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12月7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价值投资》课程十周年沙龙在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举行。
著名投资人、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先生在沙龙上作了题为《全球价值投资与时代》的主旨演讲。这是李先生十年来第三次在该课程发表演讲。本次演讲将被收入李录先生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的增订本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李先生此次的演讲,1月4日,芒格书院在上海举办了“《全球价值投资与时代》闭门研讨会”,60余名书院会员参与分享和讨论!
个人视角下,当下的困惑
如李录先生所言,最近五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从贸易战,新冠疫情,全球产业链重组,内卷和外溢,大家都能切身感觉到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
失业率在提高,新的工作机会不好找了,升职加薪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在多数行业中,企业的业务增长放慢了;但大家仍然非常非常努力,在清晨的地铁里,在午夜的航班上,都能感受到这点。
同时,所有的这些也的确让我们感觉现在“很卷,很难,也很累”。
宏观视角下,当下的困惑
当下的困惑,是中国的困惑,也是世界的困惑。
放眼全世界,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也在经历一轮调整和动荡,现今的物价水平较之五年之前大幅提高,社会也出现撕裂的趋势,虽然整体生活较之我们仍颇为安逸,但较之五年前也大有不同。
当下的困惑,是时代的困惑,亦是历史的困惑。
李录先生也提到,历史上,大多数经济体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都会面对类似的局面,只是各自的际遇不同,有的经济体成功跨越,跻身高收入国家之列;有的则深陷泥潭,甚至至今都没有脱身。
同时,在向文明3.0范式转变的过程中,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调整,人们基于文明2.0形成的惯性思维(如对“土地”和“人口”的执念),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引发历史的悲剧。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经济思想如何影响世界》中描绘了历史上的另一个困惑时代:那是近一百年前,凯恩斯、哈耶克和拉斯基生活的时代。
同身处英国的三人秉持着不同的思想:凯恩斯和哈耶克,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他们的分歧更多是在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分界线,拉斯基则倡导改良社会主义 。
他们三人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困惑的时代,各种思潮汹涌,灾祸接踵而至:战争、萧条、再次战争;他们也生活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各种思想的碰撞,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差的时代。”,恰如文一教授给予危机的点评:“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当下困惑的由来
李录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视角诠释当下的困惑,即人类文明的演化进程。
在他看来,当下的困惑是人类文明2.0到3.0发展范式转变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既包括国家、经济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包括经济体自身的问题,还有人们对于过往1.0,2.0文明的惯性思维习惯和新趋势的冲突。那什么是人类文明发展范式呢?
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中,李录先生总结到,远在人类还未走出非洲,狩猎采集文明便兴起了,这是文明1.0。
随后,以中东新月沃地和黄河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兴起,即文明2.0,在文明2.0中,以罗马帝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华帝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长期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但是,农业文明都没有例外地经历了“发展-崩溃-再发展-再崩溃”的模式,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周而复始的王朝替换呢?
这是因为农业文明的主要发展要素是人口和土地。
在王朝的早期,百废待兴,王朝通过休养生息,鼓励农业生产,开垦土地,新垦土地的农业产出增量又产出了更多的人口,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增量,又可用于开垦更多的土地,周而复始,直到王朝的盛世。
但适合耕种的土地供应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量一旦超出了土地的供养能力,灾难就会接踵而至,再叠加气候变化,外族入侵,以及政局动荡等,往往带来极具破坏性的灾祸,甚至可以造成几百年跨度的国家分裂和混乱。
