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程不识
像程不识这样因为特殊的时代成为长乐卫尉的人,除了才能外也的确十分幸运,其实不单是程不识,在汉武帝年代,尤其是还未大行兵戈的汉武帝前期,幸运的人不在少数。这群人的幸运之处在于,他们遇到了一个想要大展宏图而不是持盈守成的君主。后来汉武帝曾对卫青说过这样的话: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自汉武帝登基以来,欲要建立伟业的雄心就未曾掩饰过,不争的事实也就不必过多去举例证实。
守成之君需要老资历们来稳定政权,而开创之君则更需要人才来为自己保驾护航。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朝正式施行了“察举制”的官吏选拔制度,开始了“举孝廉”。
汉代拜谒场面
在汉武帝之前,除了有皇帝急需人才时颁布求贤诏以外,新任官员大多都是出自达官显贵之家,或者出自某些很有钱的大地主家。偶有特殊像当年的张释之,也是捐官,花了钱的。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汉武帝登基前,真正的求贤令也就三次,一次是公元前196年,刘邦下诏要求各地官员以及诸侯王举荐贤人大夫进京,如果有人对人才还藏着掖着,被发现了甚至要被免职。不然跟皇帝抢人才,你是不是想造反?剩下两次都是汉文帝时期,分别是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5年。不过以上这三次求贤,是要求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跟“孝廉”基本没啥关系。
真正给汉武帝举孝廉带来启示的,其实还是汉文帝,公元前168年,汉文帝下诏:
“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
泱泱天朝大国,居然连个孝悌力田的人都举荐不出来?汉文帝很生气,所以便督促重视起了这事。后来汉景帝忙着权力争夺,也没在意这件事,倒是汉武帝又重新重视了起来,并且更加将其细化,孝廉即孝廉,不再和力田混在一起。不过说到这,就要特别感谢一个人,一个女人——吕后。汉文帝重视了孝廉力田者,而汉武帝则将举孝廉变成了汉朝选官的正规渠道,但文帝和武帝都是发扬者,
初设“孝悌力田”者的,其实是吕后
。如果有读者记性好,应该记得吕后临朝称制的第一年,便设置了“孝悌力田”官,俸禄二千石。吕后当时一定想不到,自己这一诏令,经后人完善,成了汉朝几百年的选官正途。
“举孝廉”属于察举制,那就详细的说一下这个察举制度。
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汉武帝时期的常科只有一种,那便是这元光元年成为定制的孝廉科,
“为岁举,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要注意,孝和廉是分开的,孝敬长辈和为官清廉者各举荐一人,也就是说,每个郡每年要举荐俩人,一个要出名的孝顺,一个要出名的廉洁,所以更准确的说汉武帝时期的常科是举孝和举廉两科。在汉武帝之前孝廉和力田是合在一起的,这个刚才也说了。到了汉武帝时期,粮食多了,只要没啥天灾,人民的温饱也没什么大问题了,汉武帝便着重对人民的教化以及整个民族的文明发展了,尤其是汉武帝又推崇儒学,儒学又推崇这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以将孝廉和力田分开来也没什么让人意外的。
刚开始举孝廉,效果并不好,倒不是汉朝官吏们真的执行力太差,而是官员们根本都不当回事,毕竟这东西也不算政绩,而且自己举荐的人万一犯了什么错可能还要连累自己,实在是件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大多数官员都不举荐什么孝廉。这一晃一个六年过去了,元光元年开始举孝廉,年年举,到了元朔元年全国也没举荐上来几个孝子或是廉吏,汉武帝心里有气又急,是大家都不重视我的话呢?还是我堂堂中原大国都已经伤风败俗到找不出几个榜样了?前者显然是不可能,当时已经没人敢拿汉武帝当个孩子了。要说后者,也不可能吧?汉朝重视百姓教化也不是一年两年刚起步了,社会风气绝不至于那么差。