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树镇长
茶报之间,忙里偷闲耕余田。世家老体制,带你读政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树镇长

广昌战役:彭老总为何含恨疆场

大树镇长  · 公众号  ·  · 2019-10-18 22:06

正文

作者:半空


十大元帅战场上的荣耀和遗憾  系列1


天下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战无不胜的军队。即便是革命战争时代戎马倥偬一生的元帅大将,在战场上荣耀等身,但也都有各自的悲凉时刻。或许是因为整体局势不利,或许是因为实在敌众我寡,或许是因为一切有利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失败——在有些时候——在所难免。


对后来纵横朝鲜,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元帅而言,1934年春季的广昌战役便是这样一个时刻。


从1933年9月开始,蒋介石调集44个师进攻中央苏区。李德,这位共产国际的顾问,在时任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的过度推崇之下,一跃而成为了工农红军的总指挥。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当时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对他的过度推崇,使其成为了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实际的指挥者


公平地说,李德并不是一个军事上的外行。他曾在苏维埃俄国内战和德国巴伐利亚起义中担任指挥员,也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正经毕业生。在被解除指挥权之后,他在红军大学里负责教授军事理论。


真正的问题在于,李德直到1933年9月中旬,也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后才抵达瑞金。对于中国的革命战争形势,他并不了解。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预示着一场灾难即将发生了。


从1933年9月到1934年2月,红军打了整整5个月的阵地战,不仅没有像李德所计划的那样将敌人击退在苏区之外,连在苏区内的阵地也先后丢失了。战线开始不可避免地向中央苏区的腹地前进。


决战:广昌


1934年4月7日,国民党北路军11个师及一个炮兵旅的强大兵力在陈诚的指挥下向红军据守的广昌发动攻击。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重要门户,地处多条交通要道的汇集点,是守卫中央苏区首都瑞金的要冲。在得知敌人即将来犯后,以李德、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即将红1、3、5、9军团共9个师的兵力集结在广昌以北,与敌人进行决战。


今日广昌至瑞金的公路全长仅130公里


4月10日,敌军向广昌全线发起攻击。陈诚将所部分为两个纵队,沿着旴江两岸展开,每边各5个师,互相掩护,以堡垒战法前进.另留一个师作为总预备队。红军在李德、博古指挥下,红9军团在旴江以西,红1、3军团在旴江以东,以阵地战与敌人进行正面搏斗;当敌军靠近,红军则以“短促突击”冲出阵地突击敌军。


4月10日,双方在广昌以北的对峙态势


战至14日,西岸敌军以5个师对红军3个师的巨大优势占领甘竹。17日,敌军逼近连接东西两岸的长生桥,红1、3军团的退路有被切断的危险;19日,东岸敌军占领延福峰、大罗山。22日,东岸的红1、3军团撤回旴江西岸,当日夜长生桥失守。


24日,敌军在火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向广昌县城发动攻击,红军构筑的堡垒被摧毁,进行“短促突击”的红军战士一离开阵地就遭到敌人火力的大量杀伤。彭德怀力劝李德采取机动防御的策略,直言:“如果固守广昌,少则两天多则三天,三军团就将彻底毁灭。”


彭德怀的劝说最终使李德放弃了原定的红军全体猬集广昌城内、进行静态防御的方案,但仍然坚持要求红军不断对当面敌人发动正面攻击。


彭德怀,时任红3军团军团长


10-24日国民党军东西两路的推进路线


26日,敌军集中7个师的兵力,在炮兵旅支援下对广昌发动总攻。红3、红9军团向敌军发动迎面反击,在敌军的优势火力前撞的头破血流。


27日夜,西岸敌军挺进莲花,东岸敌军攻占藕塘,广昌的北、东、西三面都已经被敌军占据。见大势已去,中共中央不得不下令于当日夜放弃广昌。守备广昌的14师在撤出遭敌人追击,断后部队损失近半。


历时18日的广昌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前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会战。是役红军战士伤亡5500余人,缴获和俘虏甚少。战后,红14师伤亡过重,番号解散,人员并入伤亡惨重的红3师;而红14师所属的红9军团实际上仅剩下1个师的兵力了。



