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夜读 | ...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全市群众诉求建议办理工作推进会召开 ...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民营企业座谈会后,马化腾说……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最新房价信息出炉!深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深圳人的命,都是咖啡给的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0-04-07 21:00

正文



一场股票市场的迷局,让全深圳陷入了一个“不喝咖啡就好像亏了”的迷幻场面。


也许很多人是为了尝鲜,但对于拿咖啡续命的深圳人而言,等待30分钟喝一杯咖啡,几乎就是一场“慢性谋杀”了。


因为在深圳, “我想喝奶茶”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愿望,而“不行了我必须点杯咖啡”是一个事不宜迟的决定。





喝咖啡,就是深圳人“我想要好好上班了”的信号。


每天早晨,无论是堵在南头的公交车上,还是挤在龙华的四号线上,深圳人都不忘抽出一只手来,在手机软件点上这一杯提神药。掐准时辰,给咖啡师或快递小哥一个充足的准备时间,到办公室刚好就能闻到那股浓香的气味。

有意思的是,每个地方喝的咖啡也不一样。

走在华侨城创意园,可以看到衣着时尚的文艺青年手捧一杯精品咖啡,从容地走在树荫下;在福田干净宽阔的地砖路上,妆容精致的白领踩着10cm的高跟鞋,手提一杯星巴克,昂首挺胸,步履匆匆;而在科技园,3.8折的小蓝杯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




端着一杯咖啡走进办公楼,是当代年轻人保持体面的最简单方式。

且不说每个月拿出几百上千的咖啡钱,至少看到谁手上端那么一杯,就能臆想到他们在办公桌前翻看文件的场景。那案牍劳形的样子,跟偶像剧里的男一女一没有多大的差别。

然而,同样是喝咖啡,也存在一条默默的鄙视链。

喝精品咖啡的看不起星巴克的,喝星巴克的看不起瑞幸的,喝瑞幸的看不起KFC麦当劳的,KFC麦当劳的看不上雀巢速溶的。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没有。喝速溶的同样可以看不上手冲的:装!

这样,一条完整的办公室咖啡鄙视闭环就产生了。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寻找到油然而生的高贵感,这就够了。




玩笑归玩笑,其实怎么喝,开心就好。只不过对于咖啡发烧友来说,他们更想享受咖啡本身的风味:“喏,这是一颗咖啡豆馥郁的一生。”

而在我们的身边,几乎每一个办公室都有一台咖啡机,因为你的同事中一定有一个重度咖啡爱好者。

他们讲究咖啡的产地和风味,醉心于拥有一套完整的器具。每天,百忙之中抽出五分钟,来一杯手冲咖啡,呷一口,绝对是一天的高光时刻。这种仪式感,自带某种平静的力量。

咖啡与身俱来的小资情调,也是中产的最爱。

圳长有一中年朋友,为了维持作为一名精品咖啡爱好者的尊严,他花了几千块买来一台咖啡机,又在这个爱好上投入了不少研究时间。

没想到,这种精致感维持不到一周,他就败给了洗咖啡机的窘迫。他说,每天上班前捣鼓两小时咖啡,和巷里的大爷清早灌一壶浓茶也没啥区别,自己过瘾罢了。问题是,这瘾过得也不自在,影响睡眠。

渐渐地,那台咖啡机在墙角生了灰,最终逃不过成为一堆废铁的宿命。

现在,每天下午2点半,这位朋友都会准时转发一个优惠券到公司群,然后笑眯眯地捧着一杯不到10块钱的小蓝杯,吸一口,真香。

相比以前高级且有格调的仪式感,这杯从流水线上,由机器简单粗暴制作出来的快消品,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心安。 尽管他不知道,这么便宜的咖啡,还能活多久。




但他也get出一个真理:只要你在深圳,无论你对生活抱有多么浪漫的幻想,对咖啡有多么热烈的追求,周末有多小资, 咖啡喝到最后,只为了续命。

所谓续命,就是到了“半死不活”的境地,基本就剩一副躯壳,身心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转。所以,昨夜凌晨的修仙,全靠今天的咖啡因吊着一口仙气。无论你是困到变形,还是困到灵魂出窍,它都能还你一个完整的肉体和神智清醒的世界。

