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先进制造观察
高端装备强国的时代在加速到来,依托高端装备和军民融合建立一个强健的工业和国防体系是当务之急,本团队致力于为一二级市场投资者提供深度而有效的高端装备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重点了解在于中国高端装备产业链的深入变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IDEX ... ·  昨天  
中国民兵  ·  想成为“兵王”,这一步非常重要!!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先进制造观察

深度 | 穿越机器人广阔赛道,寻找明日之星!【天风机械】

先进制造观察  · 公众号  · 军事  · 2020-02-18 15:03

正文

在劳动力成本持续提升,下游精细度要 求提高的前提下,机器人行业是有巨大潜力的大赛道,然而,机器人产业研究相对较为困难,本文创造性运用了基于大量一手信息的大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研究 机器人主要难点在于机器人分类庞杂,每个细分市场空间、所处阶段不尽相同,我们需要找到未来发展机遇更大的赛道。 我们联合 全国领先的大数据分析公司福韵数据、专家公司帕米尔 ,首创性建立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市场的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即: 先筛选出具备更好成长基础的赛道,再细化研究其行业空间、商业模式、竞争壁垒等问题。 我们独创性的运用两种研究方式:大数据挖掘分析 + 产业链验证,相对于传统研究而言,大大降低了对于二手信息的依赖,更多地从一手信息出发去统计、分析及解读。

大数据分析: 从四大维度出发,我们发现工业机器人、家庭作业机器人以及巡检机器人成长基础更好,娱乐休闲、医用、国防、专用清洗机器人相对更加新兴。 我们将机器人行业分为三大类、七大细分行业,企业样本总量近千家,利用 python 技术、互联网舆情指数等,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 舆情指数分析: 从大类来看,家用机器人指数热度最高,工业机器人次之,专业服务机器人最低。 从细分来看: 工业机器人: 焊接机器人热度最高; 家用机器人: 娱乐休闲机器人的热度要高于家庭作业机器人; 专业服务机器人: 场地巡检机器人热度最高,医用机器人的热度次之。
  • 成立时间: 机器人行业朝阳属性明确, 77% 的机器人企业成立历史不超过 10 年时间; 工业、巡检及家庭作业机器人公司成立时间相对较长; 而医用、国防安全及娱乐机器人相对更为新兴。
  • 融资指标: 家庭作业机器人以 B 轮及以上融资方式为主,比例达到了 65.22% ,工业机器人次之,该比例为 46.49% 这意味着两个行业相对成熟; 而国防、巡检、医用及娱乐休闲机器人 B 轮及以上融资比例均为 40%
  • 知识产权: 我们分析了样本公司 2015-2019 年各类专利申请情况,家庭作业机器人的专利数量最多,占总体数量的 25% 工业机器人次之,专利数量占总体数量的 19% 场地巡检机器人专利数量占总体数量的 18% 娱乐休闲、医用、国防安全及专业清扫机器人领域专利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例分别为 14% 9% 8% 6%

我们就工业及家庭作业机器人这两个具备较为成熟应用场景及产业链基础的细分行业展开分析:
  • 工业机器人: 1 )行业空间: 工业机器人仍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第一,行业体量大,根据 IFR 统计,工业机器人 2018 年在中国销量为 15.4 万台,市场体量达到了 430 亿人民币,第二,因为经济原因,尽管 2018-2019 年出现下滑,行业中长期仍存在成长基础。 我们测算在加速渗透情境下,未来三年年化新增 18.64 万台; 2 )驱动因素: 工业机器人投资回收期从 2.48 年逐步缩短至 1.39 年。 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经济性的不断提升,我们看到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宽; 3 )竞争格局: 搬运上下料 以及 金属加工 两个领域,本土国产机器人的市占率已经逐步上升到 50% 左右 ,洁净室机器人 市占率达到了 35% 左右。 我国机器人仍需要在 焊接、装配与拆卸及喷涂 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这主要依赖于国内机器人在加工的效率、精度、耐疲劳度及稳定性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 家庭作业机器人: 1 )行业空间: 我国 扫地机器人 2013-2018 年实现了从年销量 57 万台到 483 万台的快速增长; 2019 年有所下滑,年销售台数预计在 435 万台左右。 我们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境下,计算得到未来五年年化需求分别为 492 632 912 万台,相对于 2019 年均有一定成长性; 2 )驱动因素: 需求端: 渗透度提升,我国扫地机器人 2020 年渗透度预计达到 5.38% ,仅为美国的一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供给端: 扫地机器人仍具备较大的技术空间,具备 AI 、激光导航 等新亮点的智能化产品将不断推出; 3 )竞争格局: 市场走向集中,前三品牌的合计市场占有率达 71% ,较上年同期提高 10 个百分点,科沃斯、石头科技(小米)领衔行业发展, SLAM 算法、路径规划算法、运动控制算法等为技术竞争核心。

