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修图系
一个坚持原创的修图公众号。分享资源,教程。为修图师发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雷克萨斯承诺“销量超3万就国产”,13年后终于落实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小红书种草与转化实战手册》包邮送,真香! ·  2 天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纽约大力度“吸金”,伦敦已经买不到黄金了 ·  2 天前  
人生资本论  ·  罕见硬刚!中国退无可退,历史性开打启动 ·  2 天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研讨会】3月14-16日,并购六条重大机遇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修图系

明明看过那么多干货,为什么修图技术反而下降了?

修图系  · 公众号  ·  · 2017-09-13 22:00

正文




在各路自媒体大火以前,想要精进修图技能,想看各种修图干货技巧,只能翻墙下载国外的教程,国内的教程非常非常的少,加上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么迅速,有些好点的教程根本就扩散不开。


但是现在不同了,各路自媒体每天都在发“ 干货 ”,让人感觉只要看了这些干货文章,分分钟秒变专业修图师。



打开搜索软件,关键词设置: 干货+PS ,仅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就有将近3000篇文章,如果这算平均值的话,加上其他相关的关键词,再算到各大平台上,比如说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等等,粗略算下,至少有一万篇“干货”。




虽然“干货”已经变得唾手可得,甚至每天都有新内容可以看,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 看完这么多干货,修图技能并没有提升,反而有种退步的感觉。


干货市场有两种, 一种是伪干货,一种是真干货。



伪干货


对于营销账号而言,粉丝量、阅读量就是第一生产力,大部分修图类营销号的编辑,都不是业内人士。

很简单,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开放注册的时候,以“Photoshop”“Lightroom”之类的字眼为名字,加上几个其他字符,比如说“PS技巧”“PS大师”“Lightroom大师”之类的名字很容易吸引关注。



而随着大部分专业人士,开始运营自己的自媒体的时候, 标题党应运而生 ,你肯定看过类似下面标题的文章。


“干货丨高手都在用的10个PS技巧,你不得不学。”

“干货丨10分钟掌握调色技巧。”

【干货】PhotoShop技巧100条,这些你知道吗?

“干货丨一线修图师都可能不会的修图技巧。”


有些确实很干,确确实实的干货,但是有些仅仅就是以干货二字吸引读者的注意而已。

这类标题党的干货,通通都是伪干货。



点进去是这样:



像这篇干货,点进去以后全部都是几年前国外大神的修图作品, 除了惊叹一句牛逼以外,干货在哪里?

而且是多年前的东西,各路营销号发过无数次的,早就审美疲劳了。

还有一些伪干货,是一些想出名的人,修了一张图,发现效果还可以,命名为干货。

比如,修了一张夜景的图,觉得还不错,把修图过程省去重点和思路,然后写出来,标题就叫:“干货丨十分钟搞定完美夜景人像。”

这类干货并没有统一性,更难以复刻,图片本身是千变万化的,省去了思路和重点,读者拿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无用的躯壳。




真干货


真干货也有两种:

一种是作者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总结出来,省去了 漫长的铺垫,和论证的过程,直接把结果一条条地摆到你面前,小修称之为 结果干货。

一种是作者从最理论的地方出发,循序渐进的带领读者剖析知识,但是这种大部分以理论和数据为多,读起来特别枯燥,而且需要付出大量的思考,小修称之为 理论干货


a:结果干货

比如,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篇名为: 不得不学,高效修图的十个技巧。

内容上确实是很棒的东西,作者多年的经验总结。


b:理论干货

比如前几天小修推的黄菊的一篇文章: 俄罗斯摄影师Georgy Chernyadyev人像作品,后期有哪些小秘诀?

