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石建勋是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张凯文是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人员;李兆玉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人员。本文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的概念,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如何深刻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阐释的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在认真学习研读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等视角,研究分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研究阐释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1.从三个层面深刻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分别提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相比较,内涵更为丰富、更加科学,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丰富内涵。一是微观层面:要素现代化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要素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其中质量变革强调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变革强调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动力变革要求创新驱动和发挥人力资本质量优势;要素现代化的落脚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层面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二是中观层面: 产业体系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生产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内核。其主体是实体经济;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运行血脉是现代金融;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三是宏观层面: 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宏观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经济体制现代化丰富内涵的科学概括。
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战略布局。只有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首先,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牢牢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和战略措施。这就要求: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要强化交通、电网、信息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注重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加强产业发展的软实力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其次,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好国家战略科技和创新链的整体布局优化;围绕“三个面向”,推动科技创新的重点突破;把人才作为支撑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短板,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要求: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第四,坚持协调发展新理念,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求:协调推进中、东、西部和东北地区联动发展;协调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开放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政府“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性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尽快扭转金融脱实向虚,金融资源在体系内循环、金融资源错配和效率不高等现象,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第六,贯彻开放发展新理念,着力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建设开放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劲动力;拓展对外贸易,培育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优化区域开发格局,实现海陆内外联动、推进双向开放,做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和均衡协调。