群雄逐鹿: 我们找到了潜力较大的上市 / 非上市公司?
  • 从技术专利数量角度,我们发掘出: 工业机器人: 新松机器人、厚达智能、拓斯达、普渡科技等; 巡检机器人: 大疆创新、国自机器人、亿嘉和、朗驰欣创、成都阿泰因等; 娱乐休闲机器人: 优必选、科大讯飞、儒博科技、未来伙伴等; 家庭作业机器人: 科沃斯、石头科技、宝乐机器人、海尔等; 国防安全机器人: 深蓝科技、华测导航、深之蓝、云洲智能等; 医疗机器人: 翔宇医疗、镁伽机器人、术锐技术、天智航等。
  • 上市公司中,我们选取盈利超出行业中位数、且利润大部分由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贡献的公司:
    汇川技术、埃斯顿、拓斯达、科沃斯、石头科技、快克股份、科瑞技术、科大讯飞、亿嘉和、诺力股份、信捷电气,新三板机械手公司伯朗特等。

风险提示: 可能存在样本不全面、缺少代表性、数据不准确等风险; 宏观经济持续大幅低于预期从而影响机器人需求释放,新进入者恶性价格竞争; 居民消费升级能力受阻等。




1.机器人产业图谱——给予大数据及产业链验证的创造性分析
我们认为,机器人行业值得深度挖掘,原因之一为行业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潜力空间大; 原因之二,海外不乏市值千亿的机器人公司,而国内尚未涌现国际龙头,机会犹在。

机器人行业本质上是以机器替代人工,符合社会进化方向,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的现实环境下,产业趋势合乎逻辑。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近年来加速攀升,到2019年达到了12.6%。 三次产业格局变化之下,制造业人口逐步流失,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尽管我国汽车行业产值是提升的,但汽车从业人员数量在2017H1就达到了历史顶部。 机器换人的迫切性日益体现。


由于人口红利拐点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出现较迟,我国的机器人行业发展也较为落后,国际化的巨头企业数量有限。 以ABB、发那科、安川、库卡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机器人企业,市值体量都远远高于我国机器人代表性企业,三者市值(2月7日)分别为3620、3459、664亿人民币,而国内最大的泛自动化公司汇川技术市值仅为489亿元、新松机器人仅为250亿元。


然而,机器人产业研究相对较为困难。 主要难点在于机器人分类庞杂,每个细分市场空间、所处阶段不尽相同,我们需要找到未来发展机遇最大的赛道。 机器人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家用作业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国防安全机器人等等,每个大类之下又可以分为多个小类。 我们认为,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即: 先筛选出具备成长基础的大类,再细化研究大类中细分小类的行业空间、行业格局、竞争壁垒等问题。


本文将创造性地运用两种研究方式: 大数据挖掘分析 + 产业链验证 ,相对于传统研究而言,大大降低了对于二手信息的依赖,更多地从一手信息出发去统计、分析及解读。 具体方式:
  • 行业分类 我们将机器人分为七大类,分别为工业机器人、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包含教育类机器人)、国防安全机器人(包含水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与专业清洁机器人。 我们尽可能地列出这七大细分行业中的企业( 536 家)以及其子公司名称;

  • 大数据 挖掘: 我们在形成企业名单之后,可以利用python技术、互联网舆情分析等,对企业多维度特征进行数据挖掘及统计分析;

