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美国药物管理局(the U.S. Drug Enforcement Agency,DEA)升级了警报级别,一种含有芬太尼(fentanyl)成分的假药正在散播(芬太尼是一种致命的强效鸦片类物质)。在美国有成百上千这种假药正在被转手交易,据药物管理局报道,2013~2014年间估计有700人因为服用这种药物而丧命。
即使假药会要人命,依旧有黑心商家会为它的丰厚利润铤而走险。我们很难确定黑市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但有人估计假药每年交易额超过了2500亿美元。
在缺少监管机构的发展中国家,假药无疑是一个危害公众健康的大问题,然而美国也不能幸免,比如今年1月,DEA就在新泽西州查获了一处制假窝点,收缴了6000片在美国制造的假药。这些药片看上去就像质量为30毫克的羟考酮小药片,但实际上它们含有芬太尼成分(羟考酮和芬太尼都是非法止痛药,但芬太尼与很多因过量服药的死亡案例有关)。
假药都会尽量模仿真药的形状和大小,往往只有将它们送到实验室,研磨并进行成分分析后才能鉴别真伪——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位于夏威夷的一家小型技术公司TruTag Technologies,正在开发一项药品认证技术——微尘状可食用标签,这种微标签可以隐形地附着于药片表面,扫描该标签就能获取药片的产地和药品相关信息。
10月初,在2016年国际反假联盟秋季年度会议上,TruTag公司展示了一款手持式微标签读取器。该公司于近期将他们的产品推上了膳食补充品市场。公司总裁Kent Mansfield说,2017年他们将计划进入处方类药物市场。
过去的防伪技术一直都将注意力放在包装上,比如在包装上打上一组特别的数字,之后可以通过短信或电话查询其真伪。但造假者们的仿造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仿造包装对他们已不是难事,他们甚至能仿造全息照片和变色墨水。
2011年,针对在药片上加注标签或使用“物理化学身份识别”技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放宽了政策。他们规定直接在药片上涂附微标签不再需要进行新药品申请,而只需制造商提交关于微标签的安全性和质量报告即可。
TruTag的技术符合管理局的要求,他们研发的微标签是直径50毫米的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硅已经在食品和药品领域使用了数十年,被FDA认为是安全的。
该公司能将每克二氧化硅制成1200~1500万个微粒,这种微粒极小极轻,如同灰尘一般。每一粒二氧化硅微粒都会被刻上一个秘密编码——这是通过刻蚀技术实现的,刻蚀后的微粒重量只有原来的20%,但微粒体积保持不变。刻蚀时会在微粒中刻上特殊图案,使颗粒变成多孔结构——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小块带孔奶酪。
这些已经编好码的“TruTags”随即可以投入使用。Mansfield表示,可以直接将它们投入到制药公司的生产线上,并且不需要更换生产设备或者添加新的设备。“制药公司可以明天就把我们的产品放入他们的生产线。”他还表示,TruTag已经与数十家制药公司合作进行了上千次测试,这些公司中有工业巨头也有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但他现在还不愿透露更多的客户信息。
4100型手持式广谱读取器
一旦TruTags成功隐形附着于药片上,每一粒药片就包含了上百个标签颗粒。这时使用任何一款TruTag读取器——不管是最新的手持式扫描仪还是台式光谱仪,只要用光一照,就能像读取条形码一样读取相应的光谱信息。读取器通过一定的算法将光谱信息解读出来,然后从公司数据库抽调出相应的药品信息,包括了生产日期、产地、生产商等。数据库里有数百万等待刻蚀的编码,Mansfield表示不用担心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够用。
目前,这项技术更多地服务于制药公司和品牌持有者用于监管其供应商。但是Mansfield希望有朝一日病人能用他们自己的智能手机扫描药片获取信息。这项技术对那些每天需要吃很多药,或者网购药品的人来说尤其有用。有调查显示,90%通过网络购买的药品都不是真正来自他们在网站上宣称的地点,而是来自其他国家。因此这项技术可以保护消费者远离危险的药品——比如芬太尼类药物。
Mansfield说:“以目前的手机技术,我们还无法将该技术应用在手机上,但我们希望最终能为个体消费者服务。”
编译:李青青
参考:http://spectrum.ieee.org/the-human-os/biomedical/devices/covert-microtags-to-safeguard-drugs
招聘
编辑、视觉设计、实习生(编译)
地点:北京
联系:[email protected]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唯一版权合作方,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及翻译。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