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个妈妈六个娃
三个北大妈妈,六个孩子的日常。育儿路上我们跟你一起吐槽、一起学习、一起越变越好。每天晚上,孩子睡了,世界静了,叨叨当妈那些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说真的,忽略这 1 ... ·  3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这样记单词效率翻倍!小学娃8个月搞定1500 ... ·  3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孩子上学后,给我家省了不少钱的“全能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个妈妈六个娃

失业的中年人,开始给孩子的教育“断供”了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11-26 21:56

正文


文 | 啾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最近刷视频,被普及了一个新词“烂尾娃”。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从烂尾楼延伸出来的。

 

烂尾楼大家都听过,开发商资金不足、房子盖到一半全面停工了。

 

而烂尾娃说的也是前期投入精力、资金,在鸡娃路上猛加料,但是最后发现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简而言之,就是后劲不足、人生“烂尾”了。

 

 
我发现大家普遍认为的烂尾娃,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父母鸡到一半,认清现实放弃了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当爹妈的都对孩子充满了高期待,只要稍稍比同龄人进度快一点,就觉得孩子天赋异禀。
 
会翻身了,就是“我孩子真棒”,会说话就是“我孩子真是个天才”。
 
再到后面,孩子学会背几首古诗、认几百个字、算对几道数学题,都认定有某种学霸潜质。
 
在自己家怎么比都是优秀,但随着孩子进入学校,在一堆牛娃里面就没那么亮眼了。
 
有人管着成绩还能看,不管就一塌糊涂,家长鸡娃鸡到心力交瘁,孩子呢,还是打一鞭子动一下。
 
到最后家长无奈认清现实,教育不是付出就有回报的事情,也就彻底打消了鸡娃的念头。
 

 

第二种,经济能力跟不上,主动“断供”


 
我在网上看到,有位二胎妈妈发了一个帖子:
 
原本家里条件还行,所以给孩子安排了出国路线,谁知道老公突然失业,房贷能不能还上都成问题,国际学校每年二十多万的学费也拿不出来,只好给孩子断供。
 


第三种,成绩没烂尾,但人生烂尾了


 
这种就更让人唏嘘了。
 
孩子寒窗苦读十几载,家长也好不容易供出来,本以为前途一片光明,结果毕业即失业。
 
 
这一类孩子,要么躺在家里当全职儿女,要么一直在找工作的路上。
 
至于什么时候能经济独立、考编考研什么时候上岸,都是未知。
 
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孩子的人生就算“烂尾”了。
 
可是,孩子的人生才刚开了个头,现在就认定“烂尾”,是否有点草率?
 

孩子不是工程,
也不存在那么多的烂尾娃
 
不知道姐妹们是怎么看的,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烂尾娃”这个词。
 
这种想法,本质上还是把养孩子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工程,而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去看待。
 
而且我一直很好奇,烂尾的标准是什么?
 
难道成绩不好、没考上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人生就烂尾了吗?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那可能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点沾边,或者说都有一个烂尾的阶段。
 
因为大多数人学历和工资都一般,也不是世俗认定的“成功人士”,可是我们都能凭本事养活自己、养活孩子,这样的人生,难道就是烂尾了吗?
 
当然我也理解,其实很多家长说孩子是“烂尾娃”,多少有点自嘲的成分在,觉得自己为了孩子辛辛苦苦付出,却没有得到期望的反馈。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想清楚,孩子的人生是不是只有学习这一条路。
 
高考分数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18岁时的智商、学习能力、自律性,也能够说明至少在这个阶段,孩子是同龄人中比较靠前的。
 
但是人是会变的。

也许有的人就是晚熟,在人生的后半程持续发力;


也许有的孩子高考考的很好,但他不懂得进入社会要跟人合作、不珍视伴侣、跟父母断绝往来。


这难道不算烂尾吗?
 
我反而觉得,无论我的孩子学习好坏、成就高低,只要她热爱生活,活出了她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不错的人生。

举个例子,假如啾啾她将来很热爱厨艺,就是立志要在家门口开面馆,那也很好呀。这也是一项谋生的能力,而且我每天还能见到她,还能时常去蹭饭,这不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人生么?
 
所以,换一种角度来看,也许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多的烂尾娃。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我们要允许一颗幼苗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叶圣陶说过一句话:“教育应该是农业不是工业”。我非常赞同。
 
养孩子这件事就像培育种子。需要家长按时施肥浇水,提供必要的生长条件,让他按自己的节奏成长,长成他本应该成为的样子。
 
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批量生产,最后所有孩子都长成一个样。

 
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但难就难在,我们是在工业时代成长的一批人,不知道怎么用农业的方式养孩子。
  
所以,比较迫切的是,需要不断摸索出一种新的养育模式和标准。
 
具体的标准我也很模糊,但至少有三点我是比较笃定的。
 

1、 不拿某些模子和标准来套在孩子身上


我曾在文章里写过,养女儿没有标准答案,为此我把女儿养成身体、精神都很“野”的孩子。
 
我希望她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如果遇到糟心的人和事的时候,能有战胜一切的能力。
 
其实不光是养女儿,教育本身就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适用别的孩子的方法,也许并不适合自己家娃,盲目生搬硬套,不仅亲子关系容易受到影响,还可能出现其他隐患。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给孩子上套子,留给他们更多成长空间,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2、 不过早给孩子下定义


前段时间有个“中专开局,爆改人生”的故事在网上很火。
 
 
这个女生的前半生,真的是挺曲折的。

18岁中专毕业去大城市工作,结果发现学历低,只能去当服务员或者进工厂。
 
然后不甘心人生就这样,把自己关在出租屋学习,这期间参加了函授大专并自考本科,也经历了失败,23岁拿到本科毕业证,25岁考研上岸。
 

举这个例子,不是给姐妹们打鸡血、分享女性爽文,而是想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

不必焦虑别人家孩子更早成功,或者更快取得成绩,因为无论如何,孩子这棵苗总有开花结果的时候,如果一直不开花,那他就是一棵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