  • 分为四大维度,对比分析 我们基于企业发展要素与数据可得性,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第一,舆情指数分析,直观判断哪些细分行业受关注(包括政府和社会)最高; 第二,公司成立时间,这是一个简单易得的指标,我们认为如果子行业成立时间短的公司占比越低,该子行业越成熟; 第三,融资指标,我们汇总统计样本公司的2015-2019年所有融资行为,认为如果子行业融资阶段整体越偏中后期(本文用的是B轮及B轮以上融资占总体融资的比例),行业越成熟; 第四,知识产权,我们分析了样本公司2015-2019年的各类专利申请情况,因为机器人公司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我们认为专利越集中的行业,成长基础越好。

  • 筛选出成长基础较好的两大类机器人,进行行业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建立起对机器人七个子行业所处发展阶段的较为立体的认识。 我们认为,机器人行业方向确定,投资的难点在于对于其发展节奏的把握,最终希望能够找到具备较为成熟应用场景的细分行业。 本文选择了七大类中成长基础较好的两个子行业,进行较为总体性的行业分析,主要包括行业空间、行业成长的驱动因素、竞争格局及产业链图谱。


2.基于四大维度分析,哪些是正在崛起的潜力方向?
2.1. 舆情指数视角: 细分机器人行业热度谁更高?
从大类来看,个人/ 家用机器人指数热度最高,工业机器人次之,专业服务机器人最低。 我们统计 过去一年 的机器人行业相关词汇搜索量、搜索集中度及舆论曝光度,编制成舆情指数。 其中,词汇搜索量是指: 过去一年内各搜索引擎总搜索量; 搜索集中度是指: 搜索的密集程度,该词汇搜索量是平均分配于一年间或集中于某几个时刻; 舆情曝光度是指: 搜索结果与搜索词的相关程度。 而搜索数据来源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指数以及福韵舆情分析系统。 根据舆情指数,我们得到三大领域中,个人/家用机器人指数最高,工业机器人次之,专业服务机器人最低。这一结果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大类机器人的受关注程度,家用机器人的网络受关注度较高可能与其他To C销售的属性有关,而工业机器人受关注度高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可能是由于其应用广泛、行业较为成熟。

我们不仅关注大类机器人,还关注细分机器人领域。 具体方法为统计工业机器人、个人 / 家用机器人以及专业服务机器人词条下细分机器人领域的舆情指数。 结果显示:
  • 工业机器人: 焊接机器人热度最高、且舆情指数大幅领先,喷涂机器人次之,AGV(自动牵引车机器人)以及码垛、装配等机器人的热度相对较低。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时间相对较长,码垛及搬运机器人使用量最大,国产化程度高,但门槛较低。 焊接机器人在我国使用量位居第二,但国产化程度非常低,2017年CRIA及IFR披露,国产化率仅为15.8%。 该结果可能说明,焊接机器人作为我国最具成长性的机器人细分领域,正获得更大的关注。
  • 个人/ 家用机器人: 该大类下,娱乐休闲机器人的热度要高于家庭作业机器人。 娱乐休闲机器人的功能多为儿童陪伴、早教学习、老人陪伴、语音导航等,而家庭作业机器人的功能主要为室内吸尘、清扫等。 然而,由于家庭作业机器人目前功能还相对较为单一,从事该类产品生产的厂商中也有兼顾娱乐休闲类产品的,因而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交叉性。
  • 专业服务机器人: 场地巡检机器人热度最高,医用机器人的热度次之,专业清洁以及国防营救安全类机器人热度偏低。 场地巡检类机器人应用于电力、石油管道、城市管廊、工厂等多个场景的巡检及故障排查,由于近年来电力、管廊的无人化巡检需求快速释放,因而该类机器人的应用得到快速普及。


2.2.成立时间视角: 朝阳属性明确,巡检、工业及家庭作业机器人相对成熟
从公司成立时间这个角度,机器人行业朝阳属性明确。 我们统计了全样本公司的成立时间,发现机器人行业自2011年后,企业成立数量快速增加,并且在2015年,新成立的企业数量达到了最高峰。 2011年后成立的机器人企业占总体企业数量的77%,2011年前成立的机器人企业占总体企业数量的23%,也就是说大部分机器人企业成长历史不超过10年时间,是一个尚处在成长期的行业。