有时候大人看不懂小孩子的意图,并不是大人的智商不如小孩,而是位置不同。同样,汉武帝看不懂为什么大家都不举孝举廉,也不是汉武帝傻。汉武帝虽然没想明白,但是汉武帝手下有些官员可就太懂这个心情了。于是有关部门的官员就站出来说话了:“不举孝,那是不奉诏!不奉诏那就是对皇帝不敬,当以‘不敬罪’论之;至于不举廉吏,身为当官的都不知道自己属下的德行,那是失职没认真工作,绝对要给个失职罪罢官。”汉武帝虽然没完全搞懂底下那群官员在想什么,但也知道其中必有蹊跷,所以当即便同意了这个办法,从此举孝廉这条选官路子才真正的变成了“为岁举”。虽说在这之后仍有不举或是多举的情况,但也不是大流了。“举孝廉”这条选官途经,也的确为汉朝贡献了不少良臣能吏,比如说昭宣时期的名臣赵广汉,就是通过举孝廉踏入的仕途。
赵广汉雕塑
后来到了东汉汉和帝时期,又觉得所有地方都用统一标准有点不太公平,有些郡国人多,有些郡国人少,十万选一跟五万选一的公平度自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又规定:二十万以上人口的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十万到二十万人口的郡国,每三年举荐孝廉一人;边疆地区虽然人口不如腹部地区,但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放宽人口限制。
至于察举制度的特科,又分为两类,一种是常见特科,一种是一般特科。在整个西汉时期的常见特科主要是举秀才和举贤良。
先说举秀才,秀才原意就是优秀人才,元封五年才开始举秀才,举秀才就是单纯看才能了,不管你人品德行怎么样,只要你有才华有能力,就可以。汉武帝开始增设秀才科,主要还是因为当时人才凋零,像卫青、公孙弘、霍去病等一干名臣良将都不在了,汉武帝急需一批新的优秀人才来协助自己治理国家,所以当时除了开设秀才科外,还设置了十三州的刺史,关于刺史,我们以后再讲。秀才科的命运比贤良科要好,因为到了东汉时期秀才科一跃成为常科,只不过改了个名,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秀才改称为“茂才”。不过即便到了东汉时期,举茂才也是州举,而举孝廉一直是郡举,所以论人数的话,通过举茂才入仕的远远不及孝廉。
然后就是举贤良,最前面就说了,汉武帝登基之前只有刘邦和刘恒俩人一共诏令三次,推举“贤良方正之士”,虽说明面上的诏令只有三次,但是明君对于人才的渴望不亚于吃货在街上觅食的热情,所以通过举贤良这条路入仕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汉武帝之前,真的太多太多了,比如之前说文帝时期的元老派和新兴派,其中大多新兴派都是举贤良举上来的,比如说贾谊啊、晁错啊……
汉代画像石
像举秀才、举贤良这种特科,看似是条入仕的捷径,其实也很难,你被举荐上来也不一定能得到皇帝的欣赏,能得到皇帝的欣赏也不一定立马能被任用,典型如东方朔,刚开始那会也是过的像个刚毕业的北漂青年,真叫一个惨。
而且像特科这种入仕途经,也是要过关斩将连闯几关才能见到大哥的。就拿举贤良这条路来说吧。首先,你要有天时,在自己学成且出名之后,能遇到皇帝开设特科,皇帝“命称制”,“令称诏”,所以第一关被称为“制选”。随后有关部门和各地官员再根据皇帝的要求开始筛选人才,被称为“察选”,就算是海选了,这一关你得有人和,让大家都想推荐你。最后海选出来的人在经过皇帝的亲自问策,一般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如果你回答的比较符合皇帝心意,或者能让皇帝眼前一亮,那么恭喜你,明天可以来公司报道了。不过刚开始也是有实习期的,皇帝会先给你个小官,看你做的怎么样,如果皇帝觉得你好厉害啊,那么皇帝就会给你个不错的职位,以后也是前途无量;如果通过实习期的考察让皇帝觉得,你这人做的没有说的好听,那么你的前途就一片灰暗了。虽然时代一直在变,但有些规则是不变的,比如能干的人永远比会说的人有用,能做事又会说的人最厉害,要是光会说不能做事,就只能像我一样写写文章了。当然,最后这一关你如果有占据地利,也是可以加点分的,比如说皇帝问你哪人?你说你沛县的。嚯,厉害了,你跟朕老家一个地方的!老乡老乡,多少还是会给你加点分的。
