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体经济不振,举国上下都很关注。
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但如何让经济“脱虚向实”?实体经济该如何破局?全社会都在找原因和找办法。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伊利董事长潘刚认为:
要降低实体企业的成本,尤其要降税;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提出必须要
“技术创新”
。那么,在振兴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金融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样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严厉批评目前金融行业的“虚火”现象,很多高风险、高收益金融产品本该破产却没有破产,还刚性兑付,使得投资者有一种幻觉,觉得这些产品是高回报低风险,导致很多资金进入金融领域。这就会抽走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特别需要的宝贵资金。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指出:金融业要坚守并完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模式,这既是金融业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其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所以,举国上下都需要检视,到底有哪些金融机构在干“用钱玩钱”的事,而又有哪些金融机构在真正通过各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通过帮助企业而成人达己?
文 | 李斌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2017年两会,
“实体经济”、“脱实向虚”
等词汇成了企业家代表委员念念不忘的关键词。
传统制造业将靶子对准互联网等新型行业,这种做法体现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对于互联网公司等新进入者扰乱既有格局的做法,企业家心存担忧。
而《人民日报》近日的一篇
“找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抓手(治理之道)”
,则让“实虚”之争回归到了
“究竟何为虚拟经济”
这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上。
不管“实体经济”是不是真的和哪些行业存在对立,还是说这种“对立”实属新老交替的寻常之事,总之企业家在两会上的表态,是不少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真情流露。
从这种真情表露中,也可以体会到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演进,具备了
更紧迫、更切实、更细分
的特点。
在“实虚”看似对立的情形下,传统企业该如何化解转型忧虑?金融行业,尤其是总资产规模已达230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该采取何种措施
“下沉重心,服务实体”
,需要各方思考。
▌ 企业转型的“空窗期”之痛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学者李稻葵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幅度基本都快于名义整体物价水平(CPI),更快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致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被逐步压缩。
由此来看,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发展动力转换为科技创新成为了必然趋势。
东北国营老厂沈阳机床就是这样一个在困境中追求转型的例子。为推进智能制造,该企业于2014年推出i5智能机床。新品上市后市场评价颇高,一年内累计订单超过2000台,价值接近5亿元。
然而,转型产品的出色销量并未反转公司业绩。沈阳机床2016年全年预亏11亿到12亿元,相对2015年的亏损继续扩大,幅度达到令人吃惊的72%到88%。
据媒体报道,沈阳机床目前拥有员工1.5万名,其中真正参与智能机床项目的只有3000人。也就是说,该企业80%的员工仍在从事传统非智能机床生产。诸如此类的包袱变成了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沈阳机床厂面临的“空窗期”难题是整个东北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结构调整留空间和时间,经济增速就存在放缓的可能。放眼整个辽宁省,2016年该省GDP总值为22087亿元,同比负增长2.5%,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速省份。
按照企业自身所说,沈阳机床也希望培训员工技能,但却因为员工年龄以及高额的培训费等问题,培训计划最终无果。
刨去政策因素不论,单从金融服务的定义上看,此时正是发挥其向企业提供支持、降低成本,以及有效地控制环境的功能的时机。
▌ 金融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和企业“谈恋爱”
传统的观点认为,金融是被动参与式的,有关注效率、可量化,以及厌恶风险等特点。而新观点则认为金融是和企业愿景联系在一起的,聚焦机遇、增长,有敏锐的反应力,并愿意承担风险。
另外,今天大众谈到“独角兽”、“黑科技”,往往把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联系在一起,却忽视了贷款授信这类债务融资的优势。
融资涉及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序融资理论一般认为,
股权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
而且外部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企业一般会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展开融资活动。
权衡理论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比较债务的边际成本和收益,基于两者的平衡考虑,也认为应该先进行债务融资,直至用尽债务融资的好处才考虑使用股权融资。
除了上述理论上的优势,在风投私募以及多种筹融资方式并举的今天,银行业同样会像人们熟悉的VC、PE一样,积累行业资源,重新思考客户的需求,突破局限、多渠道融合,助力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
回过头来看身处“空窗期”的沈阳机床,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中了企业新旧交替的时机,积极介入。早在2004年浦发银行就与沈阳机床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浦发银行进一步将沈阳机床列为总行直营客户,加强“总对总”全方位合作,合作重点落在智能制造领域。同时还将加强产业基金业务合作,努力探寻政、企、银三方合作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