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生蚝以后,中国吃货一直比较忙。
话说4月24日,丹麦驻华大使馆发出了生蚝求救信号。
这下中国吃货可坐不住了。
什么?生蚝太多?!
我大天朝的吃货们完全不能忍啊!
丹麦赶紧弄个生蚝旅游签证,我们去帮你把生蚝吃成回忆!
5月5日,丹麦环境和食品部长伊斯本·伦德·拉尔森也对此事做出北欧式慢半拍的反应:丹麦政府已经开始研究丹麦生蚝出口中国的可行性。
还真有人去了……
这边丹麦的生蚝还没吃完,瑞典旅游局插了一脚,邀请中国吃货去他们那儿吃世界上最好的生蚝,赤裸裸挑衅丹麦。
当然这也反应了中国吃货的受欢迎程度。
丹麦生蚝的“求救信号”还没走远,古巴又发出螃蟹泛滥SOS。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古巴猪湾被数百万只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地蟹“占领”了!
看到这儿,中国的吃货们都急坏了,放着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们竟然能让它们满地跑?
面对这种事儿,中国吃货们正义感爆棚,纷纷“倾毕生之所学”出谋划策。
中国吃货的威力早已名声在外,一旦生物入侵,老外们便用期盼的眼神望着中国 —— 吃了它们吧,拯救世界。
事实上,
拯救世界物种平衡的重担已经不是第一次落在中国吃货的肩上……
澳大利亚:海胆泛滥
2014 年,澳大利亚塔州科学家“斯格特凌(Scott Ling)”在一项海洋生态中研究发现,由于繁殖条件有利,澳洲东部沿海水域的海胆数量猛增,数量庞大的海胆即将会啃光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原始珊瑚礁。
不过,专家认为不用太担心,因为他们已经隐隐感觉到了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澳洲科学家们希望中国市场对海胆的需求量能防止珊瑚礁系统走向崩溃。
海胆数量猛增对水产行业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随后,位于 Bay of Fires 的全澳唯一一个获准出口的海胆加工厂立刻立刻积极运作,打开了中国市场。
挪威:帝王蟹成灾
从 2014 年就开始等着被我们拯救的还有帝王蟹泛滥成灾的挪威。挪威本来没有帝王蟹,20 世纪 60 年代,俄罗斯科学家把 7 只帝王蟹带进了挪威海域。一个不小心,50 年后的 2014 年,挪威帝王蟹数量已经超过 2000 万只。
然而,挪威只有约 500 万人口,帝王蟹能达到 2 米长,15 斤重。挪威政府明白,光靠自己吃是吃不完的。
于是,挪威开始大力宣传“帝王蟹与极光之旅”。2016 年是 11 年一轮回的极光爆发期的最后一年,看极光不用再拼人品,中国人去北欧各国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据统计,2016 年参加极光旅游的中国游客量增长了 400%。
中国吃货再一次没让老外失望,帝王蟹消耗量有所增加。虽然这 2000 万只帝王蟹也不是几万吃货就能解决的,不过挪威政府看到了点希望。
真正让中国吃货声名鹊起的是缅因州龙虾。
上个世纪 40 年代开始,美国缅因州凭借自己的环境优势成为了龙虾大州,他们养殖的大龙虾称霸西方世界。每年夏天老外们为了吃上一口最肥美的龙虾都需要提前预定,有时候都排不上号。
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当地龙虾的行业态势开始持续走低。。。
直到2012年,由于气候的变化,和当地渔民对龙虾天敌的过度捕捞,龙虾生长繁殖更快....
那一年缅因州的龙虾产量井喷,整个州一共抓了5.7万吨的龙虾。
(5.7万吨什么概念... 正常个头的龙虾一般一只1斤多,大一点的2斤... 就算全都是2斤一只的大龙虾的话... 那一年,一年就抓了5700万只龙虾..... )
当时渔民们还没太当回事儿,毕竟之前都供不应求的好嘛,他们觉得这一下子说不定还能多赚不少。
然而原本信心满满的她们,却看着龙虾的价格在慢慢下跌...
直到跌破了成本价每磅4美金,直接卖到了1.25美金一磅都有些吃力的时候...
(1.25美金一磅... 一磅450克, 也就是说,一只接近2斤的大龙虾大概也就不到20块钱人民币...)
大家发现大事不好了!
我们的龙虾被人民抛弃了!
人民不爱吃了,连狗都不吃了啊....
眼看着百年传承下来的产业这是要完?!!
当地人也是急的不行....
难道是我们宣传的不够???
他们紧急建立了一个宣传本地龙虾的网站,
介绍当地龙虾产业的悠久历史,称赞当地龙虾肉质的鲜美,
还研发了不少新式菜谱。
然而最后都扑街了。
眼看着回天乏力,百年产业几乎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缅因州政府隐隐感觉到了一群散发着东方神秘力量的人,
他们是中国吃货!
要说他们最后才把希望寄托于中国吃货的身上,估计也是犹豫了很久。
因为在2010年左右,缅因州龙虾养殖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当时每年中国进口的龙虾只占他们总产值的1%。
然而这几年他们发现...
中国人貌似也喜欢起吃龙虾啦!!
缅因州政府像找到了救世主一样发现了新希望,当地的渔民个经销商开始疯狂联系各种出口中国的门路,试图进行最后一搏。
中国的吃货也果然没让他们失望!
