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500多封简历,
龟速回复中❤️
错过招聘贴的戳这里
《
虚位以待|如果你想成为一枚职场火箭...漂亮得不像实力派~
》
今晚MiuMiu 有人在么?
周六慈善夜见
有事找我加微信
yugugu666
深夜会老友,说起其实我们真的很少有同龄的好朋友,朋友很两极,要么比我大很多,要么比我小很多,同龄的也大多是年少拔群。
这两种人,要么已然比我们优秀很多的人,要么是注定会比我们优秀很多的人。
三岁看到老,人群里难掩光芒。
优秀和钱无关,
但优秀的人,
都不会差钱。
到底如何才能判断一个职场新人,有没有出类拔萃的可能性?
职场老鸟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和人的差别在于思路决定出路,选择大于努力。
当你拼尽全力,All in 持续努力工作3年之后,仍然原地打转摸不着门,那你就要思考
是不是方法错了?
错的路,
走得再快,
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我曾经写过一篇:
经验|行情再差,什么样的人才,永远抢手?
👇
其中分享的职场潜规则,放之四海皆准,不论行业。
如果你要问我说,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年薪百万的年轻人,我的回答是——《the Good Fight》里的Marissa。
以她的人性,天下没有一个老板能拒绝这样的神级助理,不思进取的同事们注定稀里哗啦被她干倒,职场坦途注定所向披靡,
这样牛逼闪闪的女孩怎么可能有很多茶水间的朋友?
配得上你的对手,才是最棒的朋友。
没看过《the Good Fight》的可以看看我私藏的一个订阅号“不慌张”写的这篇真实职场故事,故事里的昆安就是现实版的Marissa。
强者的人生,
不会让别人有机会对你说不。
by 咕咕
原标题:《那些把我们对比得像蠢货得职场火箭》
文章转载自:不慌张
ID:noneedpanic
经授权后发布
有一种年轻人的职业发展,是破坏常理式的:
如果一年升senior,熬三年升经理是比较优秀的状态。他们的打法是,我来了,横扫一切平庸的所谓职场秘笈,自己创造了一个部门。
我一不小心被这样的人的光芒照耀过,每每觉得自己就像蠢货一样。
公司里有个很彪悍的领导VP,他的片区业绩连续十几个季度狂爆目标。但他谁都不合作,谁都不喜欢。
最近,他突然提拔了一个二把手,还是跨部门抢人。
是个叫昆安的女的,年轻得要命。
三年前,她还是在会场,负责挪箱子的marketing girl,现在是按照女高管的配备在培养。
VP发话,只接受她过滤过的信息,没被昆安核准过的东西,在他眼里都是垃圾。群众一片哗然,这个昆安到底是什么猫腻,爬得这么快的年轻人,真没什么问题?
最近老天开眼,有几个项目我跟昆安合作,我开始像一个变态一样对她展开了粗暴的观察。
昆安每天很忙,VP早晨六点开始就会开始给她飞各种任务,都是以小时来计时。
诸如“我的飞机在两个小时以后抵达,我希望在降落的时候email里能有一份这个季度的分析报告”。还有一些生活任务诸如“需要你在一小时内去买一瓶叉叉牌子的香槟,去办公室找到叉叉主管,并传达我热情的祝贺” (昆安都不知道是要祝贺什么)
就跟脑残商务剧里面一模一样啊!不要再嘲笑芒果台了。
她还要统筹分析所有涌向VP的数据,有用的数据,脑残做的数据,伪装成有用数据的浪费读者生命数据。还有各种无能做决定的team要拉她去拍板。
但她很从容,好像这个地狱模式的角色完全就是为了她而存在的。
我很仰慕她这种人职合一的神级状态,跟她说,VP太会识人了,他是怎么能一眼就看出来你能胜任这个工作呢?
“因为这是我要来的工作,像疯了一样去要来的这份工作。” 昆安告诉我。
原来当时VP只是传出一些风声,需要一个这样的得力副手,但手下草包居多,他可能要去一些大公司挖人。
昆安当时已经在营销部带了十几个人的团队,一听见这个风声,连团队也不要了,找到VP说,不用去挖人了,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
她给我看了她当时给自己制作的“why me” sales pitch。
这绝对不是一份简历。
在职场生涯中,
一位mentor究竟有多重要👇
她在里面写到她过往的经历,她没有读大学,第一份工作是在理发店当学徒。在那里她学会了识人度势,一个客人进门两分钟内就能看出这人是在经历开心的一天还是吃屎的一天。
她热爱数据,她的玩具是我们各大区的销售数据。有一次她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一下飞机就揪住迎接她的无辜同事说,我在飞机上一分钟都没睡,终于搞清楚去年那个abnormal trend是怎么回事了。
她逻辑缜密,言辞丰富,进能跟data analyst们geek out,退能给marketing指点品牌定位。
她在这份文档里分析了VP的片区目前面临的增长困局,她的计划,她的实施方案。
说得更准确一点,更像是一封写给工作的情书。
她写道,我很强,很tough,我会为我们的团队去fight最好的资源,会让总部知道我们是一个多么牛逼的片区。
她最后也很柔情,直接在文档里与VP对话:我希望能在这一路得到你的mentor,成为你的左膀右臂,不管是在这里,还是在别的哪里,我都希望能做你最得力的助手。有一天,我希望能成为你。
在去见VP之前,她最后做了一件事 ——请教了VP最信任的几个手下,给他们看了自己的why me pitch。
有一个跟了VP征战最久的销售大佬说,你前面的都写的太理智了,太严格了,我们都知道你很tough,最后可以加一段诉诸情感的,be personal。原来最后一段直接融化VP心灵的“有一天,我希望能成为你”,是由这个看起来很粗糙的大老爷们儿把着昆安的手写的。
她像疯了一样去要的工作,VP给了她,不给就是他疯了。
现在我每每听到人还在议论,VP为了把昆安挖过来,给她量身定做了现在这个职位,我就会在心里感叹:蠢货。
哪有什么量身定做,你们只是没有充满智谋地去拼过。
在跟昆安共事久了以后,我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是她最喜欢的人。
她会以最愉悦的声音询问我的无聊生活,我开始以为只是礼貌性的small talk,没想到问起来简直没完:
张财,你是哪里来的?你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落脚?张财,what’s your story?张财,你平常不工作的时候都在干嘛?