而后,新的王朝建立,励精图治,恢复生产,新的一轮循环开始,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这种受土地供应制约,因人口过多引起的社会崩溃即马尔萨斯陷阱。
市场经济
而首先打破马尔萨斯陷阱规律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机缘则是新大陆的发现。
非常适合耕种又相对易于征服的新大陆,为西欧文明提供了大量肥沃土地,土地供养了更多的人口,新的一轮循环开始。
而以新大陆发现为代表的大航海时代,还带来了另外一个礼物,就是跨大西洋经济圈的形成:新大陆的农产品和矿藏,非洲的劳动力(奴隶),欧洲的农民,商人这些生产要素都参与其中。
新大陆的土地供应源源不断,新增的人口除了开拓了更多的土地,也带来更多的商品消费需求,进而进一步刺激了跨大西洋贸易的增长,这进一步也激发了航海、生产、军事等技术的需求,带动了科技的发展。新大陆开采的黄金白银也作为货币流入市场,给予了经济发展必要的货币流动性支撑。
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因素,也充斥着血腥与野蛮,但最终的结果是:一个体量足够大,许多经济体和国家参与的,可以自我加强的市场经济的雏形诞生了。
受益于这个市场经济体系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增量,西欧沿海诸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走上了富强称霸的道路,但最终的赢家是英国。
李录先生指出,权力结构的调整(君主立宪议会制)和采用继承自荷兰的现代金融和信用体系,让英国在世界上成为第一个发展出3.0经济的国家,即有工业、技术、制造业的3.0经济。
文一教授也指出,英国有意识的产业政策规划,为其启动工业革命,最终脱颖而出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现代金融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很可能对于英国崛起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将个人(既是投资者和消费者,也是生产者),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乃至国家都连接了起来,它将散落在个人手中的资金聚集,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投资于富有前景的企业之中,帮助企业发展业务,进而将发展的部分成果回馈于股东。
随着经济的发展,又让更多的人(主要劳动者)分享到了发展的果实,不但增加了有效需求,也进一步增加了可投入下一轮经济发展的资本规模,周而复始,实现了可持续的、复利式的发展。
一套有效的现代金融信任体系,长期来看,会进行优胜劣汰,既淘汰欺诈、低效的资金需求,也惩罚不谨慎、不理智的投资人。金融信用体系不是完美的,也有很多问题,再叠加人性的贪婪,过往到现在的各种资产泡沫便是明证。
但它也一直在改进迭代,由此衍生出了一整套的法律制度、纠纷的处置、习惯性的做法、还有大家的信任。
现代金融信任体系是一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这个体系中,个体以私利出发,最终服务于公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亚当斯密笔下经无形的手作用下的市场机制,两者似乎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科技
在《文明的度量》中,作者莫里斯将能量作为度量文明进步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他同时指出中国宋朝之所以没有能突破农业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是因为当时没有找到比农业产出更高效的能量收集方式。
在农业社会,有限的土地供应制约了社会总能量的获取,这些能量不但要供养人口,还要养活用以耕种、饲养、运输的牲畜,这使得原本有限的土地供应更加紧张,也更易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突破这个陷阱的是600多年后的一个偏于一隅的西欧岛国,它通过工业革命,率先开启了文明3.0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昔日的弹丸小国也开始蜕变,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全球性帝国。
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革命,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开始大规模使用以化石能源来驱动的机器进行生产活动。至此,人类文明也终于找到了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方法。
工业革命能发生在英国有非常多的偶然因素,但跨大西洋贸易圈所激发的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英国本身具有的丰富煤矿资源,以及行业需求(纺织业),重商政府都是其成功的有利条件。
更有趣的是,当时还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巨匠:休谟、斯宾塞、亚当斯密、达尔文、牛顿等等,至今,他们的真知灼见仍然熠熠生辉,滋养并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思想大家为何都出现在同时代的英国,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深思。
文明范式的转变
英国工业革命代表着坐拥市场经济加科学技术的文明3.0正式登场,它很快地席卷了西欧和北美殖民地区。而后,美国接过英国的衣钵,成为了下一个全球性帝国,直至今日。
而文明3.0的范式转变仍在继续,且不可阻挡。为什么呢?
