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Taka
~
最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疑惑:
我知道,这种看不到回报的努力会让你失望、懊恼、打击你的自信心,接下来你可能会
怀疑自己
没有天分,能力不足,甚至干脆自暴自弃。
但是,在你觉得自己失败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你真的懂得什么是「努力」吗?
有没有可能,从一开始你努力的方向就是错误的呢?
今天,女神进化论的寺主人将给你们分享一下她身边关于「
努力陷阱
」的真实例子,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问题被很多人称之为「努力的陷阱」。饲主曾经在其它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解决方案,但是没有系统的说过。
今天饲主会尽可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跳出「努力的陷阱」的方法和发生在饲主身上和周围人身上真实的例子。
「
知道什么是
杠杆率
」
导致你回报的原因永远都不会是单一的。
我在《
学霸们是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工作、生活的?
》中提到了杠杆率的问题,看下图你应该明白什么叫「杠杆率」。
影响杠杆率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有6种:
天赋、资源、选择、时机、方法、努力。
这6个因素都会影响到你的产出,所以如果
你觉得你努力了
,那你得到的只是你
努力那一部分的回报
,其它地方你并没有多少投入。
当然,回报永远是个复杂问题,一个复杂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解答,所以也不可能仅仅是这六种,也不一定是从这个维度来分类,这里仅是个人总结。
「
承认天赋的客观差距
」
天赋包括但不局限于智力、情商、兴趣......每个人的先天情况不同,你首先需要做的是
承认
你在很多地方都
没有别人有天赋
。
所以看到有天赋的人花很少的努力就能取得回报时也不要心理不平衡,承认这个客观事实会让你觉得好过很多。
另一点就是尽量
发现自己的优势
所在。中国的教育是「补短」教育,从小就要不偏科,不要拖后腿。
但事实上,除了考试以外,把
时间花在你比较擅长的地方
的回报要远远高于你去补短。
图片来源:Pinterest
报大学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科目,找工作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有优势的岗位。至于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会在第七步来说。
「
认识资源的重要性
」
经常能够听到人说「 XXX 是靠 XXX 才如何如何的。」仿佛不靠个人「努力」得到的回报是很可耻的。
但事实是,
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也是一种个人能力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个人能力,因为它的杠杆率非常高。
举个例子:
我去年在更新专栏的过程中发现在服装搭配、日货推荐这一方面我没有精力去写,于是邀请了我的朋友一起来写,今年又有了你们喜欢的喜多萌的加入。
这样一举多得,朋友的文章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曝光,我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读者能够读到多样性的内容。
图片来源:Pinterest
但同时你也会发现,
你的个人价值越大,能够被你利用的资源的价值也会越大
,永远需要记得的是
价值永远是等价交换的
。
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以为「经营人脉」就是去认识各种大佬,换位思考一下,你可以给大佬们提供什么让他们给予你资源呢?
不如把这个时间花在两个地方:
1. 提升你自己的个人价值上,有
一技之长
。(我会在第八、九步说)
2.
利用好和你价值相当的资源
,进行平等的资源交换,互相促进对方往更高的价值点发展。
「
时机
和社会趋势的重要性
」
有些人经常会说「不赶趟」。
在一个错误的趋势下
哪怕做一件你喜欢又擅长的事情,
杠杆率都是极低的
。
图片来源:Pinterest
举个例子:人人网(校内网)出来不久以后很多海内网啊朋友网啊都出来了,但是校园社交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人人网的网络效应已经形成。
你的产品体验再好,你的代码再稳定,运营能力再牛都
很难扳回这局
,理论上也可以扳,但代价和成本已经远不如人人网那会儿低了。当然,现在人人网的趋势也已经过去了。
淘宝、微博、微信早期红利都是如此。
很多能力平平的人抓住了机会,有时候就是要比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在错失机会后的成功率要高。
所以当你看到「为什么傻子都能赚钱」的时候心理不要不平衡。能
看得到时机,并且把握住
,也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如何才能把握时机,我会在第十步说。
「
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ver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ver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 Warren Buffet.
认识到天赋、资源还有时机的重要性后,根据这
三个因素
你可以做出一些
决定你命运的选择
。
很多人在多年以后才意识到当初因为种种原因做错了选择而后悔莫及,然而沉没成本已经投进去了,很多人都处在骑虎难下的情况。
举个例子,我第一个项目是做智能手表。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我一厢情愿,相信现在很多想创业者其实都和我一样,
项目那么多,偏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但不擅长的
,那么苦就自己吃吧。
图片来源:Pinterest
我在硬件方面完全没有优势,不熟悉供应链,不熟悉研发,明明知道很多硬件大佬们都被坑了,自己还要往里跳。
除了「不自量力」以外再没有别的形容词。
回想起之前,其实很多人都劝过我不要做。一方面是时机不好,产品较弱,另一方面是因为背景实在太不相关。
后来反思过,如果这件事是资源驱动的,而你恰好没有资源,或者找到资源的成本比你的对手高得多,那最好慎重选择。
而选择你擅长的、感兴趣的、符合社会整体趋势的事情,才是杠杆率最高的。
「
做功和
做无用功是两个概念
」
我还在《
为什么你的英语一直学不好?
》中提到了四种不同的人。
我们来看一下上面这张图。4个人都要从 A 点去 B 点。
1是理想中最快的途径,一开始就知道路该怎么走。
2是在开头稍微探索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方向。
3从头到尾都在各种折腾。
4不管多费劲儿多努力都跑不到终点。
见过太多的
第四种类型,
勤奋,拼命,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一开始就不知道往下一站最快的路是什么,拼了命在原地奔跑。
一边用天道酬勤鼓励自己,一边还要抱怨努力得不到回报。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做功和做无用功是两个概念,不要以为你在努力,其实你都是在
浪费时间
而已。
高效的人用百分之20%的努力完成80%的结果,低效的人却要用80%的努力完成20%的结果。
思考一下你的学习方法,
工作方法是否有效,比闷头学闷头干活重要得多。
因为早年各种「
学习的革命
」还有某些成功学的东西影响太不好,导致很多人以为学习方法或者工作方法是所谓「
奇技淫巧
」而拒绝一些可行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一种思维误区。
举个例子,我最开始考托福的时候进书店随便买了一本托福词汇书,然后开始按照中小学背单词那样的方法背。背了3个 list 我就
精疲力尽
再也不想背了。
想当初如果闷头坚持背下去,不仅时间花费长,自己学得苦,而且应该背到最后一个 list 就把前大半本书都忘了。
后来看了
《17天搞定GRE词汇》
以后,两周就解决了那一本单词书。举这个例子应该有很多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共鸣。
综上所述,
大部分情况下可能的杠杆率
(只是大部分情况):
正确的时机>有效资源>某一领域的高智商>强烈的兴趣>正确的方法论>高劳动密度
总结一句话就是:先看做某件事有没有相对有效的资源,然后看在不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接着看你感不感兴趣,上述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再研究一下做这件事的方法,最后开始高劳动密度的实施。
「
认识自己
」
知道了前六步以后,可以使用
结构化
的工具来认识你自己。
给大家推荐这个工具:《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 》
「
系统化学习
」
对于已有成熟的他人经验的领域,如某个岗位的升职、考学等,你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推荐这本书:《如何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