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立德融金集团
迈企网(www.maiqi-ld.com):并购、股权买卖、定增信息速配平台,规则整合、精准对接、协作共赢。迈企网微信公众号:maiqi-ld-com及maiqi-ld-com6。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60条思考 ·  3 天前  
独角兽智库  ·  高盛:打破外资的认知,无法遏制的龙! ·  4 天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阿里云通义千问概念股梳理 ·  3 天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阿里云通义千问概念股梳理 ·  3 天前  
IT桔子  ·  美元式微:交易量仅占市场 3%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立德融金集团

支付宝微信拉响警报!40多家银行联合起来,放大招了!

立德融金集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5-29 11:32

正文

迈企网(www.maiqi-ld.com  5月6号上线):并购界第一微信公众号:maiqi-ld-com及maiqi-ld-com6;并购、股权买卖、定增信息速配平台。规则整合、精准对接、协作共赢 。



移动支付有多深入人心?马云曾在今年4月举行的2017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表示, “连西湖边的乞丐都用支付宝乞讨了。”


马云说这话可不是信口胡诌,央行的数据显示, 2016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达257.10亿笔,金额157.55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85.82%和45.59%。


而说到移动支付,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至于第三名嘛,各有各的说法,即使存在感比较强的Apple Pay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少得可怜。Analysys易观近日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1季度》报告也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支付宝和以微信支付为代表的腾讯金融拥有今年1季度移动支付市场93.21%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图片来源:Analysys易观


2011年马云曾说过:如果他们(银行)不改变,我们来改变他们(银行)。如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占据了中国移动支付9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作为金融支付体系核心的银行却只能“靠边站”,后知后觉的布局移动支付,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云当年“吹的牛”也算是实现了。


不过,作为金融行业的老大,银行可不是软柿子,昨日(5月27日)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放出了一个大招,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可谓“来者不善”。


银联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


5月27日,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北京共同宣布, 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




中国银联是央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都是银联的股东,在支付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2016年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0亿张,银联卡全球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60个国家和地区。


5月27日的发布仪式规格也很高。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作了书面致辞,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谢众、科技司司长李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秘书长蔡洪波,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以及多家商业银行负责人、主要非银行支付机构、知名手机厂商、商户代表等共同出席发布仪式并见证。


中国银联宣布:


目前, 首批支持云闪付二维码的商业银行已超过40家 ,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并即将开通,年内其他主要银行也将基本实现全部开通。受理方面,全国近60万商户已经支持云闪付二维码支付,约有266万商户技术开通银联云闪付二维码服务。


安全性成银联法宝?


支付宝、微信支付如此强势的情况下,银联联合各家银行推出的二维码支付凭什么来分一杯羹呢?


中国银联表示,相较于市场上其他二维码支付方式,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具备三个主要特色:


一是安全性更高 ,采用支付标记化(Token)技术,安全级别较高,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 二是服务更完备 ,配备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保障使用无忧; 三是境内境外通用 ,银联国际正积极推动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韩国、澳洲等多个境内持卡人经常出行地区的二维码业务,计划率先在香港、新加坡支持云闪付二维码业务受理。


▲图片来源:中国银联官方微信公众号


据每日经济新闻,安全性是二维码支付不能回避的问题。根据央视财经近日报道, 目前存在各种扫描二维码支付的陷阱,受害人或者被骗钱或者被窃取个人隐私。


如今,安全性或许是中国银联夺取移动支付市场的重要法宝。


NFC支付之败


同时,银联此次声势浩大地宣布进军二维码支付背后是其主导推行的NFC(近距离的无线通讯协议)支付已经被边缘化。


其实,NFC支付在中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受制于产业链过长,所需投入巨大,以及用户认知薄弱等因素,NFC支付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6年苹果公司宣布和中国银联合作,在中国推出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曾被寄予厚望,之后三星、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均与中国银联合作,推出NFC支付。不过时至今日,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仍然是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以NFC为代表的近场支付处境十分尴尬。


正如上述Analysys易观的报告, 强大如苹果公司,竟然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份额只能归类到“其它”之中 ,而三星、华为、小米等手机制造业巨头也不见踪影。


两个原因促成NFC败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