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合成与形貌:
通过超分子自组装法合成具有管状结构的苯、氧共杂氮化碳。
图
1. BOCN
的合成示意图,
(a) bulk CN, (b) BOCN
0
, (d-e) BOCN
的
SEM
图,
(c,f) BOCN
的
TEM
图。
催化剂结构与成分:
管状结构提升了比表面积,由于苯氧共掺杂
XPS
图谱中
C-C
占比增多,出现了新的
O
峰。
图
2. Bulk CN, BOCN
x
的
(a)
比表面积分析,
(b)
XRD
图谱,
(c)
红外图谱。
Bulk CN
,
BOCN
0
, BOCN
0.1
的
(a) C, (b) N,
(c) O
元素
XPS
精细谱。
催化剂能带结构:
管状结构改善了可见光吸收。氧掺杂有效的改善了催化剂还原能力。
图
3. Bulk CN, BOCN
x
的
(a)
紫外可见光图谱。
Bulk
CN
,
BOCN
0
, BOCN
0.1
的
(b)
禁带图,
(c) XPS
价带谱,
(d)
能带结构示意图。
催化剂理论机理分析:
由于半导体与助催化剂之间费米能级的差异,可以去驱动光生电子定向转移。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不同催化剂的功函数绘制能级位置示意图,
BOCN
具有最远的费米能级位置,代表相较于另两种具有更强的动力驱动光生电子转移。由于氮化碳的周期性结构,
HOMO/LUMO
能级在氮化碳上均匀分布。通过苯、氧共杂,破坏氮化碳的面内循环,将
HOMO/LUMO
能级在空间层面分离,促进光生电子的定向传递。
图
4. (a) bulk CN, BCN, BOCN
的态密度分析。
(b)
bulk CN, BOCN
0
, BOCN
的平面静电势。
(c) bulk CN, BOCN
0
, BOCN
的功函数及能级位置示意图。
图
5. (a) bulk CN, BOCN
的
(a-d) HOMO, LUMO
能级分布以及
(e, f)
表面静电势。
催化活性:
通过调整氮化碳表面电子结构,实现载流子定向转移。
BOCN
具有最好的催化析氢性能(
13.92 mmol/g/h
)
图
4. (a) BOCN
x
的析氢性能测试。
(b) BOCN
0.1
的长时间稳定性测试,以及
(c)
不同波长下析氢活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