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城市画报
《城市画报》官方订阅号,其他都是假的。我们把脉城市青年的新鲜志趣,分享跳起来就够得着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城市画报

这个帅哥造火箭的故事,献给所有疯狂的浪漫主义者

城市画报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27 11: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对我们而言

夏天总是酷热又漫长

而俄罗斯则相反 冬天持久得很

当地的雪还来不及融化

年轻人便匆匆开起“摩托车派对”


在众人聚集的雪地上

有一个 这是让人好奇的影像

一位年轻人 跨在像是 飞机引擎一样的圆柱体上

底下是一块雪橇板

搁在独轮上保持平衡



年轻人近乎趴着

目视前方 正准备发动

他身后围观拍照的人们

似乎准备记录某个历史性时刻


他可能是整个旧大陆

唯一自己制造并骑过土火箭的人

我们来看看

他是如何一直坚持这个

“不可能完成且又玩命”的梦想


👇



俄罗斯 摄影师 米沙·彼得罗夫

在一次改装摩托车派对上,

遇到29岁的 阿列克谢·伊利杜托夫

不过他带来的座驾远远超越改装后的摩托车,

他要来试射 自己发明制造的土火箭


阿列克谢出生并一直生活在陶里亚蒂,

俄罗斯的汽车工业重镇。

从童年起,他就有着航天的梦想,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

他的视力太差,

无法被航空航天学校录取。



但梦想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向现实屈服,

阿列克谢对天空的向往

以各种古怪的方式“还魂”

其中之一便是自造土火箭,

可以“载人”、以喷射发动机驱动的真正的火箭。


虽接近而立之年,

但阿列克谢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

他没结婚也没有女朋友,

除了在一个热能发电厂当工程师的工作,

其余时间他都花在自己的地下车间里。



对阿列克谢来说,

火箭的强度和安全性

并不是他主要关注的问题,

他的 首要任务是更大功率和更快的速度

最初,因为安全问题,

他的父母也严格禁止火箭的制造,

但他们最终还是让步了。


制造火箭所用的喷射发动机时,

阿列克谢从未进行过精确的计算,

也没画过图纸,

他的引擎不是诞生于实验室,

而是在手工车间里拼凑而成。



而这位发明者居住的地方,

正是城市的工业区,

他家周围到处是堆放废旧金属的垃圾场。

因此发动机最主要的部件涡轮,

实际上是 从废旧卡车上拆下来的

而拼装火箭用的金属也是类似的来源。

正如他自己意识到的,

“没有人会手工制造这样的设备”

因此阿列克谢很可能是

整个旧大陆唯一自己制造并骑过土火箭的人。



然而,太多次失败的发射之后,

从来没有人认为他真能成功。

第一次试射中 ,

火箭冲出三米就停了。



在实验之初,

他不得不使用沙袋替代真人作为乘客,

这些沙袋好几次救了阿列克谢的命


之后的一次发射中,火箭彻底失控,

没办法停下来。

它带着巨大的冲力,发出尖叫,

然后爆炸了,

周围14米的范围内都能找到碎片;



在摄影师彼得罗夫遇到阿列克谢的那次摩托车聚会上,

他第一次真正骑上自己的火箭,

然而,这也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用橡胶做的燃料系统发生了泄漏,

燃料落到滚烫的补燃器上着火了,

他差一点把自己点着


这些事件 都没有浇灭

阿列克谢的决心和创造力,

这种勇气感染了彼得罗夫,

在五个月时间中,

后者多次跨越两家相隔的100多公里,

去拍摄阿列克谢的故事。



尽管在这些摩托车派对上能遇到

各种对速度与激情的极端追求,

但阿列克谢这样的梦想家却是唯一的。


事实上,在彼得罗夫的镜头中,

这位梦想家也总是一个人

在地下车间幽暗的灯光中工作,

在自家的平房前实验,

但是在一片贫瘠的雪地里,

喷射出了火焰。



唯一出现了许多人的照片,

便是吸引我们的那第一张,

其中有两个层面的勇敢引人注意:

除了梦想家所冒的切实的生命危险,

他的勇气还在于将自己几乎注定失败的梦想

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即便会被视为疯子,

或者被嘲笑自不量力。



生长在崇尚集体化的环境中,

对于不合群、不被接纳或者被看作失败者的恐惧植根太深,

似乎照片中后一层面的勇气更让我们动容。



在这个励志故事早已让人厌倦的时代,

谈梦想总显得不合时宜,

然而正如二十世纪的德裔作家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所说,


“我们有梦想,因为如若没有,

便无法承受现实的真相 ”。



或许正因为如此,

摄影师才会在阐述中说,

他将这个故事

“献给所有疯狂的浪漫主义者,

他们不愿向现实妥协,

而试图为自己创造非凡的新世界 ”

他们带着西西弗斯推石头的悲壮和徒劳,

付出一切, 只是为了一个不可能的梦想。



《城市画报》6月推出 年中特辑

「梦想实现中的样子


他们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

造了美好的场所:工作室

他们在那里大声地放音乐,N种姿势造作,

他们通宵熬夜或者黑白颠倒,只为做一件事——创造,

创造自我认可的、标准化产品以外的作品,

并凭借它们,

过上标准生活轨道以外的另一种生活。


致敬所有不放弃

点击下图把这些实现梦想的努力带回家!

文章作者 周仰  图 米沙·彼得罗夫(Misha Petrov)

编辑 仇敏业  设计 钟远超

今日微信主编  酷儿


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新媒体事业部)

[email protected](整合营销部)

投稿请扔至:[email protected]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