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汽车商业评论
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汽车金融大全APP  ·  报名倒计时 7 ... ·  2 天前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3 天前  
新能源汽车评论  ·  誓死不国产的“日系车之王”,16年后终于低头了? ·  3 天前  
有车以后  ·  把智驾打成“白菜价”?这操作太狠了! ·  3 天前  
有车以后  ·  新电池,大突破!宝马推大圆柱电池 ·  3 天前  
百车全说  ·  福特电马,Mach-E为何被人抛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汽车商业评论

EZZY:如果陨石注定要落下来 | 汽车商业评论

汽车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汽车  · 2017-05-07 16:57

正文

付强说,生存下来的不会是任何一家恐龙,而是进化到灵长类的那些恐龙。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童锋亮

编者按:


2017年5月6日,致力于城市自驾出行服务的EZZY在北京希尔顿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EZZY启用全新的品牌形象、线上产品并上线奥迪等全新车型,打造以品质服务为核心的出行文化。这也让这家曾经低调的公司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被更多人所知。

而就在一个月前,《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就曾对这家企业进行了独家专访,并和创始人付强聊了个天。


跟随导航指引走近停车点,通过操作手机,打开一辆宝马i3的车门,将女儿放置副驾并系好安全带后,他挂上了前进档,向副座温柔一笑,而后踩下油门启动新的一天。

这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副驾的女儿刚满四岁。目前正处事业上升期的他,为了更好的生活,每天努力工作,加班已是常事,每每回到家时女儿早已熟睡。

他有一辆私家车,唯一能平衡家庭与工作的是,每天早晨与女儿独处的几个小时——他开车先把女儿送去幼儿园,而后自己再去上班。

这短短的几个小时是他每天用来与女儿联络情感的全部时间。而汽车这一狭小的私密空间就成了承载这样高质量相处的载体,因此他格外珍惜。

在限行的时候,这位年轻的父亲会选择用“EZZY”,通过分时租赁的方式租一辆车送女儿上学,在他看来,他需要一个和女儿独处的环境——除了自驾外没有任何出行方式能够替代。

分享这个故事时,付强正坐在优客工场的新办公室内,这个EZZY创始人兼CEO正在试图说服《汽车商业评论》记者,究竟什么样的人会通过分时租赁的方式来使用一辆车,最后他选择用自己一位用户的真实故事来阐述。

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甲56号的“优客工场”又名 “创业加速器”。这是一个社区化的联合办公空间,汇集了许多像EZZY(大梦科技)一样或大或小的创业公司。优点是,这里租金相对便宜,且有齐全的基础设施,基本不用怎么装修,拎包既能办公。

采访那天,2017年4月5日,EZZY搬过来还不足一周。创业公司的搬家往往发生在一些特殊节点上,例如融资,年初刚刚进入A轮融资马上要进入B轮的EZZY把地盘挪到了这里。

“性冷淡”的装修、空空的桌椅、还未划分好好的功能区域以及楼上装修带来持续不断的电钻声让这里看起来显得有些匆忙且仓促,让人很容易将“不稳定”以及“随时会撤离”——这些创业公司的负面属性直接带入进来。

付强的办公室在整个布局最里面一间,虽然整体风格仍与外面所呈现的“冰冷”一致,但一把芬达电吉他、一把LTD电吉他、一台MARSHALL音箱、数本《男人装》杂志、三个苹果手机盒、以及两个不同尺寸的绿巨人手办的加入,在理性之外,让这个三十岁出头年轻CEO的情怀与品味展露无遗。

为何将新办公地点选在这里。付强的解释是,这里设施齐全搬进来就能直接用,不用再重新装修,他认为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这样做减法的思路,也是其目前所做项目的核心,即让用户能更简单、舒适的去使用一辆车,用付强的话来概述就是“做类似摩拜的汽车版”。

创立于2015年的EZZY,目前是一家通过分时租赁的方式提供汽车共享的平台,但付强并不愿意用“分时租赁”来定义自己,甚至认为分时租赁就是个伪命题,他更喜欢称自己为“自驾出行服务提供商”。