最开始出台的制度和政策不会是完美的,更确切的说,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和政策。一切的制度和政策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地改革,才能使国家继续运行下去。当然,改革这东西就像药,大病需要猛药,小病喝包板蓝根。有时候改革是良药,能救国家于危难;有时候改革是毒药,加快了国家的灭亡;还有一种常见的是,在之前的政策下衍生了一群习惯了体制的人,像是毒瘤一般阻挠了国家的变革,最后导致国家灭亡。虽然察举制度并非汉武帝首创,但汉武帝确立了察举制度为朝廷选官的主要方法,尤其是“举孝廉”在后来更是被人当做入仕最正规的路子。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没有人能想出更好的选官制度,所以自汉武帝之后的七百年间,察举制度一直是朝廷选官的主要途径之一。
虽说察举制度后来被人嘲讽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但需要承认,察举制度选官是适合那个时代的。政策无非人治和法治,科举制度更偏法治,察举制度更偏人治。科举制度经过千年的发展成了今天以分数为准的应试教育,有人说一切以分数为准有多少弊端,什么僵化了学生的思想、抹掉了孩子们的天赋,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种令人僵化的制度是目前来说对最为公平的制度;察举制度倒是不僵化人的思想,还能鼓励你发扬自己的人性美,可却对平民来说极为不公平,也就有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样的嘲讽。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制度,当朝政清明时,一切都像正午的太阳,刺的黑暗难以躲藏;当腐败蔓延时,不管你几权分立,依然野马无疆。看过太多的讽刺,却依然没有人能提出万全的设想。
从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度来看,也可管中窥豹,了解当时的风气。都说社会的风气根据政府的政策而改变,这我十分认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着重发展经济,凡是能赚钱的渠道几乎都被发掘了,连没有道德底线的人都知道要发光发热,靠自己的本事去赚钱,于是这些年到马路上碰瓷赚钱的人越来越多了。当然,只是调侃一下,中国十四亿同胞,这类人的比例不过沧海一粟,不值一提。纵观整个汉朝,察举制的常科共有三:“举孝廉”、“举秀才”以及汉元帝开设的“光禄四行”,而汉武帝时期,举秀才和举贤良都是特科而已,唯有举孝廉为常科,这说明汉武帝时期社会风气最重视的是人品德行,素质和才能只是其次。人都是受环境影响的,在那样一个重视人品德行的大环境下,即使是败坏之人,也不敢明目张胆。要不是那会战争连年不断死亡率太高,倒也的确是个适合穿越的时代。人品、素质、才能,三者具一就有机会当官,我的读者个个都是三样俱全,随便一个穿越回去就得当三公啊!我这么相信你们倒也不是为了讨好你们,主要是什么样的作者就吸引什么样的读者不是……
聊察举制度聊了这么多,察举制度是汉朝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却并不是汉朝选官的全部,比如还有征召、纳资制、任子制等等。
像纳资制度就是之前说的捐钱当官,最典型的还是张释之;征召就更多了,有不少名人也是通过皇帝征召来的,像是司马相如;通过任子制出来的名人更多了,霍光、苏武等一干人,做到两千石级别的官员都可以让一位孩子或者兄弟去做皇帝的随从,那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的。这些制度以后也会提到。
下期跟大家说说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的开宴凉菜——
马邑之战。
上一期:
换种方式讲西汉 68 | 夜郎称臣,李广再现
【征稿】: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小编招一个豆瓣中毒用户做志愿者,和底下那个招聘无关昂~有意的评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