围城:瑞金


广昌战役的失败的惨痛事实让李德意识到,依靠阵地战继续坚守中央苏区的成功率已经十分渺茫。


战役结束后,他在会议中表态:在苏区取得根本胜利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只有突围一条路可以走了。5月,中央书记处最终做出决定,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此后红军又进行了一系列反击作战,均告失败;7月上旬,国民党军开始全线进攻。8月,红军在广昌南-驿前镇一带以运动战重创敌89师,但已无力挽回败局。8月30日,驿前镇失守,敌军距离瑞金已经不足100公里。


驿前的失守粉碎了继续坚守根据地的最后幻想。红军指战员们不得不面对放弃多年所建设的根据地这一迫在眉睫的残酷事实。整个9月,中央苏区都在为转移而忙碌着。到了9月底,曾经广达8.4万平方公里的中央苏区仅剩下直径70余公里的狭小面积。



10月10日,中央红军主力红1、3、5、8、9五个军团及机关直属队离开瑞金,向西而去。至此,经历了5年的长久建设、已经颇为完善的中央苏区、曾经面积广达60个县、450万人口的中央苏区,至此画上了句号。


两个月间,红军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最终于11月底抵达了广西全州。在这里,布置着敌人的第五道封锁线。此时的红军上下仍无一人知晓,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将在接下去的几天内在眼前这道防线前永远地停下脚步——


湘江。


后卫:湘江


在电影《集结号》里,为掩护全团撤退,139团团长让9连连长谷子地带所属部队担任后卫进行阻击,以集结号为撤退指令。九连在阻击阵地上迟迟没有等到号声,最终全军覆没。


电影《集结号》


而在现实中,确实也发生过一场惨烈的阻击战。为了掩护主力撤退,担任后卫的阻击部队独自与数倍与己的敌军血战二十三天,直至全军覆没。只不过,在现实中的这场战役中,没有集结号的位置。


这一幕发生在湘江战役。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阴霾中的红军五个军团加上机关人员8万余人,面对敌人追剿军16个师、桂军5个师、粤军4个师、黔军王家烈部总计三十万大军的合围,意图强行突破湘江天险。蒋介石在给“追剿”总指挥何键的信中叮嘱: “党国命运在此一役。”


自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红五军团一直担任则后卫的任务。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向34师下达的命令是:“坚决阻击敌追剿部队,掩护其他红军渡江,之后作为全军后卫。 如果无法渡江,就返回湖南打游击。


董振堂,时任红五军团长。1937年1月30日于甘肃高台牺牲


这句话实际上已经说的很清楚:34师很有可能跟不上大部队了。


但是和电影不同,没有欺骗、没有吹号,也没有什么人性拷问。董振堂、刘伯承说的明明白白,34师指战员们也接受的毫不犹豫。


34师立刻急行军几十公里至雷口关、水车一带布防。很快,11月28日,敌人周浑元部四个师就迎面扑来。彼时红军一个师实则只有3、4000人,大约相当于国民党军一个旅。周浑元部则是中央军主力3万余人,有飞机、大炮支援。双方兵力达一比十,火力、装备、甚至地形熟悉程度(周部有当地民团引导)相差更是甚远。


但是34师没有退缩。整整3天,周浑元三万大军寸步未进。



12月1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过江。34师开始撤退。但此时34师已经成了唯一还在湘江东岸的红军部队,周身各处遍布敌人,想要钻出天罗地网谈何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34师师长陈树湘和政委程翠林发挥了高度的指挥艺术,在十几万敌军和更多的反动民团围追堵截中腾转挪移,竟然跳出了包围圈,直奔凤凰嘴渡口。


12月3日,34师在凤凰嘴渡口外与桂军夏威部的两个师遭遇。红军战士虽全力冲杀,但是连续5天来的高强度行军作战下的34师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始终无法突破敌人阵地。仅此一战,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102团团长吕官印、102团政委蔡中牺牲。



12月4日,敌人完全封锁了湘江。34师再无过江可能,只能向山区转移。各路敌军纷至沓来,如蚁附骨。100团政委候中辉、101团团长苏达清、101团政委彭竹峰先后牺牲。


12月5日,34师被敌合围于观音山。师长陈树湘紧急召集师、团干部,宣布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100团负责担任掩护阻击任务,在战斗中全军覆没。


韩伟,开国少将,时任100团团长。他是34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