回顾上一次的文明范式转化,即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于狩猎采集,2.0文明会拥有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因此他们会不断挤压狩猎采集文明的生存空间,而作为狩猎采集文明,也没太多选择,要么加入农业文明,要么退到不适宜农耕的边缘地区继续保持狩猎采集的习俗。
可以想见,这次的范式转变,也会有类似的效应,而且市场机制本质是一种激励和竞争机制:激励有效参与者,而与其竞争对手(其他市场)进行激烈的竞争(经济甚至军事竞争),最终体量最大的市场将一家独大,其他人要么加入最大的市场,要么被推向边缘(现今的俄罗斯)。
同时,这种文明范式的转变也会带来动荡和不确定性。而且对于其中的个体来说,可能也未必都是“进步”的体验。
现代考古学证据显示,刚进入农业文明的人类无论是营养程度,还是平均寿命都相较狩猎采集时期大大退步,这很可能是和农业社会初期食物种类单一,种植的粮食质量不高有关。
在工业革命时代,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血汗工厂和童工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很多城市里工人的遭遇和处境之悲惨恶劣大大劣于当时的农民。
而且,在这个宏大的范式转换过程中,各个经济体的遭遇可能也会有所不同,结合李录先生谈及的“要在最有活力经济体中找最优秀公司”和“保持在经济体中的购买力占比”的观点,进行更多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且迫切的。
时代和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理念正是困惑的时代中孕育、前行和发展的。
价值投资理念诞生于100多年前,凯恩斯和哈耶克生活的那个困惑时代。当时以格雷厄姆、凯恩斯为代表的投资人,大多在大萧条的证券市场中,个人资产遭受了重创,至此开始反思,并逐渐开始实践基于理性思考的价值投资。
格雷厄姆更是通过《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提出了价值投资的三大基石理念:即股票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市场先生,和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的学生,施洛斯更是将老师的理念整整实践了一辈子,一直工作到2002年,以86岁高龄和儿子一起退休,在近半个世纪里(1955-2002年)取得了年化20%的优异业绩表现,而这一切都是施洛斯父子两人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中完成的,非常令人惊叹和敬佩。
施洛斯用其一生践行了“Repeat what works”的理念,就像他最喜欢的低估值股一样,他也被后人严重低估了。而凯恩斯其实也是一位被其经济学成就掩盖的投资大师,他在当时就提出了要重视公司质量的投资理念,而把“买好公司”理念发扬光大的,正是后来登场的巴菲特和芒格。
巴菲特在芒格的帮助下,逐渐把寻找好公司作为投资的重点,并且为价值投资基石理念增加了一个“能力圈“的概念。
这个预示着,公司价值评估从”资产“转向”盈利能力“的转变。但要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像评估资产,那么直接,它需要对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发展势态等等做出一个可以粗略但不能有错误的预测。显然,这种预测和判断,只能在真正懂的公司和行业中,才能有较高的正确率,因此能力圈的概念应运而生。
巴菲特和芒格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真正懂的好公司上,等待一个好价格,然后长期持有,充分享受公司业务发展带来的复利。这个做法还带来一个额外好处:由于对所投公司的认识非常深刻,当好机会出现时,往往可以下重注,这样又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
在他们几十年的投资实践中,他们不断精进对于生意的理解,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在知识的复利效应加成下实现了财富的复利效应,取得了现今的巨大成就。
李录先生继承了芒格先生的衣钵,通过近三十年的价值投资实践,从负资产起步,在美国和亚洲新兴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他的投资生涯也经历了很多动荡的时期,亚洲经济危机,互联网泡沫破裂,次贷危机,以及当下的时期。如他自己所言,拉长了看,个人经历的这些起起伏伏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大多不值一提。
文明3.0范式的转变不可阻挡,由此造成的时代的困惑,就个人来说我们也只能去接受,而对于未来不妨乐观些,过往的历史经验也表明,时代的进步整体看是会对乐观者有所奖励的。
在这次的演讲中,李录先生,更是把“鱼塘“和”购买力“概念提升到了价值投资的基石理念的高度。
所谓”鱼塘“就是芒格先生经常讲的”去有鱼的地方钓鱼“,李录先生通过讲述了与芒格先生一起钓鱼的经历,指出“需要到最有活力经济体中寻找最优秀公司”的理念。
所谓购买力概念,是指财富其实是在经济体中购买力的占比,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个占比,而非仅仅是绝对的数值。
把这两个新的基石理念放在文明3.0范式转变的大背景下,结合当下时代的困惑,以及未来的种种可能,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启发。
写在最后
诚然,投资可能仅仅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也许,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观察这滴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启寻求真知的旅程,了解人类文明范式的转换,生物演化之旅的奇妙,沧海桑田的变迁,宇宙的起源和终结… 以此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的文明,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机会和困惑。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芒格书院,作者冯震宇。文章的观点和立场并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他第三方若要转载此文章请事先联系沟通,未经授权的转载都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