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东北人的第二故乡,已经不是三亚了 ·  昨天  
广西市场监管  ·  一周市局动态(下) ·  2 天前  
广西市场监管  ·  一周市局动态(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新时代乡建人】穆钧:技术的发展与延续是建筑文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基石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8-05-22 17:00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马岔村现代夯土绿色农宅研究与示范项目



2011年6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和(法国)国际生土建筑中心的支持下,团队以甘肃省会宁县为基地启动了“ 现代夯土农房建造研究与示范 ”项目,旨在基于已成熟的现代夯土材料优化机理,根据我国贫困农村建设的客观现状,针对传统夯土建造技术改良和现代化应用展开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团队派专人驻守现场,在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随时针对施工中产生的技术问题进行优化改进。由于当地村民普遍具有传统夯筑的经验,通过这一实际操作的培训模式,他们很快便掌握了各种新技术的要领,并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而对于现代夯土在性能方面的提升,建设初期他们并不以为然,认为“土东西”能有多结实啊。随后,因一段夯土墙存在施工错误而不得不返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拆除的村民们,这才信服了新型夯土的“厉害”。一传十,十传百,周边的村民竞相前来参观。


正是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过程,使当地的村民对这一虽新鲜但又很熟悉的升级版传统技术,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尤其在示范房建成后,得知其造价仅为600元/平米时,该村计划近年翻建房屋的村民均申请学习和利用新技术进行建设,目前该村已完成的自建农房已达20户。


马岔村民活动中心

暨现代夯土农宅建设技术培训基地


为进一步示范现代夯土技术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的潜力,扭转村民们对传统生土即为贫困落后象征的认识误区,村镇司委托团队于马岔村设计捐建一座村民活动中心,并作为该地区现代夯土建造技术的村民工匠培训基地。



项目施工过程中, 团队先后发动80余名来自内地与香港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与当地30余名村民工匠共同进行施工 ,以此不仅作为村民工匠的技术培训,也作为大学生深入贫困农村的再教育过程。




因为有了活动中心,解散多年的皮影戏班被8位老爷爷再次恢复起来,他们每周三次的排练和不定期的演出,已成为全村的精神寄托。


今年74岁的老中医爷爷也带着他的孙子,他最后一位徒弟,搬入中心成为丁沟乡唯一一个中医诊所。现在村民们一有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就是最信得过的中医。


在城里打工10年的小两口带着儿子回到村里,在中心开了一家淘宝商店。依托阿里巴巴的扶贫政策,一方面帮助不会电脑的村民买到更实惠的商品,另一方面又能帮村民把自家的土特产卖出去。


村里人口占比最高的妇女和儿童,在中心也找到了每天都想来的寄托。钟爱广场舞的大婶们甚至给自己订制了统一的服装……


毛寺生态实验小学



2007年团队在甘肃庆阳地区设计捐建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项目,旨在通过系列生态建筑模拟分析试验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改良土坯砌筑技术,进行学校设计。



根据建成后的观测可以看到,在当地气温最低可达-12℃的冬季,无需任何采暖措施, 仅靠40多个学生的人体散热(相当于3200W的电暖气),便可以达到适宜的舒适度 。而其造价与当地具有同等抗震和保温性能的常规砖混房屋相比,仅 为后者的2/3 ,且全部施工仅由村民完成。


简介


穆钧

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教席

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常务理事

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在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1项,获国家专利7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包括2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与传统创新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建筑奖”、住建部田园建筑一等奖等20余项国内外专业奖项。


2017,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6,世界优秀生土建筑设计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4,第十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

2014,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共青团中央

2013,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交叉创新一等奖(指导教师),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

2012,中国设计大展优秀作品奖,文化部

2010,评委会特别奖,香港建筑师学会

2010,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香港设计中心

2010,香港2010年度环保建筑大奖,香港绿色建筑议会

2011,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9,国际建筑嘉许作品奖,英国建筑评论

2009,RIBA国际建筑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2009,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8,首届世界建筑节嘉许作品奖,国际建协


乡建感言

每当被问及传统夯土和所谓现代夯土的共性和差异时,我们往往会拿布料来做比喻。传统夯土就像过去人们穿的土布,用棉花土法手工织造,曾经被视为只有穷人才会用的布料。随着聚酯纤维的发明,可机械化量产,且更为平整光鲜、更易于裁剪塑型的“的确凉”布料,一度风靡全国。而今天,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穿着的舒适健康与外表的光鲜靓丽同等重要,所以同样取自棉花但兼具前二者之优点的纯棉制品,便成为人们日常使用最普遍、最贴身的布料。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实类似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在建筑领域早已处于正在进行时。法国专家在现代生土优化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仅从欧美目前主营自然基建材加工的众多企业,便能切身感受到这一变化。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已经在向自然回归,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头,而是一种基于反思的螺旋上升。可以说,现代夯土正是我们现阶段努力研究的生土类“纯棉制品”。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生怕被贴上“专攻生土”的标签,因为建筑师,我们所追求的与很多建筑同仁一样: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自然条件尤其是潜在的自然资源,研究和实践更具在地性的建筑设计和营建方法,而生土只是我们现阶段在一些具有生土营建传统的地区,努力研究利用的本土自然资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