作为区别与其它分时租赁平台的亮点所在,目前EZZY主要有随借随还、停车费可报销、能实现远程控制汽车等特有优势,让租车的流程更简单快捷。

但由于主打服务与用户体验,且首批上线的500辆车全是宝马i3,这种小而美模式所带来的痛点则是,较其它平台而言EZZY价格偏高,覆盖人群较窄。

但他想做的,或许也正和办公室内所摆放的绿巨人浩克一样——并非靠装备而是自身力量与“另类”在出行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以下为《汽车商业评论》采访节录。


付强:“我们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中国可以全程随意免费停放的公司。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也是付了高昂的成本。”


2012年的种子

在2015年萌芽


《汽车商业评论》:您为什么选择进入这个(汽车)行业,之前有过相关背景吗?是出于什么样的机缘巧合?

付强: 没有(汽车)相关背景,但这是很早就埋在心中的一颗种子。

我是2012年在美国做项目的时候,接触了当时在美国比较火的像Zipcar、Car2go,我Zipcar的忠实粉丝,觉得它很好很有意思,但是又觉得它没有那么好。

第一我认为它不够现代,它还是用的很老的那种用户模式——先申请会员,然后给你一个RFID Card (注:“射频卡”,又称非接触式卡片,通过射频/无线的方式,进行读写)。

然后你去纽约的各个点去刷卡取车,虽然我用的很多,但是我想它要是能够再先进一点就好了。如果我们只带了一个手机的话,这个手机能帮我们完成一切就好了。

我觉得未来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简单,是一个手机解决所有的问题,像现在我们已经钱包都不带直接用手机支付了,更别说带个射频卡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来做这件事的话,它应该变得更简单更先进,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用户习惯.


第二,如果在中国要做的话,它一定会比美国做得更好,因为我们的城市更大。你看像北京,它有半个荷兰那么大,我们从北京的最西跑道北京的最东有60多公里,我们有一个大型的城市化,千万级人口,这将会促生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在这样一个超级大型城市里,公共化的交通已经慢慢很难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所以我当时想,如果这样的一个业务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做一定会做得相当好,群众基础能牢固。

当时这是2012年的想法,但是2012年你知道的当时连3G网络和智能手机都还没有普及,那时候我当时还在用黑莓,所以那个时候去做这个事还有些超前,但确实已经是一个种子埋下了。

直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市场已经成熟了,我们发现我们想干的事都可以干了,所以我们在2015年就开始做这个项目了。可以说是2012年的种子在15年萌芽了。


拿着一瓶矿泉水

到处“游说”


《汽车商业评论》;所以2015年才开始正式做?当时你是自己做还是有找一些行业里相关的人来一起做?


付强: 没有,我就是自己做。我觉得我创业的模式跟很多人不一样,大家很多都是几个小伙伴一起抱团,但是我是突然想创业了,然后去到了海淀工商局,拿了个营业执照,然后放在一个皮包里,所以当时我们就是皮包公司。


当时那个包里面,有矿泉水,公司印章,营业执照,所有东西加起来就是我的全部资产。

那人呢,团队是如何组建的?


当时我每天拿一瓶矿泉水到处去游说,去到腾讯啊什么的去招人,只要是愿意听我说话的人我都跟他聊。


有时候是朋友介绍,说我有一个人他以前做什么什么你可以跟他聊一聊,然后我就跟他聊聊我想干什么,我们有什么想法、理念,聊着聊聊着,有时候对方会说我觉得你这个还不错,要不我再介绍另外一个人给你认识?

我创业的最初阶段就是拎着公司的一堆章、执照、矿泉水去跟人聊天。

你的团队都是你一个个聊来的吗?

对,每一个人都是。现在我们最高管理层都跟我没太大关系,只有一个是我的同学,但他也是我创业之后才过来的。

他们也都没有汽车行业相关背景?