横向对比细分行业的成立时间分布,我们发现工业机器人、巡检机器人以及家庭作业机器人可能相对较为成熟,而医用、国防安全及娱乐机器人相对更为新兴。 我们在这里用到的较为简单的判断依据,认为2011年之后公司成立数量占到整体数量的比例越高,该行业越新兴,反之则越成熟。 统计结果显示,巡检机器人、专业清扫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家庭作业机器人这几个细分领域可能较为成熟,其2011年后成立公司数量的占比分别为63.04%、70%、72.22%及73.3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78%)。 但是考虑到专业清洁机器人行业的公司数量偏少,2011年后成立企业数量仅为13家,我们认为该细分领域的吸引力可能一直偏低。 我们看到而娱乐休闲机器人、国防机器人及医用机器人2011年后新成立的公司占比高,因而行业可能处于更早期阶段。


2.3.融资行为: 机器人投融资活跃,家庭作业、工业及国防机器人融资阶段偏后期
机器人行业本身为资金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通过观察该行业的融资活动特征,我们可以得到资金对机器人及细分领域的偏好情况。 我们统计了七大领域共家企业2015至2019年年末期间500+家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主要包含: 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A轮、A+轮、pre-B轮、B轮、B+轮、C轮(D轮、E轮)、股权转让、股权融资、众筹融资、战略融资、定向增发、并购重组、pre-IPO、IPO等多融资行为。

整体而言,我们认为机器人行业融资活动较为活跃,2015-2019 年早期融资、股权融资偏多,B 轮-E 轮融资数量较少。 2015年至2019年,机器人行业共发生799次融资行为,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18年当年统计到的机器人融资次数多达205次。 B轮以下融资(天使轮、pre-A、A+轮等)占到整体的53.96%,B轮及以上融资占到45.91%。 在B轮及以上融资中,股权融资(包括定增、并购、IPO等)占到了36.94%,占到了大多数,而B轮-E轮投资比例约为9%。


2019 年,机器人领域或开始以中后期融资为主。 我们统计了历年行业B轮及以上融资占当年全体融资数量的比例,用该指标表示行业整体所处的融资阶段,该比例越高,表示行业融资越偏中后期。 2015-2018年,B轮及以上融资占整体的比例处于40%-45%之间,而2019年该比例上升到了62.69%。 其中,股权融资比例从2016年的24.24%提升到了44.03%,B轮-E轮融资比例从2016年的6.21%上升到了2019年的18.66%。 为何2019年会成为一个转折点? 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2019年宏观经济景气度低,一级市场投资面临较大压力,天使轮、pre-A及A轮等早期投资的规模开始收敛,在机器人投资领域也开始更加重视具备相对成熟的产品及商业模式的公司。


横向对比来看,家庭作业及工业机器人的融资阶段明显偏后。 家庭作业机器人以B轮及以上融资方式为主,比例达到了65.22%,工业机器人次之,该比例为46.49%。 这意味着这两个行业相对偏成熟,一二级市场更热衷于寻找行业中已具备一定成长基础的公司进行投资,且的确存在一定数目的该类型企业供投资。 而国防、场地巡检、医用及娱乐休闲机器人的B轮及以上融资方式比例较为近似,均为40%左右; 专业清洁机器人最低,仅为31.43%。


对比每个细分行业2015 年与2019 年两年的中后期融资占比指标,我们发现,家庭作业、国防及工业机器人在2019 年明显以B 轮及以上融资方式为主,相较于2015 年中后期融资比例大幅提升。 家庭作业、国防、工业机器人在2019年该指标值分别为93.33%、90.91%与66.67%,相较于2015年分别提升38.16、46.47、24.56pct。 场地巡检、医用、娱乐及专业清洁机器人在2019年B轮及以上融资方式占比均为50%。


2.4. 知识产权: 家庭作业、工业、场地巡检及娱乐机器人居前,技术创新引擎强劲
基于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密集属性,我们继续讨论行业的知识产权及专利特征。 整体而言,以专利申请数量来衡量的行业技术创新活动较为活跃。 我们统计了行业2015-2019年的专利申请量,行业当年专利新增量从2015年的3302项增长到了2019年的10846项,期间复合增速高达34.62%。 其中,发明专利占历年专利总量的60%以上,但期间增速偏低,2019年同比增速约为13.96%; 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次之,2019年占比约为25.88%; 外观专利占比则为11.13%。


