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轻微剧透,请谨慎阅读)
要说哪首歌是国庆前夕最耳熟能详的旋律,
绝对非《我和我的祖国》莫属。
自然而然,与之同名的电影,未及上映便引人关注。
与《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众多大片同台竞技,
无论是票房、热度,还是评分,
《我和我的祖国》都丝毫不落下风。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主旋律色彩浓重的电影。
以往,提起“主旋律”这三个字,
年轻观众们似乎难免敬而远之。
但《红海行动》、《战狼2》等电影的成功已然证明,
尊重观众、内容精彩的主旋律电影,
自然会让观众的爱国情绪自内而外地涌现。
而
《我和我的祖国》,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
陈凯歌、管虎、宁浩、徐峥、
张一白
、薛晓璐、文牧野,
七位赫赫有名的导演
首次集结
,参与执导,
分别以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来的一个历史事件为主题,
拍摄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管虎执导的《前夜》里,
黄渤饰演的工程师林治远,亲手
设计完成了天安门广场第一根能自动升降的国旗杆。
《相遇》篇中,张译化身科研人员,
为了验证实验不惜身体,三年未见家人而痛失爱情。
象征着当年的艰苦岁月中没能留下姓名的每一位烈士。
《回归》篇中,杜江的角色原型朱涛,
担任香港回归仪式的升旗手,
临场关键时刻鼻血不止,只得将血水咽下。
他们都是不为人知的“小人物”,
可是谁又能说这样的“小人物”不是值得被记录的呢?
《我和我的祖国》聚焦的,
正是这些确实存在过,但很少被人知晓的个体的故事。
这样的主角与叙事风格,有别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
视角相对放低,但又与真实事件的息息相关,
反而让这些故事在观众眼中显得
更生动,更有人情味
,
更能让人意识到,
时间曾在这片土地上流过的每一分每一秒,
都
不只是空洞的数字。
就像国庆群众游行时,
上
场的不仅有教育家、企业家,
更有外卖小哥组成的“
银河护胃队
”,
所有辛勤奋斗的个体百川汇海
,
筑成了美丽的中国。
每名观众,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家人的影子,长辈的影子,
看到真正的“我和我的祖国”
。
七个故事中,最受好评的无疑是
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夺冠》
和《北京你好》,
八十年代的上海弄堂、举国欢庆的帝都街头,
笑脸与欢呼闪耀着人性的美丽,
更凝结着几代国人的集体回忆,催泪效果No.1。
即便是《白昼流星》、《护航》,
看罢亦引人深深思考。
我们盛赞或批评演员的演技、导演的功力,
见仁见智,都是希望电影可以变得更好。
但电影所传达的感情,早已不局限于158分钟,
也许是某一个镜头,也可能是某一句歌词,
引起共鸣和触动的一霎那,这部电影便有了意义。
因为《我和我的祖国》不仅致敬了波澜壮阔的七十年,
也是献给所有中国
人的一部光辉史册,
上面镌刻着伟大祖国的光辉成就,
也忠实地记录每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昨天、今天、明天。
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
都是因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