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发布了2025年分区表和预警名单,而发布后却引来大批学者争议,不少人直冒“?”,更有人认为其没有存在必要,那么为何此次分区公布会引来如此大的争议,中科院官方又对此持何种态度?
2025年中科院分区发布后,
众多1/2区TOP期刊被降区
,质量高的老牌期刊也未能幸免,让人摸不着评判标准。
以纳米领域顶级期刊《Nano Letters》为例,其影响因子高达9.6,被引半衰期长达7.3年,且编委会由12位诺贝尔奖得主领衔,在纳米领域Top1%论文占比达21%。然而,这样一本“六边形战士”期刊,却从一区跌至二区。
类似遭遇的还有《Nano Energy》《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老牌一区期刊。
与热门国际期刊的“滑铁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国产期刊的集体崛起
。
《Science Bulleti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稳居综合类一区, 《Nano Research》《Biochar》在细分领域登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更从创刊到跻身一区仅用4年时间。
升到一区的国产期刊,还有由中科院主管的《Chinese Physics Letters》
(影响因子3.5,原中科院2区)
《Science China-Materials》
(影响因子6.8,原中科院2区)
。
这一趋势背后,展现了中科院“扶持本土期刊”的明确信号。实际上,2025年年初分区表就宣布启动新一轮“中国SCI期刊支持计划”,目标直指“提升中国期刊入选高分区的比例”。
除了分区调整,2025年中科院预警名单同样备受关注。2024年的预警名单首次公开了部分期刊的“预警原因”,主要聚焦“中国作者占比畸高”“引用操纵”。而2025年的预警名单中,
仅有“论文工厂”这一个预警原因
。
一直以来,预警名单的制定标准备受争议,另众多学者担忧的是,许多实际上疑似操纵引用、批量产出的期刊仍未被纳入名单,这种“选择性”预警,不仅
削弱了名单的公信力,也让科研人员在投稿时陷入“避雷无门”的困境
。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分区表官方小程序的声明显示:“分区表……可为学术投稿提供参考、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宏观判断提供支撑。不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将期刊分区表用于微观科技评价,由此引发的争议和纠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