毋庸置疑,由此带来的蜜汁行为即是:喝了咖啡晚上失眠,第二天只能继续喝咖啡。

但对深圳人来说,只有先续命,才能保住往后的一切。 如果你阻止一个深圳人喝咖啡,就相当于阻止他赚钱,这不亚于谋财害命。

当然,深圳毕竟年轻,有人爱咖啡因,有人爱咖啡店。

在深圳,从来不缺精品咖啡馆、网红咖啡店和连锁店,更不缺“一时想不开”去开店的人。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大众点评等,由咖门饮力学院检索解析


有数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国的咖啡馆数量激增,特别是新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杭州增幅巨大。而深圳的咖啡馆数虽然不及北上广,但去年3002家的门店数量也比2016年底增长了三成以上。

然而,也只有久居深圳的人才会知道,从90年代到现在,一批又一批的传统咖啡厅已经走向了消亡,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快消品市场。

20多年前,虽然深圳已经有独立的咖啡馆,但毕竟顾客只是小众,很难经营。所以,咖啡更多出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西餐厅里,这些西餐厅也热衷于把店名改为“xx咖啡”,自觉更洋气些。


▲1999年,振兴路上的独立咖啡馆



当年,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去麦当劳吃一餐是一件很时尚的事,而 能去咖啡馆坐一会,则是一个浪漫而奢侈的愿望。就像那个坐在咖啡馆里的姑娘,可望而不可及。

后来,继北京、香港、上海之后,2002年的深圳在中信广场也有了第一家星巴克。那个时候,每次经过中信广场,总能闻到一股浓浓的咖啡味,这种味道得到了不少小资青年的青睐。


▲程大稳拍摄于2008年5月,星巴克中国区分部



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午后,一名在中信广场附近报社工作的小记者路过,手里攥着几十块稿费,在那门口站了好一会儿,不好意思地走开了。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体面地点人生中的第一杯星巴克。

现在回想起来,把咖啡当水喝的他笑称,如果进去了,自己会是第一个要中杯的“罗永浩”。

如今,咖啡从小众精英文化走向了普罗大众。

上岛咖啡、%Arabica、KONOMI MASTER、小相扑咖啡馆、星巴克、瑞幸、711……无论是浪漫古典的传统咖啡馆、网红咖啡店还是便利店,在深圳喝咖啡,已然成为一种日常。在这条既有消亡又有发展的路上,也涌现了新的特色,融入了新兴的朝气蓬勃。

如果你逛过不少城市的咖啡厅,你还会发现, 咖啡具有都市性格。

有人说,厦门是最适合喝咖啡的地方。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各式各样的咖啡店,给人一种文艺但不矫揉造作的氛围。休闲、有趣、喝下的是一杯精心制作的慢时光。

魔都的咖啡,则渗透着一种历经岁月的香气。特别是老上海人,他们对咖啡的考究和精致追求,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据相关数据统计,上海也是目前国内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咖啡馆自然附上不少魔都的网红特性。


▲图源:电影《低俗小说》——一对鸳鸯小贼,“小南瓜”和“小白兔"在咖啡店里密谋抢劫,打算干一票大的,就开始幸福生活。


在深圳,咖啡建立起了一种大都市才具备的“生产力文化”,它代表着效率和干劲。

打个比方,深圳就像是一台运转着的大机器,我们是构成这部机器的各个零件,而咖啡就是润滑油。你是在乎这润滑油是来自哪个产家,还是在乎它的效能呢?埋头赚钱的深圳人很自然地选择了后者。

熟悉了在这座城市的生存法则,深圳人便总能拿出自己的方式去改造所有的东西。在分秒必争的商务谈判中,一杯咖啡可以是你的大脑;在闲适小假期里,它可以是你的情操;而在最真实的日常中,它就是一杯平平无奇的续命水。

一杯咖啡,在深圳可以简单粗暴地生存着,也得益于这座城市的包容。

就像喝过Gee Coffee Roasters的人就知道,在深圳,这样一杯原汁原味的精品咖啡,就开在各大shopping mall的地下超市,成为了小众的狂欢。你可以说,懂咖啡的人欣赏其大隐隐于市的风范,但你同样不能质疑,作为一枚咖啡小白,我们只想把这杯精品当作提神水来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