没有,他们都没有一个都没有。我觉得这跟我们的定位有关系,首先,我们觉得汽车只是我们的一个载体,生产工具。我非常清楚我是要开一家餐厅,厨具只是我的生产工具,我的核心管理层里面应该不需要方太厨具的人,因为他不会对我的业务有任何贡献。


我们真正的业务是做餐厅,我们要做出非常美味的菜我只需要有厨艺的人。


摩拜的汽车版


《汽车商业评论》:EZZY现在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一样的不用说,我就讲跟大家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中国可以全程随意免费停放的公司。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也是付了高昂的成本,但是至始至终我们都还在做这件事。

我们当时想的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让每一个人十公里、五公里左右的出行的时候能够采用这种方式,它像mobile一样随时随地用手机打开车门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把车一停就结束了。在我们2015年刚开始做的时候,其实就是摩拜现在做的汽车版。

随借随还,停车的成本你们怎么控制?


我们有一个数据库,如果你是我们会员,我们会判断你经常往返的地点,分析你大概什么时候会用车取车,然后判断这个车,需不需要挪到我们固定(自己的)停车场。


你停车的位置,如果周边有我们的用户,那么我们就把车留在那了。如果你停车的地点,不是我们会员常用地点,而且收费很高,我们很快会把车挪走。这个与周边用户密度和停车时间相关。

现在用户有多少?

我们有三万多用户,活跃用户5-6千。我们单车日均可以做到6单。

现在开始实现盈利了吗?

目前公司不盈利,但根据财务数据预测,EZZY将在今年9月份实现每单盈利。


创立于2015年的EZZY,目前是一家通过分时租赁的方式提供汽车共享的平台,但付强并不愿意用“分时租赁”来定义自己,甚至认为分时租赁就是个伪命题,他更喜欢称自己为“自驾出行服务提供商”。


用三件事来证明价值


《汽车商业评论》:但真的有人从西直门到东直门会开车过去吗?


付强: 有。我们实际上就在证明短途自驾出行的潜在市场是存在的。当我们在运营的时候,我们95%的单量全部都是5-15公里,时长是30-90分钟。这个与专车出租车的分布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说我们在中国就已经证明了短途自驾出行的市场需求。

证明了市场存在,你怎么证明你们的企业是有价值的?


我们需要做三件事,才能证明我们企业是有价值的。


第一是要用户自愿为我们的服务买单,你知道其实我们的价格还是很贵的,而且我们不给用户任何补贴也不做任何营销,但是用户还在买单。


但是这不够,第二我们是需要用户反反复复为我们的服务买单,证明用户购买你的服务你的产品不是冲动性的需求,而是一个持续恒定的需求。


第三,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用户来买单。我们从2015年到2017年事实上是没有任何市场营销的费用,预算也是零。但就是这样也保持了我们的单量和用户量每个月30%的有机增长。

但是这种方式的实用性呢?


首先,从停车、时间成本这些角度来说,自驾肯定是有它的弱点。但是每一次出行它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A到B的位移只是其中之一。比如我马上要去国贸开个会必须按时到,我可能会选择坐地铁去,因为它不堵车、靠谱,这是为了我的效率我牺牲我的舒适性。


如果我的时间没那么紧张,我可以打车去,我的舒适性会高一点,但是效率可能会低一点;当然,我也可以自己啊去,自驾私密性更高,这是它无可替代的。我们的用户他可能既用我们也用摩拜还有滴滴,这取决与他的每一次需求。

什么人群是你们的目标人群?


25岁到30岁的白领,他们有对品质的追求有对生活的追求,他们是这个城市最核心的主力军,而我们要给他们一种不一样的出行方式,自驾都是其中之一。


一把芬达电吉他、一把LTD电吉他、一台MARSHALL音箱、数本《男人装》杂志、三个苹果手机盒、以及两个不同尺寸的绿巨人手办的加入,在理性之外,让这个三十岁出头年轻CEO的情怀与品味展露无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