在整个机器人行业中,家庭作业、工业及场地巡检机器人的专利数量位居前三。 家庭作业机器人领域的专利数量最多,占总体数量的25%; 工业机器人次之,专利数量占总体数量的19%; 场地巡检机器人领域专利数量占总体数量的18%; 娱乐休闲、医用、国防安全及专业清扫机器人领域专利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4%、9%、8%及6%。 同时,在不同细分行业中,专利数量最多的仍然是发明专利,家庭作业机器人中,发明专利的比例高达83.6%。


进一步,分析专利关键词词频,我们能够发现不同细分类的机器人在技术研发上的共性及差异点。 我们的分析方法是: 1)抽取每个专利项包含的词汇; 2)统计每个词汇出现的词频; 3)统计每个细分行业词频最高的50个词,共计7组、350个词汇; 4)统计每个词在这7组中出现的次数,计为N; 5)N值越高,表示该词汇是多个细分机器人领域专利研发方向的共性部分; 6)在分析中需要排除例如“机器人”、“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等无实际意义的词汇。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发现: 第一,控制、连接、图像、电机、驱动、信号、传感器这六个词汇是最具共性的专利涉及词汇。 其中,控制、连接、图像的N值为7; 电机、驱动、信号的N值为6; 而传感器的N值为4。 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的机器人专利研究方向为机器人的控制、关节或者其他形式的连接、动力系统(电机、驱动)以及传感系统(信号、传感器)等,这些也是机器人关键的核心构成部分。

第二,每个行业有其较为独有的专利关键词。 例如,娱乐休闲机器人具有4个独有关键词,分别为输入、语音、文字与舵机,这可能是由于: 1)娱乐休闲机器人的关键在于良好的交互体验,需要准确且便捷的语音、文字输入/输出体验; 2)舵机是一种位置(角度)伺服的驱动器,适用于那些需要角度不断变化并可以保持的控制系统,是遥控机器人、高档玩具/模型的核心零部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产品的性能。 再例如,场地巡检机器人的独有关键词为飞行器以及监控,这可能是由于: 1)巡检机器人的核心模块,除了机器人通用的控制、驱动、连接系统等,还包括监测模块; 2)巡检机器人的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地面工作机器人,以无人机为代表的飞行器也以其灵活性、高维度观测等优势成为重要的趋势。


3. 精选两大子行业: 行业空间、驱动因素、竞争格局及产业链透视
3.1. 工业机器人: 以退为进,国产化孕育巨大机遇
  • 行业空间
工业机器人行业在2018、2019年经历下滑,两年增速分别为-1.37%、-6.10%。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行业在2017年新增量巨大,增速高达79%,当年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后续两年的行业需求,因而导致了这两年行业在高基数之下有所下滑。

尽管2017 年,中国机器人行业高增长,但当年我国的本土机器人增速显著低于行业总体水平。 当年,本土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及金属加工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市占率均有所下滑,反而是四大机器人公司及那智、川崎这样的公司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行业在过去两年的下滑,一定程度上给予本土企业以缓冲。 因为在行业高歌猛进时,大量厂商涌入,主要采取价格竞争及拉长账期等手段,行业参与者难以聚焦持续的研发投入及提升产品品质及口碑。 高速增长的行业的阶段性放缓,更利于行业出清,并给予技术型的公司更多的发展时间。

工业机器人行业本身,我们认为,仍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第一,行业体量大,根据IFR统计,工业机器人2018年在中国销量为15.4万台,市场体量达到了6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30亿元,销量占到了全球市场的37%。 第二,尽管2018-2019年出现下滑,行业中长期仍存在成长基础。


行业的成长性来自于我国机器人的低密度。 根据IFR的统计,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百万人140台,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99台/百万人),但相较于日本、德国及韩国三大制造业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仅为日本、德国机器人密度的40%左右,仅为韩国机器人密度的18%左右。 对比我国与日本的制造业工人占整体人口比例这一指标,我们认为我国机器人密度仍具备很大的上升空间。2015年,我国制造业人数占到了7.13%,而日本占到了7.11%,也就是说两国的制造业存在的人力可替代空间较为类似。此外,2018年我国制造业产值为日本的3.5倍,但是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为日本的8.7倍,说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空间更大。


