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朋友聊天时,他们都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建哥,我都35了,感觉公司不再重视我了。公司现在就希望招年轻人,现在的机会真的太少。”
其实,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越来越多的35岁+生物医药人,开始感受到职业发展的瓶颈。
尤其是在行业技术更新飞快、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这种焦虑几乎是普遍现象。每个人都在问自己:35岁以后,我还能干多久?
今天来聊聊我对35岁之后职场发展的几点思考。这个阶段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其实,机会始终存在,只不过它属于那些愿意重新调整方向的人。
35岁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焦虑?
不管是研发岗还是市场岗,35岁之后,职业上的压力其实是多方面叠加的。之前我分享的一篇思考笔记(
近期生物医药企业裁员的观察与思考
),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
技术人员的焦虑
一位做NGS技术研发的朋友最近总和我说:“感觉自己越做越像螺丝钉。”原因很简单,他的工作方法已经稳定,流程变得机械化,而团队的晋升通道又很有限。
对他来说,每天都在干活,但看不到未来。
商业岗位的挑战
如果你是做市场或销售的,这几年的变化可能感触更深。医疗反腐政策的推进,打破了许多原有的客户关系链,大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而35岁之后,体力和精力也大不如前,跑市场、拼资源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吃力。
行业环境的变化
更大的问题来自外部环境:疫情红利退去,资本退潮,裁员和成本优化成为常态。(
为什么精准医疗行业在疫情后开始下滑?
)
而与此同时,AI、生物信息学这些技术浪潮快速崛起,让人感觉不跟上新技术就会被淘汰。
35岁后,机会还在,只是方式变了
虽然焦虑确实存在,但我并不认为35岁以后就没有机会,相反,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一、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
35岁之后,你的竞争力不再是体力和执行力,而是经验和稀缺性。那些真正高薪、稳定的岗位,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岗位;
比如CMC工程师:一个好的工艺开发专家,直接决定了新药能否顺利上市,而这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和经验判断;
再比如市场准入经理:随着医保谈判和政策环境的复杂化,这种懂政策、会协调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跟上技术浪潮,打开新的可能性
技术的更新可以是挑战,也可以是机会。如果你是研发人员,了解一点生物信息学,比如学习R语言、Python,或者熟悉AI辅助的药物筛选流程,会让你的技能更有市场价值。
如果你是商业岗,掌握数据分析工具,也会让你在新的商业环境中更有竞争力。
三、从执行者转型为领导者
35岁后,你的成长重点可能不再是“干了多少活”,而是“带领团队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需要你逐渐从技术或业务的单点突破,转向团队协作和战略规划。领导力的提升,才是你突破职业瓶颈的关键。
相比之下,那些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不愿接受变化的人,常常会发现自己越走越窄。
问题不是行业不要他们,而是他们没能跟上行业的节奏。
如果你也在35岁之后的职业阶段感到迷茫,不妨从以下几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