台的互动感,将让观众忍不住跟着节奏同频活动头颈,打开身心尽情享受此刻
理性的疯狂
。
下半场
作品《17》
的舞台像
可视化的声波
。
舞者以集体喊声为信号快速坠地,或分散或凝结,在
有与无
之间建立桥梁,让声音可视化、身体可听化。
摔打,反弹,滑动,拉扯,对抗
。
每一次移动好像
沙尘扬起
,而后如
陨石落地
回归地面。
当17位舞者完成近30分钟的
纯地面运动
,乱码的声音海洋将回归一霎的静止。
身体的缄默
与
声音的缄默
同步发生,仿若伴随一道无声的惊雷,舞台上的狂风倏地停了下来。
《17》
是编舞陶冶在对话作品《7》的基础上,再次延续声音形态与身体运动的
声形实验
。编创过程十分开放,发声词语、动作节奏,完全是由舞者自由决定。
作为旁观的观众,不去试图听懂这些声音碎片时,会更纯粹地感受到声音与身体的关系。17个舞者组成一个庞大的
共振磁场
,营造沉凝而广阔的舞台质感,释放出的能量在舞者之间互相传导,也散溢到台下的观众身上,带来
心灵的治愈
。
“
《16》
是个站着跳的舞,而
《17》
则是在地板上平躺着跳的舞。因此,这两部作品在空间维度上形成了有趣的对话。”
陶冶
如是说,“我所有的创作都在寻找一种
身体的语言
,那是一种无需言说的状态。”“无论是声音还是身体,这种能量在现场都得到了展现。”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16》《17》
艺术总监:陶冶、段妮
舞团总经理:王好
排练总监:黄七七
视觉总监:范西
演出总监:君君
行政总监:邰元旭
DNTY执行总监:宁贺
技术/灯光执行:董火亮
音响技术:廉晓杰
演出统筹:君君、邰元旭
实习行政:戈泳思
“数位系列”《16》 演出时长:30分钟
编舞:陶冶
音乐:小河
舞者:黄七七、徐福进、佟雨升、李思雨、
刘译仁、
孙蕾芮、程乐婷、李佳钰、
万露、
吴振凯、逯文超、刘黎嫄、
张卓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