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在东旭集团总部“国学领导力”高级管理干部培训现场,著名学者、中国文化书院王守常院长正向东旭高管们讲授“宽猛相济、政是以和”的精深国学思想。在场学员很喜欢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的培训,现场的热烈讨论和互动交流始终不曾间断。
这次课程有个充满能量的名字——“焰阳计划”,这是东旭集团针对各产业集团及职能部门一把手培养计划,核心在重点打造高管们“谋篇布局、目标分解、团队管理”三方面能力,帮助这些为集团做决策的领导者解决“如何面对未来制定与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
作为业务涵盖光电显示材料、高端装备及汽车制造、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新能源与环保以及产业园区的高科技实业集团,伴随东旭二十年稳健成长背后,是公司以人才管理为本,不断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和系统运营升级的努力。
2008年,为完成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中央决定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被称为“千人计划”。而当时的东旭也正处在液晶玻璃基板赶超国际巨头的关键期,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生产规模的扩张和技术换代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公司面临的现实却是研发型科技人才的严重匮乏。
一天下午,集团董事长李兆廷给人力资源负责人出了一道考题:模仿国家的人才引进战略,搞一个东旭版“千人计划”——不限地域、不惜代价,用半年时间为集团引进1000个高端技术人才。
陡然接到任务的人力负责人当场呆住,这么多年来东旭一直在讲“降本增效”,怎么突然变得这么“阔绰”?
尽管带着疑问,但人力负责人马上进入东旭“一年干别人五年事”的加速度模式,马不停蹄地跑遍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并与海外高科技人才大量接触。终于在半年后将一份东旭版“千人计划”名单提交到李兆廷面前。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份东旭版“千人计划”吸收的人才梯队成为东旭打赢液晶玻璃基板战役,并相继在光电显示、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的主力军。
2009年底,东旭着手在郑州建设第一条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并于2011年成功建成投产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实现了国产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扭转了液晶玻璃基板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千人计划”引进者,现任东旭旗下上市公司东旭光电总经理的王立鹏回忆:“整套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的技术和设备要求非常高,由于严密的技术封锁,东旭技术团队只能靠自己摸索。李总带领技术骨干熬了无数个通宵,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最终成功研制出溢流砖,解决了玻璃基板成型过程中的一大技术难点。”王立鹏曾是国企负责人,跟随李兆廷多年,凭借彼此的信任和他在光电显示产业优秀管理被重用至今。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在两千多年前为人才培养构思的理想状态,也成为东旭吸引人才,夯实企业源动力的指导思想。前不久,为满足集团产业布局日益国际化的需求,东旭又重磅推出“未来领袖”全球人才招募计划,意在邀请海外能人加盟东旭共铸辉煌,也进一步体现了“积水成渊”的决心。
现任东旭集团常务副总裁武吉伟原为大型国企财务负责人及班子成员,放弃原有的人人羡慕的“金饭碗”而选择一家民营企业,他有着独特的考虑。“东旭着眼实业的发展路径是吸引我的首要因素”,对于一直在油气、建材等领域从业多年的武吉伟而言,民营企业干大干强实体产业,着眼国计民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希望能和东旭一起实现我下半辈子的人生价值”,武吉伟坚定的说。
找到“蛟龙”仅是开始。每一个人才来到东旭,公司会想尽办法为他们卸下顾虑和担心,提供最好的办公环境和工作便利。曾经,一篇“再不要说你吃过比东旭更好的食堂”热文火爆朋友圈,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东旭为每一位员工精心准备的一日三餐,福利待遇可见一斑。此外,据说东旭人力为招进来的高端人才配备专人服务,针对入职前后的情况进行追踪辅导,为的是减少新进人才的不适应性。
除了吸引人才,东旭还善于借助外脑。公司实施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深度合作,采取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技术转让和人才培育等方式,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机制,同样给“东旭速度”增添了后劲。
然而,对于用二十年时间即达到接近两千亿资产规模,并雄心勃勃提出“一年干别人五年事”的东旭而言,仅从外部吸引“蛟龙”显然不够,还需要大量企业内生的高端人才。只有形成稳健、长效的内部梯队人才培养机制和能力,才能有力支持东旭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