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隐居修行始于何时,已无从考究,而庄子是先秦时代隐士的代表,庄子表面上看起来疯癫不合常理,甚至吃个饭都要向邻居乞讨,
然而他真的是因为懒惰或无法解决温饱,导致生活环境低下而选择隐居的吗?
实际上,楚王曾经重金聘请他出任相国,然而庄子却拒绝了,因为他看透了战国时代复杂的社会背景,不愿参合世俗的明争暗斗。
他并非是没有才智,相反,正因为有才智,所以看破了世俗。有些人因为在现实工作没有经验,或者学历不高而选择隐居,那样是不对的,虽然道士也有许多隐居山林,但其中不乏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者,如葛洪、陶弘景等。故,有经历者,才有资格说自己看破了红尘。
隐修是否是至高的修行之路,所以只有走进深山,才可体悟“道”的真谛呢?我把《知北游》中庄子答复东郭子的部分语录整理出来予以说明。“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在此,庄子为了表达“道”在世间的广泛性,所以把“道”比喻的很低下,就连低等的动物,日常所见的器物,甚至肮脏的尿粪均有道之所在,这里并非贬低“道”,而是为了打破人们形而上对“道”的认知。
“道”不是特定的某种高等事物所拥有的,万事万物均有“道”。
同样,无论我是在坐公交,或是在家中,又或在公司都是可以学道的,它是没有限制的,无论你是遁世或是入世,只要拥有对“道”的信仰,都可以在万事万物中体会道之所在,因为万物本身就是“道”所化,故有道之所在。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思即是说,上德之人不执迷于外在形式上的“德”,那样的德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有德”,而下德之人,比较注重从外在看来自己有没有“德”,虽然说下德这也是一种“德”,但它不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我们学道没必要在意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是否符合他们主观所谓的“德”,而是做好自己的本分,从自我的实际去看待,也不必因为自己是信仰道教的,就要在现实生活中做些什么事情,或者四周宣传自己,一切顺应自然,这样的“德”才是符合“道”的“道德”。
除此以外,道教是非常注重师徒相传的宗教。
所以,学道得有个师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打算去深山隐居的人,这点就更为重中之重了。
《正一威仪经》记载了老君告诫天师关于入道的话,谓初入道门,诣师奉受券契,不受券契,土地山川守界真官,不上道名,治官障碍稽留,难为成道,受此券契,天地门户,不敢稽留,次当诣师奉受治箓、三归五戒,不受之者,则治司不书,土地不明,不摄五炁,不关四司,受此治箓,则魔王拜伏,自称下官。
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简单理解成,如果一个人入道,没有拜师,没有被授予传承的信物,那他就没有被录入道籍。
用俗话来说就是“黑户”,“黑户”的个人权益是无法得到法律保障的,同样,若自己入道却是个“黑户”,去隐居山林,便得不到土地等神的护法,易被山冢野鬼侵扰,没有受戒,若是受到邪魅诱惑,就不知制止欲念,那样是难以成道的。
《度人经》有段话非常好,那就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这话所要表明的含义,可说是道教弟子对待世俗应要有的态度,那这话什么意思呢?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人若想要成就仙道,首先就得尊重生命,这点也是道教自古以来很注重养生的思想体现,但不能太狭义认为只要自己活得好就可以了,“贵生”一词是具有广泛性的,所以,也包括了要尊重他人生命的观点。
“度人”也是一样,不能够认为度自己就完事了,同时也得度别人,可以用“自度度他”这一词来形容。
老子曾经就说过我有三宝,而其中最首要的就是“慈”,你对待他人和蔼,向他们宣说道法,那样既可以引人入道,又可以增长自我见识,此便是“无量度人”了。
如何做到这些方面,就需要我们道教弟子积极去面向社会,如果我们以为隐居山中才是最佳修行方法,那样就会停留在某一层面,是不会进步的。
本文作者:曾山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