这一波正好赶上中国人开始迷恋龙虾的时期,而且缅因龙虾肉质鲜美,很快就俘获了中国吃货。
因为从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现在中国进口龙虾包括缅因州龙虾在内,占到了美国龙虾出口总额的15%,
而且每年的需求量都在爆发性的增加。
成吨的龙虾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小菜一碟,光去年一共吃掉了 7.5 亿元。
而且,据每日邮报 1 月报道,中国人对大龙虾的消费热情还在持续高涨,而今年的产量却下跌,目前龙虾的价格已经被大大拉高。
中国吃货靠吃吃吃就这么救回了美国一个产业……
声名远扬的中国吃货们真是人红事非多啊。
5月6日,一则澳大利亚三文鱼泛滥没人吃的新闻再次刷爆网络。
澳洲广播电视台ABC发了一篇新闻,里面声泪俱下地表示
“你们都去丹麦吃生蚝了,
谁来救救我们土澳的三文鱼啊?!”
中文版文章所引述的ABC原文报道 图abc.net.au
澳网原文http://www.abc.net.au/news/2017-05-06/salmon-making-its-way-back-to-dinner-table/8495998
根据ABC的报道,在西澳大利亚那边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叫 Parry Beach 。
那里的海水清澈透明,温暖舒适,是一个很大的捕鱼场。
由于环境得天独厚,到了澳洲的秋天,也就是每年的4、5月份,这里都能吸引到多达3000吨的野生三文鱼,成群结队地在这个小小的海湾里休憩、产卵。
3000吨是什么概念呢——
你可以完全不用动手,只是站在那里,一批又一批的三文鱼就会随着海水自己冲到岸上来!
可是当地的渔夫们却愁坏了,因为这些野生三文鱼澳洲人根本不去吃啊!
文中称:
这些白白嫩嫩活蹦乱跳的鱼儿就是著名的“澳洲野生三文鱼Australia's wild salmon”。
可是当地厨师只会烹饪养殖的三文鱼,对这种野味无从下手。因为鱼肉气味较重,澳洲人根本就不会做!
渔民最后只能将这些三文鱼以折合人民币2.5元/公斤的低价卖去做龙虾饵料,每年三千吨鲜鱼就这么白白浪费了,澳洲人民真的太不识货了。
事情说到这里,是不是该有一群叫“中国吃货”的人出动去拯救世界了?
所以,那些当年去迪拜当乞丐,后来去非洲开了矿,然后去乌克兰娶了媳妇,上个月去丹麦吃了生蚝,这会儿在古巴正啃着螃蟹的群众们又有了新的征程?
但这次,许多网友似乎比较冷静
中国吃货怎么这次这么警惕?
因为大家早已经厌倦了这种营销套路。
上一次,丹麦“不经意”抱怨“生蚝泛滥成灾”,而新华社记者实地探访以后发现,这其实是当地为发展旅游开发的“农家乐”项目,由导游带领游客在退潮后去浅滩湿地上捡拾生蚝。
报道引述丹麦科技大学贝类研究中心负责人延斯·彼得森教授的话称,
太平洋生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瓦登海出现,其扩散蔓延会跟利姆水道地区的本土欧洲生蚝和贻贝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还有可能传播寄生虫和疾病,因而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但目前还称不上“生态灾难”。
此外,旅游部门还警告说,不管有没有导游带队,游客食用生蚝风险自负。
而丹麦生蚝之后的古巴螃蟹,后来也被爆出属于不可实用的有毒蟹。
不少吃货的纷纷表示被“套路”……
回到澳洲“三文鱼”,
果壳网主笔、科学松鼠会成员@瘦驼就此事在微博上发表观点:
澳洲“据说”泛滥了的“三文鱼”根本就不是汉语语境里的三文鱼。三文鱼是鲑形目的,澳洲三文鱼(Australian salmon)其实是鲈形目澳鲑鲈属(Arripis)几种鱼的俗称。
因为鱼肉气味刺鼻质地粗糙所以商业价值不大,年商业捕捞量只有几千吨规模。绝大部分都被做成了澳洲龙虾养殖的饲料,其实把低价值鱼获做成饲料是非常环境友好的做法。
和三文鱼美艳的肉色不同,鳟澳鲈鱼肉的颜色呈普通的淡红色
也就是说,除了英文俗名里含有“salmon”这个词,它们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文鱼没半毛钱的关系!
更何况,近年来,鳟澳鲈的种群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并没有泛滥的迹象。
商业捕捞兼捕获得的大量鳟澳鲈一般会被做成龙虾饵料,其实把低价值的鱼类做成饲料满足水产养殖对动物性蛋白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对环境比较友好的做法,它的价值并不亚于被人类食用,鳟澳鲈也并非被暴殄天物。
Australian salmon因为俗名中含有“salmon”一词就被中文媒体缺乏常识的、有意无意的杜撰为“澳洲野生三文鱼”,无利不起早的营销号不假思索地纷纷转载,让中文互联网沦为信息粪坑的做法实在是让人浩叹。
这不是消费大众,伤害吃货们的心么!
其实我们觉得,关于“吃”这件事情,全世界都一样,还是得多一份真诚,少一些套路。
毕竟。。。
综合来源:zaker新闻,英国那些事儿,悉尼印象,萨尔兹堡的鱼,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