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分心理
关注公众号: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平台 十分心理,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者,由法国PSYCHOLOGIES杂志中国版《心理月刊》创始主编王珲2015年7月创建。 旗下所属产品服务平台——幸福研习社,致力于整合视角的心理精品服务,是忙碌中产人士口袋里的心理学家。每一个追求终身成长、自我实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身心滋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  昨天  
简单心理  ·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面临隐形职场PUA ·  2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爱能治愈的。。。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分心理

这个世界和我无关,“李诞”们的亲密关系真相

十分心理  · 简书  · 心理学  · 2018-02-23 10:21

正文

十三邀最近很受热捧,前阵我刚写了个 《佛系生活:你的理想可能饿了》 ,受到不广泛的转发,近期看了十三邀李诞对话许知远,又想到了和我吹遍了大半个地球的几位来访者,不由得就想起李诞在访谈中说的: “其实我认为所有的,都是无意义的。”

01

亲密关系活不成

性伴是有的,朋友是有的,亲密关系是不大可能的!

身边的关系,主要是两类:

A 长期漫长形成的不得不存在的关系,就像我一朋友说的:没办法,开档裤时就认识了,太两小无猜了。

B 朋友主要是合伙人,双方责权利明确,估计合作20年后,就转化成了楼上的关系。

亲密关系太困难了。

在约翰·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的第一卷《依恋》里有一个真实发生,用录像记录下来的故事: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和他妈妈的分离。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小朋友住院的时候不准妈妈陪床,那个录像里小女孩住院大概七天,每天妈妈会有短暂的时间来近视小女孩。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女孩和妈妈见面后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才能和妈妈进入一种比较好的互动状态。等到小女孩出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一大一小的背影孤独地走出医院,没有任何母女之间亲昵互动。 (鲍尔比,依恋,P003)

关键点:这是个三四岁的小女孩,依附理论告诉我们1岁半左右,依附关系已经成型,也就是说,她和她娘亲,已经建立过亲密的母女关系了。

而对国内90后一代来说,他们的关键点是:出生三个月,娘亲产假结束。

再加入一段掉书袋:婴儿发展阶段2:对一个或者多个区分对象的直接定向和信号:即婴儿对母亲的反应开始变得明显不同时,大约是在十周到十二周左右,变得非常明显。(鲍尔比,依恋,P256)

翻译过来就是: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正要开始亲密地依恋母亲时,是在二个半月开始,而国内出生三个月,母亲开始离开。

换句话就是——当我爱上你,离不开你时,你离开了!!!

如果觉得楼上这句太煽情,换个严肃的说法是: 母亲作为一个爱的客体的拒绝,可能会导致TA无法与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即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具体地表现是:

A 他们会在亲密关系的早期剧烈而大量的付出。

比如:情人半夜只是一句想吃苹果,他就可以跑遍全城去敲开店家的门买回来。

爱人只是一句想你了,他就坐几个小时的车,出现在爱人的面前。

B 如果仅仅这样就算了,但 随即伴有剧烈的失望 :爱人的一个不小心的表达,就会令他们感觉到世界再次毁灭。

C 因为 没有经验过亲密关系 ,即:根本不知道怎么样在亲密关系里相处,变得特别紧张,紧张到语无伦次,被另一方感觉到奇怪和震惊。

·

比如,有一名来访者,在初见一见钟情的网友时,呆掉,几次开车都开错方向,然后不知道如何解释,而且,被这样的自己吓到。

或者一尝试进入亲密关系,就突然间,不理解对面这个号称女朋友的人,为什么和全世界所有的女人都不同了。

比如,读不懂女朋友的暗示。女友娇嗔的责怪,其实是打情骂诮,但TA会信以为真,认为女友真的在生气!只好变得更加小心,久了之后,感觉心好累,会出现无意义感,然后离开关系。

02

娱乐至死

综上所述,碰上这样的年轻人,做朋友是非常好的,可以两肋插刀,并且还不用英雄主义、救命之恩压你;

可以一起嫖娼,并且即使你告发他,他也不告发你;

可以一起嘲笑所有和他本人,他也能戏谑地配合你,给你抖包袱。

可是,这样的人如果做为丈夫或者床伴,那简直会让你生不如死。

文首说的来访者,我记得一个叫张柴的(哎,这名字反正都是化名,大家将就着看)特别容易咨询中笑场,最经常说的话是“没什么”“这很正常”“大家都这样嘛,你干嘛计较这么多”。

说完耶稣被吊死了,我还在思考着这样说后面影射了什么,然后一阵哗哗哗的笑——我明明不知道这表现得像笑的声音,真不是笑,但我真的猜不出来这后面六种基本情绪里能套哪个。

我终于敢问他,有时候你的笑是不是在保护我。 经历了40余次咨询,张柴说:保护关系,你别这么较真。

他告诉我,童年家庭环境,其实是蛮讨厌的,父母亲关系紧张,母亲基本不微笑,父亲基本显得又累又不微笑,只好靠他来搞笑,调节生活。

他记得,第一次,二年级时,他讲了个笑话,二十几年过去了,他知道,完全不好笑,因为他对着纸条念的时候,十分紧张,要一边注意妈妈的反应,一边还要注意几个他用拼音拼出来的字。但妈妈就笑了,显得很开心,后来,慢慢地,他就变得十分擅长讲笑话了。

讲笑话的关系非常自由,可近可远,伸缩自如;

讲笑话的关系非常牢靠,不知道深浅地牢靠;

讲笑话的关系非常轻松,四两拔千金;

讲笑话的关系非常安全,只要我不说,你就只能玩猜猜猜。

像张柴这样的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在中国,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如同李诞般如此能搞笑做段子的人,就是他们这一代用来自我疏解的代言人。所以,我真心很能理解内涵段子之类的公众号,可以去做广告,因为市场实在太大了。

如果再深刻探究,结合我所看到的:我的几名从3岁左右即离开父母亲,或者更早地与母亲分离,而与祖辈一起生活的来访者的反馈:他们经常识别不出自己的情感,并且经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的存在,还有超高度的焦虑。 娱乐至死,笑对一切的态度,其实也在缓解内在的紧张,同时,用“一切都是无意义”的拒绝态度,来表达一种很深的掌控:我不要你了,你永远也不可能再来伤害我——放弃,是最彻底的掌控。

03

解药何在

这些孩子,除了五行缺少对世界的期待之外,其实啥都不缺。

而缺少期待的后果,不仅仅是亲密关系的能力问题,也代表——你有没有能力让自己诚心实意的相信这个世界,相信某一套价值观,然后为这个相信去死?

而这些90后的小孩,解构至上,没有哪个价值观会能够一直存留,还好,佛陀三千年前就在等他们了。

他们被佛陀所吸引的原因可能如下:

A 佛陀的内观,特别是身体扫描的内观法,会一次又一次的将意识专注在自己的身体,可以再次让TA体验到“没有边界的感觉,没有真实世界的约束,并且具有潜在的无限性和自由流动的想象和思想”(Lee,1997)一遍又一遍地弥补母婴关系损伤导致的安全基地缺失问题,借身体作为一个在世间存有的安全基地的可能性得以诞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