后来我发现,我周围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昆安最喜欢的人。
这是一种,多强大的力量。
是虚伪吗?她是真诚地对所有的人类感兴趣。
而且在跟她相处的时候,她会记得,并自然地提及你跟她分享的过往的生活。
我和所有人的错觉也许并不是错觉,全世界的人都是她最喜欢的人。
有一次我们数据分析发现,英国的销售win rate总是比德国的高,但销售成绩并没有比德国好多少。一帮data analyst看着这个结论觉得已经做到头了。
我跟昆安提起,她说,英国team是不把丢掉的客户标注成lost吧,是不是还有个状态叫blackhole?
我跟他们闲聊的时候发现,英国team是很骄傲的,丢掉的deal他们是不会承认丢掉的,哪怕只有一丢丢可能还能卷土重来他们也会标成blackhole。但是德国人是非黑即白,如果没有赢,就是输,lost without doubt。
我们回去一查,果然英国team积压了黑洞洞的一片blackhole deal…
有一次我问她,你跑来跑去的在忙啥?她说,我们片区一个销售被另一个销售欺负了,我在协调他们俩。
我说这不是HR的事吗??她说HR只走流程,但我对他们两个都非常了解,都是我的朋友,我可以帮他们重归于好。
还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一个公司晚宴,她问我,坐桌角那个东张西望的哥们是谁,我说不认识。她说他看起来好像谁也不认识,挺uncomfortable的,我去照顾照顾他。
十分钟以后,昆安和这个uncomfortable哥聊得十分开心。二十分钟后,我们CEO坐到了他们旁边,说昆安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要收购我们的公司的首席叉叉官。
有时候觉得每天都好累,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真心了解跟你工作的人,不图穷匕见,一言不合就开撕已经是最佳状态了。
可每次看到昆安真诚地对全人类感兴趣,我都觉得如果世界不对她回感兴趣,世界一定是个蠢货。
情商这个词被职场污名化了。
有很多误解情商就是搞好关系,讨好老板,不捅娄子。
低级。如果情商就是这么简单的话,它凭什么跟智商齐名?
情商的终极目的是,make others look good
我参加过一次昆安他们片区的销售讨论会。
每个销售经理的业绩都要被投在大屏幕上分析功过,一共有几十个人排排站。三个销售副总就像生死判官一样,犀利地戳穿一些bullshit,并在大方向上指点江山。
整个过程昆安都安静地坐在第一排,偶尔做一些画龙点睛的言辞,或对大汗淋漓的经理们投去一个鼓励的眼光。
我下来跟她说,你们片区的会好激烈啊,简直是上被告席的感脚。
那三个销售副总也是犀利,扫一眼那些数据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他们哪来这么多时间来分析消化几十个团队的数据。
昆安调皮地一笑,给我看她手机上的一个短信群,竟然是她跟三个销售副总的提词器。
“看第二排左一的月活,跟当月的销售额不符,追问原因”
“这个组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招聘落后,是不是一线经理没有招人经验?”
昆安说,这本来就该是三个副总的舞台,她在不必要的场合,就没有必要冲在前面秀智商。只要能帮助他们点出问题所在就好,他们这么聪明的人,扫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于是全场喽啰都觉得是三个副总牛逼,三个副总都觉得昆安牛逼。
高情商的表现有哪些?👇
她的精致的情商,也会偶尔照耀到我的身上。
我跟她花了很多精力一起完成了一个项目计划。
我兴冲冲地撰写给大老板的邮件,大概内容是,你交给我跟昆安的任务,我们已经极其牛逼地完成了,这里是细节(三大段看到你瞎),你来review一下吧。
昆安看了我的大作,说都很好,最后咱们可以小小改动一下。我们可不可以写,这个项目最后关键的一步上,我们在两个选择上有点犹豫,具体给出了两个options A和B。昆安说最高老板以前顺嘴提过一句A,肯定会选A,A就是我最开始写进计划的,B是昆安自己编的,但也是有理有据的。
昆安说,这样大老板会觉得最重要的决定是他做的,但其实是我们做的;)
我无法揣摩大老板在收到这封改良邮件后的心理状态,只看到他非常欣喜地秒回了please go with option A,并不遗余力地support我们推进这个计划。
我回想起自己第一封逼近发送的,自认为极其牛逼的邮件,其实是极其蠢货的。make others look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