我们对未来几年我国机器人销量作出预测。 假设及前提: 1)工业机器人当年需求=替代需求+新增需求; 2)工业机器人的折旧期约为5-6年,t年需面临(t-5)年约30%的机器人更新替换的需求; 3)新增需求与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值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经我们计算得到,每增加1台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密度上升0.02%; 4)核心假设:对于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假设。在这里我们设置两种情景,第一种:匀速替代,即2011-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从10台/百万人提升到了140台/百万人,我们假设替代速度保持相对一致,我国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到300台/百万人;第二种:加速替代,假设到2023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到300台/百万。 基于上述假设前提,我们得到匀速情况下,我国未来几年年化新增14.65万台工业机器人; 加速情况下,未来几年年化新增18.64万台。 考虑到2011-2018年,机器人密度提升实际上是一个加速的过程,我们认为加速场景可能更符合实际。


  • 驱动因素
长期因素: 人力成本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相对于人力经济性显现。 工业机器人的长期成长驱动因素是本身的经济性越来越明显。 我们用工业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来表示其相对于人力的经济程度。 根据我们的计算,工业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在人力成本提升、机器人均价下降以及技术进步带动维护费用下降的情况下,投资回收期从2.48年逐步缩短至1.39年。 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经济性的不断提升,我们看到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宽。


短期因素: PMI 、汽车制造产成品存货等衡量的短周期对工业机器人销量构成一定冲击。 由于机器人下游以汽车、电子、家电及金属加工等行业为主,与制造业整体景气度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相关度分析,我们认为制造业PMI、工业品(这里以汽车替代,实际上汽车、电子及工业品整体的库存周期较为一致)产品存货增速、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等指标,对工业机器人短期销量的指导意义强。


  • 竞争格局
工业机器人行业除了长期具备成长性,国产化空间巨大是又一看点。 如我们上面提到,行业高增长期的红利更多地为外资机器人公司、尤其是四大机器人公司所获得,国内机器人公司的市场份额在行业增速最快的2017年不升反降,国产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电气及金属加工等于的市占率均出现下降。 然而,国内机器人从技术简单领域开始,开始逐步对外资机器人进行替代,例如,在搬运上下料以及金属加工两个领域,本土国产机器人的市占率已经逐步上升到50%左右,洁净室机器人市占率达到了35%左右。 我国机器人仍需要在焊接、装配与拆卸及喷涂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这主要依赖于国内机器人在加工的效率、精度、耐疲劳度及稳定性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 产业链图谱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较长,涉及企业众多。 整体上行业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及终端(即为各大应用领域),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其中零部件又可以细分为减速机、伺服电机以及控制器等; 中游包括本体制造商及系统集成制造商,前者包括4大机器人、新松机器人、埃斯顿、拓斯达、埃夫特、哈工智能等,又包括图灵、欢颜、伯朗特这样的新秀,系统集成商则将机器人本体与具体使用场景相结合,提供配套的软件开发、工作站等; 下游包括代理商、第三方服务商(维护及培训等)。 我们认为在这条产业链中,真正能够帮助本土工业机器人实现根本突破的是上游的减速机、伺服电机的进步,以及本体制造+针对高新技术行业(汽车、电子、新能源、光伏等)的集成能力的提升。


3.2. 家庭作业机器人: 市场需求具备较大挖掘空间,激光雷达为创新亮点
  • 行业空间
家庭作业机器人目前以扫地机器人为主,也有陪伴、医疗护理等机器人、但尚未成为主流。 根据IFR的统计,全球家庭服务机器人在2010-2018年实现快速增长,到2018年行业整体规模达到了36.6亿美元。 根据中怡康数据,我国扫地机器人在2013-2018年实现了从年销量57万台到483万台的快速增长,销售规模从8亿提升到了2018年的70亿。 2019年,行业有所下滑,年销售台数预计在435万台左右。


  • 驱动因素
我们认为,家用扫地机器人作为消费品,其成长驱动因素不仅取决于需求端,也受供给端的创新所影响。 因而,我们分析了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需求端: 家用扫地机器人的普及主要系民众收入水平提高、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升,本质是消费升级的典型产物之一。 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的数据,2015年我国家庭中,1万美金以下的年度可支配收入为主流,比例高达62.10%,而到2020年,1-10万美金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家庭将有望成为主流,比例有望从2015年的35.50%提升到50%。 在这一过程中,消费升级驱动的新兴需求仍将不断涌现出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