内容涉及的知识理论居多,读起来比较枯燥,不能快速学习掌握。



明明网上的真干货也不少,为什么还是觉得没学到东西呢?其实,是因为你的 学习方法不对

小修大概总结了一下:

1、记不住看过的干货

信息轰炸的时代, 我们每天要看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 ,成功案例,职场经验,人生经营,职业技巧,还有带娃、婆媳、夫妻关系等等,各种各样的“干货”。

我们获取这些干货的时间都是碎片时间,蹲坑的时候,午间休息的时候,睡前十分钟阅读等等。

蹲坑的时候,某个APP或者自媒体推过来一篇干货,感觉很不错,如果篇幅短,立马读。擦完屁股回到工作岗位,立马忘。

如果篇幅长,先收藏,以后再看,擦完屁股以后,根本不记得自己收藏过这篇文章。


我们以为我们读完了文章,就掌握了技巧,get了知识。

其实并不是,举例来说,小修之前分享过PS里的分屏小技巧,如果在读完文章以后,没有上手操作几次,你至多知道PS有分屏这个功能,但是根本不会用。

大部分调色干货中,都会讲色彩要冷暖对比,不讲为什么,只告诉我们结果是这样。

这就好比学渣拿着学霸的上课笔记来补充知识,明明笔记上全部都是知识点,但是结果还是学渣就是学渣,学霸就是学霸,为什么呢?

因为笔记上的知识点虽然很密集,但是读起来太乏味,缺乏循序渐进的理解,这边看完,转脸就忘了。


那是不是我们要 拒绝结果型干货,只去看理论性干货


并不是!


抛开工作,生活,真正能给我们阅读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这并不多的时间还被各种娱乐性的资讯,游戏瓜分着。

长此以往, 我们更喜欢结果型干货,有一种读完了就掌握了的感觉

而理论性干货不仅长,读起来还枯燥,还要耗费脑力跟上作者的思路。

就说黄菊那篇文章,肯定有很多人心想,干嘛不直接说用PS哪个工具可以做到摄影师的效果?



2、过份依赖干货, 是用别人的大脑在替你思考

黄菊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解画面,理解摄影师的意图,从而有创造性的收获。

有一段时间,小修特别喜欢用豆瓣电影看影评。每次从电影院出来以后,立马搜影评,匆匆扫几眼关键点,然后就可以和朋友吹嘘对刚看完的电影的看法了。朋友们肃然起敬:了不起,我们只看个热闹,没想到你小子还能看出这么多门道!

其实,我并没有思考,仅仅只是认同某些影评的看法,甚至被某些影评给洗脑了。


其实干货也一样,很容易受到类似的影响。


我们看到一个摄影师的作品很优秀,看到一个色调很棒,想去学习,恰巧看到有大佬在分析这个作品,我们就看了,学习了,感觉自己棒棒哒,专业技能更进一步了。

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对别人的思考成果提出了认同。你只是在重复着别人的语言,换言之,你已经被人洗脑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


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


3、看过很多干货,依然不会修图


我们看过一些武侠小说,按照武功秘籍,潜心修炼十年八载,再出山就是高手。

武功秘籍就是干货,潜心修炼就需要我们付之行动和思考。

光有武功秘籍,至多我们是一个拿着武功秘籍的人,而不是会这门武功的人。

葵花宝典尚要自宫,更何况其他高深武学。


干货通常在标题中,就告诉我们,看完这篇文章就可以成就修图高手,实际上,我们被心理暗示了,我们对标题深信不疑,看完了文章以后,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我已经掌握了这门技巧,已经是一个高手了。

以至于我们 把看过当成理解,把知道当成掌握


另外一种心理, 就是我们对唾手可得的东西并不珍惜。

网络不那么发达,干货没那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一篇干货文章,会反复研读,仔细琢磨,最终把文章里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因为实在是得来不易。

小修推荐过几次培训班,和其中一个学员A聊过天。

他告诉小修,自己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大神的教学视频,但是一直没有进步,但是花了千把块报了个班,却进步飞快,难道非得有个人领着才能进步吗?

小修认为这可能就是花钱和没花钱的区别吧,自控力是个好东西,但是大部分人的自控力都比较差,即便有如山一般的干货,也很少会去静下心来学习,再加上 反正没花钱,没学到也不吃亏

而花了钱就不一样了,钱是父母给的,或者自己幸苦挣来的,总要学到点什么才能对得起钱。


一篇干货或者一个老师,或许能带给我们一把钥匙,但是真正能打开大门的,还是需要我们转动钥匙,用力推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